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

博白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历史建制

秦以前,博白地处岭南,为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部族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今博白县地属象郡。

汉初,今博白县地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博白县地属合浦郡。尔后,西汉分设十三个刺史部,今博白县地属交趾刺史部合浦郡合浦县,东汉建安八(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刺史部,今博白县地属交州刺史部合浦郡。

博白县博白县三国时期(220—280年),今博白县属吴交州合浦县。

西晋和东晋时期,今博白县地仍属交州合浦郡合浦县。

南朝宋时,今博白县地属临漳郡地。南部仍为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地。南朝齐时,今博白县地属临漳郡漳平、百梁县所辖。南朝梁(502—557年)时,百梁郡治所在今博白县菱角乡南端。同期,置南昌县,县治设在今亚山镇境内。这是今博白地建县之始,距今已1400余年。南昌县隶属越州合浦郡。南朝陈时隶属相同。

隋朝(589—618年),初期南昌县先后隶禄州、合州。大业五年(609年)隶合浦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今博白县境内除南昌县外,新置博白、朗平、建宁、周罗、淳良五县。博白县之建置由此始,因博白江(今小白江)而名。南昌县改隶南宕州,州治在南昌县治;其余各县隶南州,州治在今博白县城。武德六年(623年),改南州为白州。这是古白州之名的由来。贞观六年(632年),改南宕州为潘州,州治由南昌县移至定川县,南昌县改隶白州,贞观十二年(638年),省朗平、淳良二县入博白县。开元中期(720—733年),置龙池县,隶山州,州治设在龙池(今龙潭)。后改山州为龙池郡,尔后再复为山州。此时,今博白县境内仍有博白、建宁、周罗、南昌4县,均隶白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白州为南昌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白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仍为博白、建宁、周罗、南昌4县,属南汉白州。

宋开宝五年(972年),撤南昌、建宁、周罗三县归入博白县。政和元年(1111年)省白州,博白县改隶郁林州。政和三年,复置白州,博白县又属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省白州,博白县隶属郁林州。

元初,博白县仍属郁林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广西诸州为路,博白县属梧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博白县属梧州府郁林州。

清初,博白县隶属广西行省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博白县属直隶郁林州。

民国时期博白县沿革:民国元年(1912年),博白县隶属郁林府。2年,隶属郁江道,道治苍梧。3年6月,郁江道易名苍梧道,博白县仍属之。15年,改隶第三区。19年,博白县属郁林民团区。21年,苍梧、郁林二民团区合并为梧州民团区,23年改名为梧州行政监督区,博白县均属之。25年9月属浔州行政监督区。25年11月属郁林行政监督区,29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31年原三、五、六区合并为第三区,博白县随属之。36年,改属第九区,区治郁林。

建国以后

解放后,博白县初属郁林专区,1951年7月,郁林专区与梧州专区合并设容县专区,博白县属之。

1952年,广西省发文将博白划归钦州专区,但实际上没有办理改隶手续,也没有隶行过这一关系。

1953年3月,博白县划归容县专区。

1958年,撤销容县专区,设玉林专区,博白县属玉林专区。

1970年,玉林专区改称玉林地区,博白县属玉林地区管辖。

1997年,玉林地区改称玉林市,博白县属玉林市管辖。这一隶属关系至今不变。

2003年,博白镇与城厢镇合并为博白镇。

2005年,撤销绿珠镇,整建制并入博白镇,博白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三育镇并入径口镇,径口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大利镇,制并入水鸣镇,水鸣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合江镇,制并入东平镇,东平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三江乡,整建制并入文地镇,文地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2010年,博白县辖27个镇1个乡。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博白县下辖28个镇。[5]

区划详情

28个镇:博白镇、双凤镇、顿谷镇、水鸣镇、那林镇、江宁镇、三滩镇、黄凌镇、亚山镇、旺茂镇、东平镇、沙河镇、菱角镇、新田镇、凤山镇、宁潭镇、文地镇、英桥镇、那卜镇、大垌镇、沙陂镇、双旺镇、松旺镇、龙潭镇、大坝镇、永安镇、径口镇、浪平镇。[5]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博白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东与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省廉江市毗连,南与北海市合浦县相依,西与钦州市浦北县交界,北与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接壤;全县版图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之间。

气候特征

博白县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北靠大陆南近海洋,境内上空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夏半年盛吹偏南风,带来海洋暖湿空气,形成高温多雨的海洋性气候;冬半年受冬季风影响,多吹偏北风,形成低温干燥的气候。

博白县总的气候特征是:属南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无霜期长,夏长冬短,夏湿冬干,春季阴雨连绵,夏季台风暴雨多,春秋常有干旱,冬季偶有低温霜冻,气候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属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为1756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长达350天以上。

地质地貌

境内地层发育较全,由于海水自南西往北东方向入侵,断陷带长期接受云开古陆碎屑物质,沉积一套古生代——新生代地层。古生代末——中生代初,由于地壳上升,海水退出。沉积出现间断,因而缺失二叠、三叠纪地层。县境地处华南准地台、钦州残余地槽、博白——岑溪拗陷带的西南端,是一条巨型北东二向斜悬于桂东南的深大断裂带。西南端始于合浦一带,往东北分成二支:一支往东平、旺茂、三滩,经陆川、岑溪进入广东封开县,至湖南境内,称陆川——岑溪断裂;另一支往博白、北流、容县、梧州至贺县,称博白——梧州断裂。在以上两支深大断裂之间,伴随产生一组北西、北北西向的不同吁期、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次一级断裂,把县内地层切割成长条或菱形块体。

博白县在广西地理区划中属桂东南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谷地、盆地、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错。地势特点是西北、东北部较高,中部偏南处隆起,形成从北向南呈高—低—高—低起伏之势。六万大山余脉从北面入境后向西南部延伸,形成西北部山区;云开大山余脉从东北面入境,向南延伸,形成从东北至中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以及东南部的低丘岗地、西南部的平原谷地和南部的平原、台地。在两大山余脉之间形成开阔的博白盆地。南流江(县内河段)的中、下游,形成沙河谷地。

