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子桥镇

磨子桥镇

人口 48652人(2018年)
所属地区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
别名 江坝
中文名称 磨子桥镇
政府驻地 磨子桥社区
邮政区码 723308
面积 209.07km²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境内上坝、下坝两地间有一条小河阻隔,不便通行,1950年初,上、下坝百姓自发地用石磨垒建了一座小桥,后把小桥称磨子桥,因而得名。

春秋属秦地。

唐代属褒城府真佛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洋县江坝管理区。

1949年12月,设江坝乡。

1950年底,改为磨子桥乡。

1958年,成立磨子桥公社。

1966年6月,更名为红旗公社。

1976年12月,复称磨子桥公社。

1984年4月,改为磨子桥乡。

1996年4月,小江乡,二龙乡并入。

2011年7月,草庙乡并入改为庙子桥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辖磨子桥、砖庙、周铺、冯杨、张山下、白何、杨湾、张赵、柳树庙、白马、治杨、水田、常牟、朱刘、牛砭、袁寨、小江、张村、二龙、梁家垭、梨树、阳光、一心、八一、联合、火光、三台、沙丰、洛家、晏家坝、龙新、张家坝、新屋、长沟、金土、中营、艾河垭、林化、沙溪、新庙、罗坝、石佛、关垭43个行政村;下设29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磨子桥镇下辖1个社区、31个行政村[1]。人民政府驻磨子桥社区。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610723108001 121 磨子桥社区
610723108201 122 张赵村
610723108202 122 杨家湾村
610723108203 220 柳树庙村
610723108204 220 水田坝村
610723108206 220 治杨村
610723108207 220 冯杨村
610723108208 220 白河村
610723108209 220 张山下村
610723108210 220 周铺村
610723108212 220 小江村
610723108213 220 袁寨村
610723108214 220 牛家砭村
610723108216 220 朱刘村
610723108217 220 常牟村
610723108218 220 二龙村
610723108220 220 一心村
610723108223 220 八一村
610723108225 220 联合村
610723108226 121 龙新村
610723108228 220 洛家村
610723108230 220 三台村
610723108231 220 金土村
610723108232 220 长沟村
610723108233 220 中营村
610723108234 220 晏家坝村
610723108235 220 张家坝村
610723108236 220 沙溪村
610723108237 220 艾河垭村
610723108239 220 罗坝村
610723108241 220 石佛村
610723108242 220 关垭村

地理环境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610723108001 121 磨子桥社区
610723108201 122 张赵村
610723108202 122 杨家湾村
610723108203 220 柳树庙村
610723108204 220 水田坝村
610723108206 220 治杨村
610723108207 220 冯杨村
610723108208 220 白河村
610723108209 220 张山下村
610723108210 220 周铺村
610723108212 220 小江村
610723108213 220 袁寨村
610723108214 220 牛家砭村
610723108216 220 朱刘村
610723108217 220 常牟村
610723108218 220 二龙村
610723108220 220 一心村
610723108223 220 八一村
610723108225 220 联合村
610723108226 121 龙新村
610723108228 220 洛家村
610723108230 220 三台村
610723108231 220 金土村
610723108232 220 长沟村
610723108233 220 中营村
610723108234 220 晏家坝村
610723108235 220 张家坝村
610723108236 220 沙溪村
610723108237 220 艾河垭村
610723108239 220 罗坝村
610723108241 220 石佛村
610723108242 220 关垭村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磨子桥镇地处洋县县城之南,东邻黄安镇,西接城固县五堵镇,南靠西乡县沙河镇,北依汉江与戚氏街道相望。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1.1千米,总面积209.07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磨子桥镇地处大巴山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

水系水文

磨子桥镇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最低气温-12℃,极端最高气温38℃。年平均降水量72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

人口

磨子桥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主要河流汉江及其支流沙河等。其中汉江自西而东,流经境内11个村,流长13千米。其主要支流沙河,源于城固县五堵镇元山村流经三台、沙丰、洛家、晏家坝、中营5个村,汇入沙河水库,终泄洪于汉江。

经济

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辖区总人口4693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08人,城镇化率5.5%。总人口中,男性25091人,占53.5%;女性21847人,占46.5%。总人口以汉族为主。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0.5人。

截至2018年末,磨子桥镇户籍人口48652人。

综述

第一产业

2011年,磨子桥镇财政收入0.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财政收入208元,比上年增长13%。

2011年,磨子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941元。

2018年,磨子桥镇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规上企业1个。

2018年,磨子桥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69个。

第二产业

2011年,磨子桥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农业耕地面积39022亩。

磨子桥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磨子桥镇粮食生产1.4万吨,其中水稻0.96万吨,小麦0.23万吨。

磨子桥镇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中药材、葡萄、蔬菜。2011年,磨子桥镇烤烟种植面积1895亩,产量568吨;中药材种植面积9460亩,产量6770吨,主要品种有元胡、乌药;葡萄种植面积1200亩,产量12吨;蔬菜种植面积1.73万亩,产量70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菜花、有机蔬菜等。

