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

中文名 教育行政
功能 领导服务监督
目录导航

区、乡、镇教育机构设置

一、历史沿革与机构设置      清末,县级的教育行政机构叫“儒学署”,设于文庙内。署设教谕、训导,皆为县教育长官,其职责除管理全   县文武生员外,还兼任奉祀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翌年五月,改“儒学署”为“劝学所”。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地方行政官制,决定撤“劝学所”,设“教育局”,但宜阳县仍沿用旧制。直到   1923年才改为教育局,设局长1人,视学1人,事务员1人。1927年增设宣讲员1人,事务员增至4人。1939年改教育   局为教育科。下设社会股和教育股,各股设股长1人。     1947年8月29日,宜阳县解放,9月分     为宜南、宜北两县,两县政府均设战教科。     1949年2月,宜南、宜北两县合并恢复宜阳县,改战教科为教育科。     1950年,教育科改为文教科,编制4人,兼管文化,归属县委宣传部领导。     1955年,文教科分为文化科、教育科。     1956年,教育科设教研室,教师进修校部、扫盲办公室。     1958年,撤销教育科成立教育局。     1961年,教育局下设总务股、秘书股、工农教育股。     1967年4月,县成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文卫办公室。     1968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命委员会办公室下设文卫组,教育局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71年6月,成立文教卫生局。     1973年8月,撤销文教卫生局,成立县革委文教局。1978年10月,归属科教办领导。     1980年5月,撤销县革委文教局,分为文化局与教育局。教育局设两室(办公室、教研室),5股(人事股、教育   股、计财股、工农教育股、生产供应股),10月,教育局归县文委领导。     1984年10月,县文委撤销,教育局直接归属县政府领导。     1990年县工农教育委员会与教育局合署办公。教育局下设办公室、教研室、人事股、学校教育股、计财股、成职   教股、成职教研室、教育生产公司。   二、区、乡、镇教育机构设置          1912年,全县分为城关、寻村、石陵、韩城、三乡5个学区,每学区设教育委员1人。           1934年5月,又改为8个学区。     1939年,各区设教育指导员若干人,区属各乡镇设乡中心国民学校1所。县教育科通过区教育指导员、乡中心国   民学校领导全县学校。     1949年2月,全县分6个区,各区设文教助理员,各乡设中心校(也叫联校),联校校长统管全乡教育。     1968年,撤销公社联校,成立教改组。     1971年,撤销教改组,各公社配教育专干1人。1973年恢复公社教改组。     1983年,公社改为乡,教改组改名为中心校仍属教育行政机构。     1985年,中心校又改为教育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会计1人,支部书记1人,教研员1人,另有农民教育专   干2人,进修教师2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