水文情况

博白县境内地表水主要有南流江、郁江、九洲江、那交河等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43条,总长666公里,总集雨面积3836平方公里,年平均总径流量为32.69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89年底,博白县土地总面积575.38万亩。约占广西总面积的1.62%,占玉林地区总面积的16:35%。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89亩,比全自治区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少3.66亩。博白县耕地面积797016亩,占博白县总面积的13.85%,人均耕地0.68亩,比广西人均耕地少0.26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少0.64亩;比1950年县内人均耕地少0.88亩,40年间人均耕地减少了56.41%。博白县园地87207亩,占博白县总面积的1.52%。博白县林地345.45万亩,其中县属288万亩,自治区直属57.45万亩。林地面积占博白县总面积的59.7%,人均占有林地(包括区直属)2.92亩。博白县尚有宜林荒山110多万亩,开发利用荒山的潜力很大。博白县水域面积22.23万亩,占博白县总面积的3.87%,人均占有水域面积0.19亩。

根据2014年10月博白地情网官网显示,博白县有耕地面积7.6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5公顷。全县土地总面积38.30万公顷,其中:耕地7.73万公顷,园地2.02万公顷,林地23.43万公顷,草地8578.3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754.0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8万公顷,其他土地1208.85公顷。谷地、平原面积10.0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6.12%。盆地面积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24%。丘陵面积24.1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9%。山地面积4473公顷,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7%。

水资源

博白县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002毫米,比广西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多206.3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为38.956亿立方米。据1981年水利资源调查统计资料记载:“年平均每亩耕地占有水量4661.5立方米;每人拥有水量4145立方米,为全国每人拥有水量2700立方米的153.5%;按水利设施灌溉面积63万亩计,年平均有水量1048.6立方米,仅占博白县径流总量的17%。”博白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4220千瓦,可开发量为50255千瓦,至1989年底开发利用19157千瓦,只占可开发利用量的38.12%。

水资源的年内分布和区域分布都不均衡,所以水资源的利用量还远远少于水资源总量。据1981年水利化区划,博白县水资源分北、东、南、中、西等5个区,其中北区地表年均径流总量101876万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水量(P=95%)18323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777.59立方米。东区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059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38547万立方米,可利用水量5856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736.10立方米。南区地表可利用水量26175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986.99立方米。中区地表可利用水量19441万立方米,年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1126.48立方米。西区地表可利用水量6855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可利用水量400.54立方米。

1988年1月,由国家地质矿产部、卫生部、轻工业部、北京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及广西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组成的评审鉴定委员会,对博白亚山热水塘进行现场考察和评审,测得其流量为5~60.6公升/秒,温度65℃,泉水含有锶、锂、锌、铜、铝、碘、硒、锰、钴、镍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经鉴定认为,此泉属低矿化度、含钠量低、含锶偏硅酸的优质矿泉水。具有制作矿泉水饮料和旅游、医疗矿泉双重开发的优越条件和经济价值。但至今仍未得到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博白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解放以来,广西桂东南地质综合大队、广西437地质队、广西271地质勘探队、广西第六地质队、广东704地质队曾对博白矿产资源进行普查和勘探。经查明,县境内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共40多种。其中有色金属有金、银、铜、钨、锡、钼、铅、锌、锑、汞;黑色金属有铁、锰、钛;稀有金属有铌、钽、铀、钪、钇;稀土金属有独居石、金红石、锆英石;非金属有水晶、云母、高岭土、粘土、膨润土、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石英石、方解石、冰洲石、磷矿石、硫铁、玛瑙、腐植酸土、滑石、石膏、煤泥炭等。其中金、银、钛、稀土、硫铁、高岭土、花岗石等藏量最多,开采价值最大。这些矿产分布于博白县34个乡镇,已发现的产出矿点达48处。

动植物种类

古代,博白县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属珍贵者不少。自清末始,经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呈逐渐减少之趋势。至1989年底,主要野生动物共有190多种,其中哺乳类20多种,鸟类50多种。鱼类30多种,节肢、两栖、爬行类40多种,昆虫类50多种。

博白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据旧县志(清道光版《博白县志》,下同)记载,道光年间野生植物主要有木、竹、果、花、草、药等属共170多种。至今这些植物仍有生存,种类增加(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新认识的种类),但多数种类的数量减少。据1982年林业资源调查统计,县内野生植物达1000多种。

博白县用材木类有松、梨、柳木、圆木、稿木、深木、柯木、椎木、荔枝木、龙眼木、苦惊木、车木、杉木、楠木等等,果树类主要有荔枝、龙眼、石榴、橄榄、橙、芒果、黄皮、芭蕉、香蕉、木菠萝、地菠萝等,竹类主要有单竹、角竹、青皮竹、篙竹、大头竹、斑竹、牛勒竹、苦竹、钩竹、莉竹、毛竹、甜笋竹等;药材类植物有金银花、旋覆花、鸡冠花、菊花、大茵、红枣、茵仁、胡椒、马槟榔、红豆寇、砂仁、荔枝核、龙眼核、黄皮核、蓖麻子、土花椒、山黄皮、莲米、赤子豆、柏子仁、桃仁等270多种。

博白县境内哺乳类动物有野猪、黄猿、果子狸、狐狸、豪猪、白鼻猪、豺狗、媚子、野兔、松鼠、水獭、猫狸、飞狸、老鼠等;鸟类动物有燕子、麻雀、云雀、禾花鹤、猫头鹰、猴头鹰、白鹭、白鹤、鹤鸽、杜鹃、画眉、喜鹊、乌鸦、斑鸠、翠鸟、啄木鸟、鹑哥、毛鸡、白面水鸡、布谷鸟、伯劳、山鹏、黄莺、锦鸡、山鸡、水鸭等;尚有鱼类、节肢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动物。

人口

唐天宝四年(745年),白州有2574户,9498人。至北宋元丰年间,已增加到4589户,18000人。明代,博白县人口无资料记载: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审增人口4869人;雍正九年(1731年)增357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增1543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博白县有17976户,141483人。民国16年(1927年),博白县有21712户,226563人;22年,有76436户,365673人;33年。有82717户,413975人;38年,有105156户,439333人。解放初,分配一批南下(外省)干部到博白参加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并安家落户。60年代安置了一批印度尼西亚归国侨胞在县农场、工厂工作。历年来,分配了一些大中专毕业的外籍干部到博白工作;一些外籍妇女与博白人结婚到博白落户。据统计,1953年总人口为477690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975746人。相隔29年增加了498056人,增长104.2%。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201683人,相隔8年,共增加225937人,增长23.16%。平均每年增加2824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64%。