磨子桥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磨子桥镇生猪饲养量7.8万头,年末存栏4.3万头;牛饲养量0.83万头,年末存栏0.63万头;家禽饲养量10.74万羽,上市家禽8.27万羽。

第三产业

磨子桥镇形成以烟花爆竹、药品加工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境内有中小型企业30个。2011年,磨子桥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

交通运输

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有商业网点184个,职工293人。2011年,磨子桥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38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

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有陕西信合、邮政储蓄银行等6个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1279亿元,比上年增长4%;种类贷款余额1.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9%。

社会事业

磨子桥镇境内有京昆高速(北京一昆明)公路穿过11个村,在辖区杨湾村设有洋县出入口,县道洋西路,磨秦路通过辖区,磨五路、磨沙路(磨子桥一沙溪村)直穿辖区南山丘陵18个村,通村公交达60%的村。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县乡(镇)级公路52条,总长156千米。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镇区桥梁4座,总长度60米。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23个,文化娱乐场所12个。有民间社火、高跷、狮子彩船演出队伍及婚庆、丧葬说唱演出团队。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672人,完全小学6所,中心小学2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771名,专任教师36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社会保障

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个,其中中心医院2个,村级卫生室(所)43个;病床13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张。

2011年,磨子桥镇农村卫生用水普及率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4万人,参合率93.3%。

历史文化

截至2011年末,磨子桥镇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21户,人数2586人,支出2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58人。

金鸡山传说

江南石头建磨桥

老人都记得,昔日磨桥的桥墩是用磨盘和碾盘垒砌而成的。拂去泥土,仔细辩认,有“大明崇祯,采自江南,吉孔嘉置”字样。众人不免好奇: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此大石千里迢迢,何以能在陕西的洋县安家?一个美丽的传说给了答案。

据说明代崇祯年间,皇帝朱由检钦命陕西洋县江坝人吉孔嘉为主考官赴江南主持大考。江南众学子认为吉孔嘉是北方的山野匹夫,不配来风景如画、才子如云的江南水乡考他们,于是大考在即他们仍然踢健子,踢鞠,荡秋千,赛龙舟,于街头闲逛,于茶肆酒楼纵歌滥饮,一点儿也不在乎。吉孔嘉十分生气,觉得这班人太恃才,得让他们领教一下什么是德才兼备,先让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于是,主考官吉孔嘉决计出一道“暗题”,考考这些“聪明人”。

考试开始了,只见一人举一木牌,牌上书:“季氏富于周公而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非吾徒也。”紧跟着的是一孩童携带一鼓,边走边敲,另有一孩童持矛做冲刺状尾随其后。这行人一连在考台上转了几圈。众考生瞧完热闹,便耐心地等待考官出题.但直等到考试结束,也没等到考题。试后众学子质问考官,主考官吉孔嘉回答他们说:“实际上,考题已经给你们出过了,那个牌子上说的是鲁国大夫季孙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而冉求还去帮他搜刮,增加他的财富。接下来的话是孔子对这件事情的评论: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思是,这样一来,冉求再也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反对他啊!所以这次考题再明白不过了,三个孩童的行为暗示了题目,即:鸣鼓而攻之,出自《论语·先进篇》呀!”众考生这才恍然大悟。

这次大考,主考官吉孔嘉的雄才大略使考生们不得不服,他们再也不敢轻慢了,然而他们都心下生恨。他们在吉孔嘉官府大门上大书:“水流千里石头在”。意思很显然:你姓吉的远道而来不过是终归要流去的河水,而我江南考生依旧如磐石一般,岿然不动,你奈何不了我们!吉孔嘉看到后即配就下联:“山耸万年猛虎来”。他以此言志,明确地向江南学子宣告了自己执著的态度。

传说后来吉孔嘉又两次请旨去江南主持考务,一次仍出暗题“三才者”,即让一孩童怀抱三小捆柴禾坐于考台之上,经过前次的“锻炼”,一些考生领会了题目。最末一次出明题:“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意思是说,周朝虽然古老,但周朝的国君能够改革更新,因而国家强大了。这次考生们都能围绕题目作文。吉孔嘉请旨,从这次考试的学子中补录了头两次考试空缺的名额,江南学子皆大欢喜。吉孔嘉离开江南时,学子们都来给他送行,并敬上许多钱物,吉孔嘉一概拒收,只让学子们为他采集江南大石,凿为磨盘和碾盘。吉孔嘉硬是将这批江南的石头运回了陕西故乡洋县,为乡里乡亲修建了一座桥,南来北往通行其上的人总会想起这个典故,从此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吉孔嘉那样做,知道个中原委的人都清楚,全是为了“水流千里石头在”那句话啊。

