西交民巷
地点档案:
区域:西交民巷
曾用名:西江米巷
别称:老北京的金融街
特点:与“东交民巷”合称为北京最长的胡同西交民巷,东起天安门广场,西至北新华街,和东交民巷加起来是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共有146个门牌号。在清末民初时期,这条街上曾开设过数十家银行。如今,西交民巷的银行老楼相继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那座座老楼门前镶嵌的汉白玉文物保护标志,仍在提示着人们:古老的西交民巷,是一条有百年历史的银行老街。东交民巷有著名的六合饭店旧址、法国使馆旧址、法国邮政局旧址、东方汇理银行旧址、花旗银行旧址、圣米厄尔教堂。西交民巷有法国农业银行旧址、大陆银行旧址。这些历经一个世纪的西洋建筑,集中了近代西洋建筑的精华,游走其间,令人平生几分怀旧的思绪。
西交民巷曾矗立着大大小小数十家银行
清末明初时,西交民巷中雄踞着众多的中资银行。
据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以前,各银行竞相在西交民巷选址建楼,在西交民巷东端部倡导街巷中就汇聚有大陆银行、金城银行、北洋保商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工银行、中国石化银行、国华银行等当时著名的岩画。颇有做成银行街之想。
嗣以市面衰落,遂一颐而不复振。
不过即使如此,现在西交民巷的街头还留有一些旧时银行老楼,显示出这条古老的街巷,曾是旧京的“银行街”。
在西交民巷东口,就是著名的大陆银行高大宏伟的办公大楼。基座用大块花岗石砌造,上层檐口挑出,入口大门做重点装饰,三层拱门内嵌券柱,两侧做科林斯壁柱。
楼顶设有钟楼,钟楼顶上是圆形的子母钟。整座大楼外观非常壮观宏伟,是中国建筑师设计西方古典式建筑质量最高的一座。
大陆银行西侧就是北洋保商银行。北洋保商银行是一家中外合资的银行,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年),总行设在天津,三十年代迁到西交民巷井新建了这座银行大楼。
从外观上看保商银行的大楼与东交民巷里那些资本雄厚的外资银行建筑没什么区别,大楼是一座三层建筑,立面用花岗石作希腊柱廊,檐口突出,具有十足的坚固感是典型的现代银行建筑。
西交民巷的中资银行里大清银行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大清银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银行,其原名户部银行,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1905年9月27日),当时就设在西交民巷的“巡视中城御史”衙署原址。
西交民巷
此后,因户部改名度支部,户部银行遂更名为大清银行。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中国银行北平分行就在大清银行旧址办公。1928年民国政府建立中央银行,1931年中央银行在西交民巷30号设立北平办事处。
中央银行大楼为自南而北的长形二层楼,入口做半圆外廊,檐外做女儿墙。发现在门楣上还依稀留有原来的鹰形标志。
进到楼里可以看到四面墙壁上还镶嵌着大块的大理石,一派富丽堂皇的样子。在一排排书架后面,笔者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金库”的入口,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旧时银行金库的样子。
这一切都向人们显示着此这条街昔日辉煌。
西交民巷
见证数十家银行兴衰
西交民巷在清末民初时期,这条街上曾开设过数十家银行、银号,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金融街。1905年8月,中国首家官办银行——户部银行就在这里开办。后来因户部改名度支部,遂更名为大清银行。该行设在西交民巷靠西段,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民国的中国银行在此楼继续营业。北洋政府结束,中国银行改变为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北京中国银行成为分(支)行。从户部银行总行到中国银行总行,再到中国银行北平分行,都先后在这座大楼办公。
1928年6月,南京政府“二次北伐”赶走了盘踞在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并取消了北京作为北洋军阀政府首都的地位,将北京降格为“北平特别市”。此后北洋政府各部纷纷迁往南京与南京政府合并,史称“政府南迁”。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也迁至南京。中国的金融中心转移到了上海。自此,西交民巷的银行街渐趋冷落。但即便如此,至1949年北京解放前夕,西交民巷仍存在银行15家,钱庄2个。