据1989年县统计局统计,博白县总人口为117782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7.3人,人口密度最大的除博白镇外为柯木乡,每平方公里647人;人口密度较小的为地处山区之那林镇,每平方公里175.5人,仅为县人口平均密度的58.1%。

2019年博白县总人口191.46万人;出生率8.74‰;死亡率3.98‰;自然增长率4.76‰(公安户籍数)。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常住人口14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77万人,城镇化率41.21%。

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博白县有民族31个,分别是: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布依族、白族、毛南族、侗族、黎族、土家族、回族、水族、藏族、京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傣族、仡佬族、佤族、土族、维吾尔族、哈尼族、布朗族、德昂族、畲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怒族、鄂温克族。

经济

综述

2019年博白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78.98亿元,同比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58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64.0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26.31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39.5%和52.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602元。

2019年博白县财政收入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上划中央税收收入3.97亿元,比上年下降7%;上划自治区收入完成1.44亿元,比上年下降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收入1200元。

第一产业

2019年全年博白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9%,林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4%,畜牧业产值比上年下降4.4%,渔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4.9%。粮食播种面积7.7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7%。蔬菜种植面积3.7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3%。生猪出栏165.35万头,比上年下降22.6%;家禽出栏3242.3万羽,比上年增长30.8%。 

农业经济

民国时期,博白县禾稻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80%。农作物产量主要的就是稻谷产量。稻谷(包括水稻和陆稻)最高产是民国27年(1938年)总产量238万市担(合11.9万吨),最低产是民国34年(1945年)稻谷总产量79.10万市担(合3.95万吨)。主要的经济作物花生产量,最高产是民国27年达5.20万市担(合2600吨),最低产是民国26年仅3.83万市担(合1917.5吨);甘蔗产量最高产是民国22年(1933年)达4.913万市担(合2456.5吨),最低产是民国26年仅1.25万市担(合625吨)。

解放后,主要的农作物仍然是粮食作物。1949年博白县粮食产量8829万公斤,从1950年到1964年共15年粮食产量每年都是在1亿多公斤的范围内浮动。1965年推广矮秆高产良种约占稻田面积的三分之一,博白县种植绿肥超过10万亩,推广磷肥超过1万吨,农田灌溉面积35万多亩,这几个增产因素加在一起,粮食产量才超过2亿公斤,达到20065万公斤,上了一个新台阶。1974年全面普及矮秆高产良种、绿肥面积连年超过30万亩、推广使用化肥(包括氮磷钾)超过4万吨、灌溉面积超过50万亩,这一年总产量才突破3亿公斤达到30218万公斤,此后7年粮食产量都是3亿多公斤。1982年春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使多年积累起来的生产条件发挥良好作用,这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39亿万公斤。此后几年由于自然灾害和水利投资减少、部分水利失修等因素制约,粮食产量徘徊了几年,1989年粮食总产量4.41亿公斤。

2011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61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8.93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65万公顷。林地面积25.18万公顷。社会用电量6.63亿千瓦时。农业机械总动力53.31万千瓦。

第二产业

2019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2019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利润额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2019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工业经济

解放后,中共博白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工业生产。1950年工业总产值为28万元,1952年达69万元。1954年起,对私营工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完成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博白县有工业企业84个,工业总产值48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1.12%。1958年在“大跃进”和“大办钢铁”的影响下,县委提出抓“二大元帅”(钢铁生产、机械制造)、“三路先锋”(煤炭工业、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四员大将”(化肥制造、农药生产、自来水生产、农产品加工),成立钢铁指挥部,开展以钢为纲,全民办工业的群众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底至1968年春,两派群众组织在县城搞武斗。农具厂(自行车零件厂前身),处于武斗中心区,房屋被炸毁,门窗全部被毁坏,设备被炸毁、抢走,仓库物资被洗劫一空,整个厂成了一片废圩。农具厂、粉丝厂成为武斗据点。许多厂领导机构瘫痪,工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1989年,总投资4665万元的博白龙潭糖厂建成投产。

2011年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凸显城东、旺茂、文地、亚山、龙潭5个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0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5.3万平方米。与自治区农垦局合作开发建设的旺茂新型建材产业园(规划面积800公顷、投资总额120亿元)年内开发面积85.33公顷,引进投资总额30亿元的2家陶瓷企业签约入园。

林业经济

民国时期,博白县的山林,多数是天然林,少数是人工林。据估算,民国38年(1949年)博白县有山林203.03万亩。解放后,林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解放初期和合作化时期(1950~1-957年)林业生产秩序正常。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全民大办钢铁,砍木烧炭炼铁,一举砍伐了28万多亩山林;“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山林受到严重滥伐;60、70年代博白县大种烤烟,长期消耗大量木柴;在1979~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部分群众乘体制变动之机,大肆滥伐林木。1982年博白县荒山增至171万多亩,林业生产出现严重危机。至此,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遂层层建立严格的林业生产责任制,采取措施,实行人工造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相结合,造林、封山、管护同时并举。1971~1987年先后6次使用飞机播种造林,作业面积143.81万亩,其中有效面积104.7万亩。1987年以来营造的工程林,做到了高质量、高效益。1987~1991年人工造林111.27万亩,其中工程林42.9万亩。

1990年,博白县荣获自治区造林绿化一等奖;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人事部授予博白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授予县林业局主管营林的副局长韦雄英“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博白县总面积575.38万亩,其中宜林面积345.45万亩,占总面积的59.7%。是年12月林业普查统计,博白县有林面积达214.44万亩,比1949年增加11.41万亩。覆盖率37.3%,绿化程度64.00%。林业生产,在解放初期归建设科统管。1954年建设科改为农林水利科,有林业干部3人:1955年7月农林水利科分为农业、林业、水利三个科,林业科有干部7人。1959年始设林业局,1989年县林业局内设秘书股、营林股、林政股、财会股、林业公安股、林业检察室,以及林业开发服务站、飞播管理站,全局有干部、职工5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师1人、技术员6人、会计员1人。乡镇一级设林业管理站31个,1989年有职工92人,其中助理工程师8人、技术员6人。

