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曼

尹雪曼

中文名 尹雪曼
逝世日期 2008年
性别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西北联合大学
目录导航

个人生平

  1934年,第一篇小说《二憨子3》发表于天津《大公报》塑造了一个朴实的农民形象。大学读书时常向重庆报纸投稿,1944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战争与春天》。
  1949年到台湾,先任职于航空公司,不久任《香港时报》驻台湾特派员,1950年任台湾《新生报》南部版记者、采访主任。抵台最初几年所作散文收入《小城风味》,所作小说收入《彩虹》。60年代中期写的《海外梦回录》和《留学外记》记述了海外学子的生活,颇得好评。
  70年代以后多从事理论与文学史著作。

著作书目

  战争与春天(小说、散文集)1944,商务;1980,成文
  小城风味(散文集)1953,高雄新创造出版社
  彩虹(短篇小说集)1955,大业
  ??岛(短篇小说集)1956,台北台湾书店
  尹雪曼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8,大业
  苦酒(长篇小说)1959,大业
  迟升的月亮(长篇小说)1960,大业
  伙伴(短篇小说集)1960,台·正中;1963,大业
  桥(长篇小说)1963,台·正中
  海外梦回录(散文)1966,皇冠
  留美外记(长篇小说)1968,皇冠
  中国人在美国(杂文集)1969,皇冠
  阳光照在屋檐上(长篇小说)1980,台湾省新闻处
  西园书简(散文集)1972,皇冠
  不自私的糊涂(杂文集)1973,台·学生书局
  泛论文学与写作(理论)1975,台·星光出版社
  中华民国文艺使(文学史)195,太饿·正中
  十七岁十七岁十七岁(长篇小说)1975,华欣
  中国文学概论(理论)1975是,三民
  午夜的玄想(杂文集)1975,台·众城出版社
  美国缤纷录(杂文集)1975,台·众城出版社
  现代文学与新存在主义(理论)1975,台·正中
  历史的镜子(杂文集)1977,大林
  西是西东是东(杂文集)1979,台·学人出版社
  情与思(散文集)1979,台·学人出版社
  五四时代的小说作家与作品(评论)1980,成文
  鼎盛时期的新小说(评论)1980,成文
  抗战时期的现代小说(评论)1980,成文
  多少重楼旧事(散文集)1982,台·文开出版社
  尹雪曼自选集(散文、小说、翻译合集)1982,黎明
  闲话天下(杂文集)1983,道声
  中国新文学史论(评论)1983,台北文复会
  从古典出发(评论)1984,台南·凤凰城图书公司
  中国现代文学的桃花园(评论)1984,台·商务
  月亮不再圆(散文集)1985,道声
  二憨子(短篇小说集)1986,智燕
  名作家书简编,1957,大业;又名《作家书简》,1982,华欣

翻译书目

  富兰克林传1979,台·中华日报社
  在中国二十五年约翰·本杰明·鲍威尔
  赤的财神美国约瑟·海利著,1980,大林

相关报道

      我的老乡尹雪曼
   古继堂
  尹雪曼是台湾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小说家、散文家。由于他的名字过于女性化,曾被大陆一位学者在著作中写成女性,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他根据自己留学美国的实际生活写成的代表作小说《我的房东太太》,那深沉的反对种族歧视的主题,曾感动过海峡两岸许多读者。
      尹雪曼是豫北人,是我的同乡。本人曾在《台湾小说发展史》和《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中批评过他的文学史观,第一次与他接触时,颇有顾虑,但他却像老朋友一见如故。
    那是在北京新世纪饭店,他与妻子方荷像接待密友一样接待我们夫妇,还向我们赠送了著作和小礼品。可能是因为老乡的关系,头一次见面就十分融洽和亲切,丝毫没有那种隔膜和生分之感。我们无所不谈。
    最令人难忘的是他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叙述了他的家庭和婚姻状况。他说,他的老伴去世后,他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虽然能够享受天伦之乐,但总像在别人家里做客。吃饭时人家一家四口各占一方,他只能和一个小孙孙挤在桌子的一角,菜饭只能让给孩子们吃。家里没有谁虐待你,歧视你;也没有人排挤你,讨厌你,但是久而久之,你自己就将自己放在了多余人的位子上了。独处之时,不免怀念过去夫妇之间的体贴和温馨,总想有个自己的家。
    由于尹雪曼极富才情,文名甚盛,青年中有许多崇拜者,女大学生方荷就是其中一个。方荷与尹雪曼之间正是师生之间的生死之恋。女方家长拼命反对。于是他们演出了一场现代《甘露寺》,尹雪曼到美国相亲,方荷促使母亲接受了这门婚事,尹雪曼与方荷之间也由危机四伏的恋人,变成了无比恩爱的夫妻。
    尹雪曼是一个非常重意气,重乡情的作家,一九九五年六、七月之间,我们夫妇应邀访问台湾。当时正好遇上尹雪曼因白内障住院做手术,因担心影响他的身体,便没有通知他。但是,一天夜里十点钟左右,他用纱布蒙着一双眼睛,突然来到了我们住的房间,还埋怨我们没有通知他,使我和妻子非常感动。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在做手术未出院的情况下,特地来宾馆看望我们这可称得上是晚辈的人,我们内心里真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但尹雪曼的那分乡情和亲情却是无比真诚的。      那天夜里我们交谈得非常亲切。要不是后来的客人在门外等候,相信那一夜将被我们亲切的话语声填满。时间虽然过去好多年了,但我这个老乡尹雪曼那亲切、坦诚、和蔼的形象,还深深地留在我们心中。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