风景名胜

传说一:很久以前,金鸡山下住着一户王姓人家,王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虽然很穷但是非常善良,常有动物受伤都由王母包扎,绝不会将其烹煮下肚。天有不测风云,王母在山上采集野果野菜不慎失足摔伤,老人家卧在病榻不能动弹,破旧的草房逢雨必漏四处漏风,其子非常孝顺,眼看着冬日将至其母日衰,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想尽办法救治其母,他白天给地主放牛的间隙挖挖草药,好不容易攒够了草药却被地主冤枉说没有放好牛,牛都饿瘦了,罚没了他的工钱,没收了他的草药,晚上他在地主的棉花坊里弹棉花,常常深更半夜想起苦命的娘亲暗自垂泪。弹棉花飘起的棉丝逐渐堆积在屋梁之下,随着竹棍的敲打翩翩起舞,一日他实在又累又乏的睡倒在地,在梦中那团棉絮变成了一只雄鹰,雄鹰告诉他不要着急,他家屋后的山下有两只金鸡,三日后它将在晚上子时抓起山顶,让他获得金鸡救母。虽说是黄粱一梦,但他醒来之后的确看到屋梁下的棉絮犹如茁壮的雄鹰,他跪着向雄鹰叩头祈祷:假如三日后的子时果真能取得金鸡救母,他将永记恩德永远感恩。谁知地主夜里醒来,发现棉花坊久无声息,正要进门训斥却听到他的祈祷。地主暗暗的打定了主意,这山是地主家的山,山下的宝贝自然该归自己,于是地主悄悄的跟在王家孩子的身后准备打劫。三日后的夜里,那团棉花直飞山顶摇身一变为一只雄鹰,只见雄鹰抓住了山顶,扑闪了两下翅膀就提起了山顶,刹那间金光四射,一对金鸡轻轻的向外走去,王家孩儿正要进入捉鸡,结果被地主抢先进入,地主怒斥王家孩儿强取他家山下的宝贝,还说要抓王家孩儿告官,王家孩儿眼看金鸡被夺还要遭受官司顿时嚎啕大哭,谁知地主向那对金鸡走去,金鸡却向山内飞走,忽然间雄鹰气绝,山顶坠下,地主被压在山下。王家孩儿看着雄鹰变成了柏树,树上飘下几片叶子掉入他手中,树叶气味醇香顿时神清气爽,王家孩儿对着柏树磕头,拿着几片树叶回家救母,果然闻了闻其母就精神焕发,再吃了一剂汤药立即就能起床,三剂服下已可下床活动。从此以后,天刚刚亮就能听到一对金鸡在山内打鸣,其鸣传播深远,周边鸡全跟着鸣叫,那些心胸叵测之人听到鸣叫犹如当头棒喝,那些穷苦百姓听到犹如告诫善良孝顺勤劳的劝慰。金鸡山由此得名,山上香火绵延不绝,每年正月初一子时就有香客络绎不绝的上山朝拜,每年正月二十开始连续三天香客更是摩肩擦踵,山上戏台高筑诵经礼佛,各路上山之人路遇首座土地庙跪拜之后上山就如履平地,下山时均手持柏朵一支带回家中驱邪避毒。

传说二:很久以前,各地兴修寺庙,好多人建议在金鸡山附近修建寺庙,那时金鸡山也未曾得名,也未能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因此没有得选。一百多个健壮的汉子,天天嘴里唱着小调,硬是用肩膀扛木头、青砖瓦、沙石等,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一根根一块块一袋袋扛到金鸡山斜对面的王梁山上,准备完成建筑寺庙用的各种材料。当天夜里,他们还在王梁山上热烈庆祝胜利果实。次日一觉醒来,所有用来建筑寺庙的材料和自己在一夜之间,全部到了另一座山。所有的人都在慌乱中呼喊:“大山显灵了,显灵了”,纷纷跪拜叩首,跪拜中一只金鸡从天而降,闪着金光在金鸡山上盘旋几圈后浮于山顶,大家都说金鸡是天神降福地。从那以后建筑的师傅们和工匠们没有了疲劳,也没有了白天黑夜。三个月后寺庙建成了,金鸡化成一片树林,貌似“鸡”型,没有了光亮,但从此“金鸡山”得名,同时有了灵性,有求必应。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灵山”。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这三天,都逢金鸡山庙会,附近的村民都会齐聚这里。整座山,烟香飘,烛蜡红,炮长鸣,锣鼓喧天,彩船摇曳,秦腔声扬。朝山香客来来往往,祈求顺利、平安、健康,少灾少难。每朝拜一尊佛像,都会有一位老人边敲磬边祝福一段快板式的吉利话,再给你拴上吉祥带,山上免费供应茶水和素食饭。朝山,朝山,一朝至少三年。时间久了,那样去做了,也就是一种习惯,习惯了也就成了一种信仰。

金沙湖

金鸡山

金沙湖风景区位于汉江南岸磨子桥镇,距洋县县城8千米,距西汉高速出口5千米,北依汉黄路,南邻城固,是陕南、关中地区的休闲度假后花园。景区内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围绕“生态休闲旅游’为核心,以“有机健康生活”为内涵,依托天然的绿色生态,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特色餐饮和康体运动为一体的全时段、区域生态度假胜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