第三产业

2019年全年博白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4.1%。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3.1%;更新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4.1%,房地产开发投资3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非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房地产开发投资32.01亿元,同比增长21.6%。

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6%。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6%;乡村市场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7%。批发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5.4%;零售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7.3%;住宿业营业额比上年增长17.6%;餐饮业营业额比上年增长21.4%。

2019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0478万元,比上年增长47.1%。其中,出口25643万元,比上年增长6.6%;进口54835万元,比上年增长79%。

2019年末博白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34.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1.0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3.9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03.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39%。

文化

方言俚语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博白县志·礼俗篇》文献记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洲话自闽省来。”博白县境内方言主要有2种,即客家方言(本地称做新民话)和粤方言(本地称做地佬话),此外,还有少量廉州话、闽南话分布。

地佬话,即博白本地古老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博白县北部的博白镇、径口、浪平、双凤、柯木等乡镇;中部的旺茂、亚山、三滩;西部的水鸣、永安、顿谷、那林、江宁等乡镇,以及沙河(西岸的长远、礼安村)等14个乡镇,县外地区如陆川、浦北均有分布,地佬话是声调数较多的汉语方言,声调数目10个。

新民话(客家方言),新民者,为新迁来之移民,是相对于土著居民而言,先入为主,后来为客,因其称“我”为“涯”,称“什么”为“麦介”,故又被称为涯话、麦介话,博白新民话的分布地域,主要在南部的龙潭、大坝、双旺、松旺、东平、菱角、沙河、合江;东部的凤山、新田、大垌、沙陂、那卜、英桥、三江、文地、宁潭;北部的黄凌、径口、三滩的部份地区共20多个乡镇。

民间文艺

山歌

山歌是博白县内民歌的主体,居民在劳动之余,在田头山坡上,喜欢即兴而唱。山歌一般是4句,每句7个字,一、二、四句押韵,它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通俗易懂。民国时期,民间艺人经常摆歌台对歌,成千上万群众聚集观赏。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门普遍利用山歌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活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每逢参观学习或会议之前,都唱山歌。博白有名的民歌歌手有庞秀清、刘文川、黄祖琼、梁春明、冯兆才等。

木鱼

木鱼是介于山歌和快板之间的民间曲艺形式。19世纪初叶,博白县内就有木鱼说唱出现。解放前,县内流行的木鱼,大都出自乞丐之口;乞丐上门讨饭,首先是敲响木鱼或竹板,唱起恭贺大吉利市的歌谣。木鱼演唱分上下两句,上句的末尾加上“哪呢呀,金菊花吾哪”、下旬尾的衬词是“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解放后,在宣传中心工作中也把木鱼说唱搬上舞台,有的还采用木鱼夹白的说唱形式来叙述故事。

竹马、麒麟竹马、麒麟

竹马、麒麟竹马和麒麟都是博白县内民间歌舞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表演形式是演员把竹扎纸糊的竹马或麒麟挂在身上,边唱边舞,加上锣鼓伴奏演出。春节期间,演员身挂竹马或麒麟挨家逐户恭贺,所唱内容多是祝贺添丁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贺词。演唱时,根据不同对象,灵活掌握,发挥口才,唱得有板有韵,唱完,主人赏赐“封包”或年糕。

喃嘟乐

博白县内农村每年中元节前的10多天内,村村户户,凡是男性青壮年都用竹尾制作一种横吹舌簧的乐器,在舌簧的另一端结上芦苇作共鸣笛煲,竹管与笛煲的比例是2比3。在村头村尾、山间田野日夜吹奏,农历七月十四日晚全部出动吹奏,“喃嘟嗬”之声此起彼伏。据民间传说,人们吹喃嘟乐,是为了怀念自己的祖先,以音乐引路招呼已故的祖先回家团聚过中元节,因此,喃嘟乐只限于中元节前吹奏,过了七月十四日这一天,就不约而同销声匿迹了。原始的喃嘟管没有固定的调性音高,只有2个音孔,仅发4个音符。1986年,博白县内音乐工作者王保威对这一民间乐器进行改革,制成了有固定调性的高、中、低3种型号,由2孔发展到6孔, 吹奏出12个音符,既可独奏也可重奏。

舞狮、舞龙

舞狮和舞龙是博白县内传统民间文艺活动,每逢新年或喜庆之日,都有舞狮舞龙活动。每个舞狮队约10多人,舞龙队20多人。舞狮时,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主要有醒狮、睡狮、寻青、吃青、煞狮等7个情节,舞狮时有锣、鼓、钹、唢呐等8音伴奏,舞狮后,常有武术表演。舞龙,1人撑龙珠,1人舞龙头,10多人舞龙身,1人舞龙尾,主要有摇边龙、龙飞舞、寻珠、龙睡觉、龙抱蛋、龙起窝、龙串灯、龙出海等情节。舞龙难度最大的是上龙山,用数十张四方桌搭台作高台表演,动作惊险。

木偶戏

清朝同治年间,木偶戏传入博白县内,主要是杖提木偶。木偶头部和手掌用木制成,木偶的嘴和双眼能动,用竹枝操纵,行当齐全,演技丰富。解放前,博白县南部龙潭、松山的木偶戏属大班,演员1人操纵1个木偶,有击乐、锁呐、二胡伴奏,每个戏班8至10人。县中部、东部的东平、那卜、英桥、文地、凤山的木偶戏属中班,每个演员操纵1至2个木偶,每班4至6人。县北部的三滩、城厢、浪平属小班,1个演员操纵全部木偶,边舞边唱,另1人打锣鼓,每个戏班只有2人,木偶戏的唱腔以四平腔为主,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材主要有《说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粉妆楼》、《鸡爪山》、《薛仁贵征西》、《薛刚三下南唐》、《十二寡妇征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等等。

杂技

杂技在博白县内又称大力戏。解放前走江湖卖药者,先耍一段杂技和魔术招徕观众后才卖药。杂技中有气功、武术。解放后,杂技艺术发展较快。1957年,在“飞星杂技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县杂技团,演出的节目有《睡钉床》、《平台三翻》、《刀火门》、《软体咬花》、《碎火砖》、《空中险吊》、《心口碎大石》、《叠罗汉》等。1960年,杂技团从广东、灵山等地聘请杂技、魔术艺人当教师,技艺提高较快,杂技节目有《高台停车》、《椅子顶》、《蹬梯》、《蹬缸》等,魔术有《奇树开花》、《飞花过盘》、《花瓶人头》等。1990年,博白县杂技团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剧团。