西交民巷
曾关押众多仁人志士
杨继盛,号椒山,是明代有名的大忠臣,因弹劾奸臣严嵩被杀。他有一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名联传世。
展览中展出的两份不同的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奏稿(复制品)有很多不同之处,它生动、细致地反映了杨继盛上奏时的心态及其变化。在奏稿初稿中有一大段关于日食的内容,在后来的定稿中没有出现,从杨继盛作于狱中的《自著年谱》我们才知道,他原打算在元旦时借日食这一天象弹劾严嵩,后来又怕不能在元旦前到京,最终把这一段内容删去了。
民国初年,李大钊做《晨钟报》主笔时,曾在“晨钟之声”栏刊登杨继盛语:铁肩担道义——作为《晨钟报》的使命。李大钊将杨继盛对联中的“辣”字改为“妙”字,多次手书此联,送给友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西交民巷还将这两位时隔几个世纪的英雄人物联系到一起,当时关押杨继盛的明代刑部监狱旧址正是后来民国时期京师看守所的地点。在清代这里也是刑部监狱所在,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被关押在此,“我自横刀向天笑?熏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被后世广为传颂的狱中题壁诗正是在此处写就。
西交民巷
天坛祈年殿出自“我家”
西交民巷地区的前细瓦厂胡同5号(老门牌)曾是清朝末年掌管清廷内务府销算房的高兰亭宅。销算房相当于现在建筑工程中的预算部门,销算房高家档案记录了皇家建筑工程销算流程。高家历代掌管销算房近百年,承办大小工程百余处,亲历的大工程有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三海、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陵寝、正阳门城楼、中南海海晏堂等。就连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称帝后,也想请他们高家帮助建造陵寝,但是高家认为袁世凯是卖国贼,不愿与其为伍,于是告老谢绝。从档案中可以看出,高家对每项工程用料事无巨细的记载十分详细。
高家和负责皇家建筑设计的“样式雷”家族一样也进行一些设计工作,但遗憾的是流传下来的近百份图纸都在“文革”中毁于一旦,保留下来的极少一部分后来被清华建筑学院收购,从流传下来的图纸上可以看出当时设计人员的心血,每张图纸都如艺术品般精致。
西交民巷
当今的西交民巷,留存不少银行建筑。这里的大楼当时是壮观的。现在看来,其实不大也不高,低者二层,高者说是四层,实际是三层。其中大陆银行、北洋保商银行、中央银行三座大楼,北京市人民政府已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公布。
富丽堂皇的大陆银行
大陆银行于1919年建立,创办人是谈荔孙。他曾先后任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北京分行经理。大陆银行先在前门外西河沿路南,后在西交民巷靠东段建筑大楼,楼坐北朝南,在金城银行对面,1922年建成。人们都称赞大楼外观壮美,楼内设备富丽堂皇。大楼营业厅有大理石柜台,楼顶镶嵌彩色玻璃,室内设备、家具均是特定制作。楼顶设有钟楼,楼的母钟连接子钟;顶上的圆形钟,远看、近看都吸引人。谈的住宅就在银行后门的胡同里,住家和银行来去方便,用如今的话说,是“以行为家”。
长袖善舞的金城银行
再说对面的金城银行,取名金城,是采金城汤池,永久坚固之意。大陆、金城两家同是旧时的大银行。金城银行大楼是一座花园式的建筑,别具一格。金城银行创办人周作民,原在交通银行任职,是一位著名的银行家。他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坚强不懈地经营金城银行,被誉为长袖善舞的银行奇才。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全国解放后,他率先要求五家银行联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被选任公私合营银行副董事长。1955年3月8日患心脏病逝世。依照他的遗志,他的家属于1957年把全部财产由香港运回北京,其中有若干美元和股票,还有图书5300册,各种文物1405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西交民巷
清理积欠的北洋保商银行
北洋保商银行,创办于1910年,原为清理天津商人积欠洋商款项,维持天津华洋商务而设立,故名“保商”。1919年全部实现所期目标。1920年改组为普通商业银行,在西交民巷重建新楼。七七事变后停业。1938年2月,华北敌伪政权在此楼址建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曾流通于华北地区的敌伪货币“准备票”,即源出于此。此楼现为中国钱币博物馆。