采茶戏

明代,采茶戏从江西传入博白。清代,采茶戏在县内已相当盛行。据清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止。”那时,采茶戏是舞狮、舞龙、唱竹马加演的节目。清末,采茶戏与舞狮、舞龙和唱竹马分开,形成独立的采茶班演唱采茶戏,主要角色分茶公(生)、茶妹(旦)、杂脚(丑)。1905年,水鸣采茶艺人庞秀清应邀到北流对歌,对赢了18台歌师。

民国四年(1915年),采茶艺人黄彩庭和宾祖仁组织30多人排练采茶歌舞《五马巡城》,是博白第一个大型采茶歌舞。尔后采茶戏班渐多,在县内演唱采茶的有庞秀清、黄彩庭、庞德才、黄仁兴、刘文川、冯绍琼、李清文、王诗泉、冯常、钟福祥、温承琼、李十五等15个戏班,演员共有70多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政府以伤风败俗为由,宣布禁唱采茶,部分采茶戏艺人被拘押囚禁,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节,县政府才重新宣布开放唱采茶戏。解放后,采茶艺术发展较快。

1953年文化部门组织采茶艺人刘文川、梁桂华、梁春明到南宁参加广西省民间艺人观摩演出活动。嗣后,县文化馆多次举办采茶戏基本功学习班,培养采茶人才。1956年,县民间艺术辅导团创作演出的采茶歌舞《打杯舞》参加自治区民间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年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产生较大影响。全县业余采茶剧团发展到240个。同年秋,采茶戏《借衣》、《绿珠女》、采茶歌舞《百花鲜》参加玉林地区业余文艺会演,《借衣》获一等奖,《绿珠女》获三等奖。10月,采茶歌舞《四季花舞》参加广西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

1959年11月,博白县文工团成立,创作演出采茶戏《刘三姐》。

1961年县文工团改为县文艺辅导团,1965年又改为县文艺队,以样板戏取代了采茶戏,连乡村采茶队也禁止演采茶戏。1976年10月后,采茶戏又重新兴盛。

1978年县文艺队到江西学习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县城连续上演56场。1981年县采茶剧团成立,排练《两亲家》、《重上茶山》参加自治区文艺会演,《两亲家》获演出一等奖,剧本创作二等奖;《重上茶山》获演出三等奖。1990年,博白县采茶剧团被评为广西先进剧团。

生活习惯

服饰

清代至民国时期,博白县境内官僚士绅、士人商贾穿绫罗绸缎、长袍马褂;女人穿花边长衫、裙子、短衣、阔脚裤。家贫儒流学子,穿着装式虽然类同,但多是粗麻棉布。穷苦农民穿棉麻对襟唐装衫、裤。民国初期,上层人士服式,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广大劳苦大众穿棉、麻布料对襟唐装衫、大裤头、阔脚裤,且不论麻、棉布,从纺纱、织布到染色均为手工自产,布质异常粗糙,多有疙瘩。解放后,县内居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告别了粗布烂衣的时代,普遍穿着蓝、黑机织的棉布衣裳。青年人弃却唐装而穿新式装。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穿着已向漂亮、高档、时髦发展。夏天,多姿多彩的的确良、化纤、丝绸已普遍进入职工、市民、农民家庭。一般人都有内外衣之分。西装领带、皮鞋白袜、连衣裙、旗袍已成为男女青年的夏装。冬天,老年人普遍穿棉衣、毛线衣、卫生衣。青年人穿各式各样的毛线衣、夹克衫、西装,或各式呢绒中褛。

饮食

博白县境内居民主食以稻米为主,辅以红薯、芋头、木薯。解放前,地主富豪之家,一日三餐鱼肉、白米饭。而农民早晚两餐喝稀粥,午餐吃杂粮,佐食则是头菜、成萝卜、辣椒之类。特别在青黄不接时,多以红薯叶、南瓜苗、萝卜叶和野菜充饥。解放后,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居民一般每日三餐干饭或一粥两饭;菜以瓜类、蔬菜、豆类为主,三、五日吃一次鱼、肉、蛋类。

宗教信仰

博白县境内的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3个教派。2011年,博白县有宗教信徒约4000人。其中,佛教3500人,基督教260人,天主教110人。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有4处,分别是江宁三宝寺(佛教)、基督教福音堂、英桥基督教聚会点、天主教莲发塘聚会点。有基督教教职人员2人。

城市特产

商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名牌产品有编织工艺品、优质米、桂圆、荔枝、香蕉、博白蕹菜、瘦肉型猪、三黄鸡、速生丰产林、剑麻、甘蔗、木薯等。同时还因盛产空心菜而被称为“空心菜之乡”;素有“桂圆之乡”的称誉,是博白乃至广西最著名的土特产之一,空心菜在博白又称博白蕹菜,历史悠久,尤其以博白县城郊南门塘的最为有名,博白蕹菜已经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博白客家十大名菜

1、牛气冲天2、白切鸭3、风山水起4、金牌脆皮狗5、京都片皮鸭

6、排骨扣7、白切鹅8、双鞭大拼盘9、酥炸金龙10、黑豆牛尾扣

博白客家“九大小吃”

1、落水包2、客家卷筒粉3、黄金玉米饼4、杨桃王5、博白黄瓜皮

6、流沙包7、肥婆特香烤鱼8、卤制芒果9、盐焗鸡翅

名称 简介
稔子 博白多山岭,盛产野果稔子(也叫山稔),夏开淡红色花,果大如樱桃,熟时暗紫色,味甜,多浆可染若胭脂。果子能食外,还有多种药用功效。
杨桃 杨桃,又称作羊桃等。果皮呈蜡质,光滑鲜艳,果肉黄亮脆嫩,爽甜多汁。杨桃含有多种营养素及大量的挥发性成分,带有一股清香。
黑皮蔗 博白黑皮蔗,又称果蔗,表皮黑紫,是广西主要产区之一。三滩镇为其种植区。蔗长2米,肉脆、汁清甜,含丰富的水份和糖份,可生食或作罐头、饮料的原料。
龙牙蕉 龙牙蕉一般株产8.5-15公斤,果形微弯、短圆、肥满;成熟后皮色金黄,果肉白色,柔软甜滑,常食可美容、通便润肠。
木菠萝 木菠萝呈椭圆形,皮黄绿或黄褐色,外皮有凸起粒刺,最重可达20公斤,果肉浓香清甜,果核煮熟也可食用。
黄榄糠 黄榄糠是把黄榄的肉剥开晒干,加盐制成的一种菜品,用黄榄糠拌着塘角鱼蒸熟,可以做成独具特色的塘角鱼拌黄榄糠菜。
咸卜 咸卜是一种将萝卜晒至半干,然后加些生盐放缸中腌几天,取出晒干后入瓮贮存一段时间后制成的腌制食品。
博白桂圆 博白桂圆品种以石硖、广眼、大乌圆为主,果实色泽橙黄,大小均匀,肉厚晶莹,清甜爽口。经加工成的上等桂圆肉,色似琥珀,透明而有光泽,松软而稍带弹性,获广西地理标识产品。
博白蕹菜 博白蕹菜,又叫空心菜或通心菜,茎长叶蔬,叶尾尖细、鲜绿脆嫩、清香爽口;煮熟后,次日仍可保持原来的青绿色泽,获广西地理标识产品。

交通

名称 简介
稔子 博白多山岭,盛产野果稔子(也叫山稔),夏开淡红色花,果大如樱桃,熟时暗紫色,味甜,多浆可染若胭脂。果子能食外,还有多种药用功效。
杨桃 杨桃,又称作羊桃等。果皮呈蜡质,光滑鲜艳,果肉黄亮脆嫩,爽甜多汁。杨桃含有多种营养素及大量的挥发性成分,带有一股清香。
黑皮蔗 博白黑皮蔗,又称果蔗,表皮黑紫,是广西主要产区之一。三滩镇为其种植区。蔗长2米,肉脆、汁清甜,含丰富的水份和糖份,可生食或作罐头、饮料的原料。
龙牙蕉 龙牙蕉一般株产8.5-15公斤,果形微弯、短圆、肥满;成熟后皮色金黄,果肉白色,柔软甜滑,常食可美容、通便润肠。
木菠萝 木菠萝呈椭圆形,皮黄绿或黄褐色,外皮有凸起粒刺,最重可达20公斤,果肉浓香清甜,果核煮熟也可食用。
黄榄糠 黄榄糠是把黄榄的肉剥开晒干,加盐制成的一种菜品,用黄榄糠拌着塘角鱼蒸熟,可以做成独具特色的塘角鱼拌黄榄糠菜。
咸卜 咸卜是一种将萝卜晒至半干,然后加些生盐放缸中腌几天,取出晒干后入瓮贮存一段时间后制成的腌制食品。
博白桂圆 博白桂圆品种以石硖、广眼、大乌圆为主,果实色泽橙黄,大小均匀,肉厚晶莹,清甜爽口。经加工成的上等桂圆肉,色似琥珀,透明而有光泽,松软而稍带弹性,获广西地理标识产品。
博白蕹菜 博白蕹菜,又叫空心菜或通心菜,茎长叶蔬,叶尾尖细、鲜绿脆嫩、清香爽口;煮熟后,次日仍可保持原来的青绿色泽,获广西地理标识产品。

社会

博白县交通历史上以水运为主。至民国后期,博白南流江的水运已达到鼎盛时期,每天经过南流江的船只达1000多艘,吨位最大的达40多吨,小的也有几吨,以20吨左右的居多。民国14年(1925年)9月29日,民办官助的武博(平南武林至博白)汽车路局成立。建筑公路规划由平南之武林起,经平山、容县、北流、郁林而至博白县城。翌年2月,郁博民办汽车公司成立,推选张有才为董事长。筑路资金主要来源于股金。其募股办法分为地方团体认股、各姓宗祠认股、私人自由认股、按田亩粮额及商业资本额摊派股份和筑路收用抵股等。同年10月,开始动工兴筑玉博路段。16年郁博路路基、桥涵工程完成,全线通车,并建成博白汽车站,站址设在新兴街现医药公司收购部附近。

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建设。1955年,玉博公路开始通车。1956年,县设置交通科。同年博龙公路建成。1957年旺(茂)文(地)公路的旺茂至凤山段竣工。1958年全民办交通,实行民办公助、义务修建公路,一举建成7条公路,总长178.8公里。1958年7月,博白交通运输局成立,内设公路股,具体管理境内公路的养护工作。1961年11月,成立了博白公路段,对原有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公路段负责管理国家养护的6条公路,总长272.7公里。1972年成立交通局,由交通局道路股测设建造新的公路,合格经验收后移交给公路段养护。1977年,公路段又接管3条新公路60公里。1979年始,博白县公路保持在612.1公里这个幅度,其中公路段负责管理养护332.7公里,其余为县交通局管理养护。至1985年,博白县干线公路9条,长333公里;地方公路21条,长277公里;总长610公里,其中有沥青渣油路面94.7公里(郁林至北海线经县境内路段),占博白县公路总长的15.5%。现县城至柯木路段、学田至三滩路段均铺上了沥青渣油路面,计有13公里。1989年,博白县公路总长增至612公里。另有乡村简易公路271条,总长718.5公里。1955年7月,黎(塘)湛(江)铁路正式通车,跨过县内文地镇,境内铁路长15.4公里,设有文地火车站和佛子岭火车站,经营客货运输。1989年,文地火车站旅客发送量95.95万人次,货物发送量9.61万吨,货物到达量6.95万吨。县境内1985年有航道122公里,1989年有14艘船舶航行。设有博白县水上运输公司1个。县水上运输公司和社会上个体水运户经营水上货运,货运量1.05万吨,周转量129.55万吨公里,货运量占博白县货运量的3.03%。

玉林至北海、浦北至化州、博白水鸣至湛江三条高等级公路贯通博白县乡镇,黎(塘)湛(江)铁路分别经过县境,是玉林市最靠近机场海港的县。北上南(宁)梧(州)高速公路只半个小时车程,往南上重(庆)湛(江)沿海高速公路仅需10分钟,县城至北海、湛江港口和机场均为100多公里。