从户部银行到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1928年由国民政府建立的,以其性质命名。中央银行北平分行,1931年建立,设在西交民巷靠东段,即今中国金融出版社服务部所在地。其门脸儿朝着西北方向,是座自南而北的长形大楼。
其实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是1905年建立的户部银行,因户部改名度支部,遂更名为大清银行。该行设在西交民巷靠西段,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在此楼继续营业。北洋政府结束,中国银行改变为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北京中国银行成为分(支)行。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是位有作为的银行家。他于1929年率团到法、德、英、美、前苏联等18个国家考察学习,历时10个月。回国后,采取切实措施,对中国银行进行系统的改革,使中国银行成为当时具有近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一家银行。从户部银行总行、到中国银行总行、到中国银行北平分行,都先后在这座大楼办公,如加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农业银行总行在此办公,这座大楼经过清代、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达76年之久,这座大楼可谓历史悠久了。可惜这座大楼已经拆除了,但仍留院落可供人们回味。
西交民巷
中国人民银行迁入西交民巷
中国人民银行从石家庄迁来北平,行长和综合处室在户部银行旧址办公,各专业部门在北洋保商银行旧址办公。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从事秘密工作和统战工作,曾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长,受命于危难之际,做“无米之炊的巧妇”,参与中国人民银行的筹建。他为开创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和国际贸易事业,历尽艰辛,鞠躬尽瘁,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老一代革命家,一位令人怀念的行长。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先后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也在西交民巷的大楼办公,后来迁入新址,这里不细说了。
东交民巷和外资银行
东交民巷是北平解放前外资银行聚集的地方。当时有:中法工商、汇理、花旗、美国运通、麦加利、汇丰、德华等家银行设在东交民巷。
20世纪80年代,外资和港资银行先后在北京开设代表处和分行。至2003年底已有19家银行,一家保险分公司在北京设立。它们大多设在东城区和朝阳区,主要是建国门内外一带地方。
西交民巷
《燕都丛考》所说的西交民巷“嗣以市面衰落,遂一蹶而不复振”,是指1928年6月,南京政府“二次北伐”赶走了盘踞在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并取消了北京作为北洋军阀政府首都的地位,将北京降格为“北平特别市”。此后北洋政府各部纷纷迁往南京与南京政府合并,史称“政府南迁”。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也迁至南京。中国的金融中心转移到了上海。自此,西交民巷的银行街渐趋冷落。但即便如此,至1949年北京解放前夕,西交民巷仍存在银行15家,钱庄2个。
1949年2月,北京和平解放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由解放区迁入北京西交民巷,进驻前大清银行旧址。
1969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往西城区三里河财政部大楼,大清银行旧址成为银行职工宿舍。“文革”之后,为扩建宿舍,将大清银行的老式洋楼拆除。据当年任基建科长、曾亲自指挥拆除的一位老干部介绍说,那座二层老楼坚固异常,地下有二层全是金库,费了老大的力气才将其拆除。如今,在当年的户部———大清银行旧址西交民巷27号院,只有门口的两座门柱下部,还残存着清代遗留的雕花石墩。
各大银行陆续迁往复兴门金融街之后,西交民巷的银行老楼相继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那座座老楼门前镶嵌的汉白玉文物保护标志,仍在提示着人们:古老的西交民巷,是一条有百年历史的银行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