科技文化

文化艺术

清代,博白县制作陶瓷器、土法制糖和蒸酒、打制铜器、炼铁等方面的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民国时期,农业生产方面引进了水稻良种“东莞白18号”、“中山白”、“夏至白”等进行试种推广,耕作制度也有了一些改进。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水平还较低。解放后,科学技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后,县农科所、林科所、农机研究所、轻工研究所亦相继建立,专业科研单位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和上级分配的任务开展科学试验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2年县农机研究所与县农机一厂合作研制的72—4号农用碾米机通过省级鉴定。1984年生产的6NF—8.5、13横式铁辊碾米机获部优产品称号。至1990年,博白县获地区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成果共有34项。其中农业科研成绩显著,培育的水稻良种种类多质量优,推广面积广,为国家多打粮食和出口创汇作出了重大贡献。从60年代起,科学实验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畜禽、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1972年,搞高产试验田1.06万亩,有两个生产队20亩的高产试验田一造亩产达500公斤。1989年还创造了水稻30万亩试验田平均亩产457.86公斤的纪录。博白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1990年取得了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有10183人,被授予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668人。一批优秀科技人员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并受到各种奖励,还给1043户科技人员家属办了户口农转非。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博白县经济的发展。博白县初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

2019年全年专利授权180件。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33.1万册,剧场、影剧院2个,体育场馆2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633张,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4197人。

教育文化

2014年,博白县获评为“中国杂技之乡”。电视、广播两台共播出新闻稿件5091篇。其中电台播出2513篇,电视台播出2578篇,专题节目《白州和韵》播出108期。1-12月份,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采用该县新闻稿件996篇。其中:广西电台采用76篇,占任务的106%;玉林电台采用441篇,占任务的116%;广西电视台采用51篇,占任务的121%;玉林电视台采用483篇,占任务125%;中央电视台采用5篇,比2013年同期增加2篇,专题节目《白州和韵》播出108期,占任务的112.5%。组织14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深入全县28个镇316个村开展放映活动。1-12月,在全县316个行政村放映了农村公益电影3792场,观影群众达95多万人次。全县有文化馆(站)29个,建筑面积9150平方米;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2256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50个,藏书27.2万册;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馆藏文物3226件,其中96件为国家珍贵文物。2014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2%。

历史文化

博白县博白第二初级中学博白县博白第二初级中学博白县学宫,始建于唐朝初年,是广西兴建县学最早的县之一。清代,县内有学宫、书院、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环玉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为博白创办新学之始。民国13年(1924年)春创办博白县初级中学,民国31年增设高中班,更名为博白县立中学。民国38年,博白县有小学340所,在校学生2.17万人,仅占学龄儿童总数的30%左右;有普通中学4所,在校学生1206人(不含私立初中);成年人文盲占总人口的60%以上。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1965年博白县有小学695所(含教学点),在校学生5.90万人,教职工2283人;中学9所,在校学生4063人,教职工324人;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专业教育也都相应发展。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升学考试制度被取消,教师被揪斗,教育质量低下。1978年后,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开始试行,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教育质量逐年回升。198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普及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8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县;1989年又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1990年获评为广西抢修中小学危房先进县。同年,博白县有小学336所,学年末在校学生14.35万人;初中68所,学生2.39万人;高(完)中9所,学生5195人;职业高中1所,学生537人;农业初中2所,学生175人;师范学校1所,学生678人;博白县教职工1.11万人。

截至2019年博白县有普通小学307所,在校学生17.48万人;普通中学66所,在校学生10.5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

社会保障

西晋时代,能歌善舞的梁绿珠作有《懊侬歌》。宋代,开国伯李时亮与陶弼合著《李陶集》。清代,女诗人朱玉仙有《画诗楼稿》传世。民国时期,县内文化活动多由社会团体或民众自发组织。新中国成立后,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县内文化事业发展很快。1957年县采茶歌舞《打杯舞》剧组人员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后,受到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文化大革命”中,文化活动被禁锢,只能跳“表忠舞”和演“革命样板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县有广播电台、电视转播台、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音像公司、采茶剧团、杂技团等;6个乡镇建立文化中心,32个乡镇建立文化站和广播站,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

医疗卫生

2019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21元,比上年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15元,比上年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4元,比上年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7%。

2019年全年博白县新增就业人数0.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8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3.0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52.99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22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73万人。

资源环境

博白县人民医院博白县人民医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县城始设惠育堂,配有中医师2名。民国23年(1934年)10月,将惠育堂改建为博白县立医院,民间俗称“医局”。31年7月,县立医院改称为博白县卫生院。同年,博白县已有32个乡设有医务所。但由于设备简陋,技术低下,诊费昂贵,能看得起病的多是一些富有之家,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据32年《广西年鉴》载,1937年博白县出生5514人,因病死亡5102人;1939年出生2187人,死亡2234人;1942年出生3966人,死亡4094人,群众健康水平低下。38年,博白县只有1所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14人。解放后,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博白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89年底,博白县建立了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34个,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卫生院(室)27个,村卫生所315个,博白县有病床1018张,有职工14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36人;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以进行难度较高的手术,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014年末,博白县共有卫生机构4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3629张。卫生技术人员6029人,其中医生(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66人,注册护士1277人。

旅游

2019年博白县森林面积23.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65%。自然保护区面积1.6万公顷。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1.4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15.64%。全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6.1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6]

著名人物

千鹤岛千鹤岛博白县地处北部湾前沿,其山多赤壁丹峰,是广西丹霞地貌红层盆地面积最大,丹霞地貌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县内主要景区景点有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力故居,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宴石摩崖造像、朱锡昂故居以及高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千鹤岛、绿珠庙、永福堂、伏波祠、字祖庙、云飞嶂、花石嶂、双角峰、大平坡水楼、老虎头水库、水鸣镇西塘村白面麓生态园、博白县九龙客家游乐生态园、浪平竹海长春园等等。

名称 简介
宴石山风景名胜区 宴石山风景名胜区是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博白县境西部的顿谷镇石坪村,距离县城30公里。景区山体多为方山,顶平而开阔。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7平方公里。
千鹤岛 千鹤岛又名白鹤岛,位于江宁镇合浦库区小江水库内,距离县城70多公里。岛面积约2平方公里,四面环水,岛上竹木葱茏,栖息着白鹤、白鹭达五六万羽,是广西较大的鹭鸟栖息地之一。
温罗温泉

温罗温泉又名热水塘,位于亚山镇温罗村,距离县城21公里。温泉日自然流量482吨,平均温度58℃,富含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锶、铝、锌、碘等十几种人体必需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矿物质。

2016年10月签订投资42亿元,占地约6平方公里的博白世客会亚山温泉风景区项目,将在亚山温泉及温罗水库范围内实施。

王力故居 王力故居位于博白县城西郊的新仲村岐山坡队,距离县城1公里,是中国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是王力的祖父王紫庭所建,共3进27室,为泥砖桁桷单层体悬山顶结构,典型的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风格。[7]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位于那林镇大村蔡氏民居兼设宗祠,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博白县保存较完整的古老民居之一。
绿珠庙 绿珠庙位于博白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绿珠江边,又名贞烈祠、绿珠祠,是为纪念中国晋代美女梁绿珠而修建的。民国初年,该祠已具3座殿宇,庙宇依江而筑,飞檐高翘,殿廊环立。民国十六年(1927),绿珠庙被毁于一场大火。今存绿珠祠是1945年重新修建的。
字祖庙 字祖庙位于博白县城博白县中学内,是为纪念中国古代文字创始人仓颉、沮涌而建,故又名仓沮阁,由清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顾恩仁所建,该庙平面为方形,占地面积133.17平方米。
大平坡水楼 大平坡水楼位于博白县城东南4公里处的博白镇大良村,博沙二级公路旁,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水楼分为4层,四周有5米宽的护河,底层大半浸于水中,由外到内依次为拱门、环廊、内室。

桂门关桂门关桂门关又名鬼门关,位于玉林市博白县浪平乡浪平村桂门关队,距离博白县城9公里。此关始建于汉代,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皇帝诏令将“鬼门关”敕改为“桂门关”。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关隘,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接点,其知名度之高素与天涯海角齐名。至今,浪平乡浪平村桂门关队不仅保留了关名、地名和村名,而且仍然保存着古代修建的关隘石路、拱形石桥、铺石栈道、横架小溪两岸的举世无双的英台树桥—奈何桥等,是研究“鬼门关”文化和绿珠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绿珠井绿珠井绿珠井在县城西北面28公里的双凤乡绿萝村,晋代著名美女绿珠坠楼死后,村民怀念她,将村井命名为绿珠井。相传喝此井水所生女子容貌美丽。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知县程镰在井旁建祠奉之。今井已湮没。

温罗温泉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亚山镇温罗村。池深数尺,宽丈余,百余步内烟笼雾绕,漫溢硫磺气味。浴此池水,能治疮疥、风湿等疾病。若加开发,可作疗养胜地,也可作优质矿泉饮料。

双凤合水桥双凤合水桥双凤合水桥位于县城西北双凤圩旁的合水河上,是县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建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全桥长31.6米,宽4.4米,高5.8米,有3个拱,东西有栏栅。双凤桥用花岗石砖砌成,桥上栏杆亦用石条所建。东侧楹联为“气运由天转,根基本地联”,匾额为“合江口”。造形古朴,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人民公园座落在县城北侧,面积18432平方米。民国时称中山公园,园区山径迂回,内有登高岭,山顶上青松翠柏簇拥着气势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前广场中央立有朱锡昂烈士雕像。雕像正面有聂荣臻题词:“朱锡昂烈士永垂不朽!”园内有花圃、动物园、儿童乐园、锡昂亭、革命烈士纪念馆等。

著名烈士

名称 简介
宴石山风景名胜区 宴石山风景名胜区是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博白县境西部的顿谷镇石坪村,距离县城30公里。景区山体多为方山,顶平而开阔。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7平方公里。
千鹤岛 千鹤岛又名白鹤岛,位于江宁镇合浦库区小江水库内,距离县城70多公里。岛面积约2平方公里,四面环水,岛上竹木葱茏,栖息着白鹤、白鹭达五六万羽,是广西较大的鹭鸟栖息地之一。
温罗温泉

温罗温泉又名热水塘,位于亚山镇温罗村,距离县城21公里。温泉日自然流量482吨,平均温度58℃,富含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锶、铝、锌、碘等十几种人体必需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矿物质。

2016年10月签订投资42亿元,占地约6平方公里的博白世客会亚山温泉风景区项目,将在亚山温泉及温罗水库范围内实施。

王力故居 王力故居位于博白县城西郊的新仲村岐山坡队,距离县城1公里,是中国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是王力的祖父王紫庭所建,共3进27室,为泥砖桁桷单层体悬山顶结构,典型的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风格。[7]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位于那林镇大村蔡氏民居兼设宗祠,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博白县保存较完整的古老民居之一。
绿珠庙 绿珠庙位于博白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绿珠江边,又名贞烈祠、绿珠祠,是为纪念中国晋代美女梁绿珠而修建的。民国初年,该祠已具3座殿宇,庙宇依江而筑,飞檐高翘,殿廊环立。民国十六年(1927),绿珠庙被毁于一场大火。今存绿珠祠是1945年重新修建的。
字祖庙 字祖庙位于博白县城博白县中学内,是为纪念中国古代文字创始人仓颉、沮涌而建,故又名仓沮阁,由清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顾恩仁所建,该庙平面为方形,占地面积133.17平方米。
大平坡水楼 大平坡水楼位于博白县城东南4公里处的博白镇大良村,博沙二级公路旁,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水楼分为4层,四周有5米宽的护河,底层大半浸于水中,由外到内依次为拱门、环廊、内室。

历代名人

荣誉

陈朝海 陈朝海(1908—1932),南京市人民政府将陈朝海烈士列为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的早期革命烈士之一。
李德才 李德才(1928—1949),李德才参加思明游击队,罗白与国民党龙州对汛警营作战,牺牲时年21岁。
叶祖权 叶祖权(1951—1978),广州军区给他追记一等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词条图册

陈朝海 陈朝海(1908—1932),南京市人民政府将陈朝海烈士列为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的早期革命烈士之一。
李德才 李德才(1928—1949),李德才参加思明游击队,罗白与国民党龙州对汛警营作战,牺牲时年21岁。
叶祖权 叶祖权(1951—1978),广州军区给他追记一等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