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

开本 16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 750294723X、9787502947231
目录导航

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 冰雹是坚硬的球状、锥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冰雹的降落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群,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

中国冰雹灾害分析

中国冰雹灾害的地理分布规律

  冰雹活动不仅与天气系统有关,而且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很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也很大,而且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因此,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根据有关资料对中国冰雹灾害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有下述四方面的认识。(1)雹灾波及范围广。虽然冰雹灾害是一个小尺度的灾害事件,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冰雹灾害,几乎全部的省份都或多或少地有冰雹成灾的记录,受灾的县数接近全国县数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冰雹灾害的分布相当广泛。(2)冰雹灾害分布的离散性强。大多数降雹落点为个别县、区。(3)冰雹灾害分布的局地性明显。冰雹灾害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地段,特别是青藏高原以东的山前地段和农业区域,这与冰雹灾害形成的条件密切相关。(4)中国冰雹灾害的总体分布格局是中东部多,西部少,空间分布呈现一区域、两条带、七个中心的格局(图3)。其中一区域是指包括我国长江以北、燕山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是中国雹灾的多发区;两带指中国第一级阶梯外缘雹灾多发带(特别是以东地区)和第二级阶梯东缘及以东地区雹灾多发带,是中国多雹灾带;七个中心指散布在两个多雹带中的若干雹灾多发中心:东北高值区、华北高值区、鄂豫高值区、南岭高值区、川东鄂西湘西高值区、甘青东高值区、喀什阿克苏高值区。

中国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总体来说,中国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尽管一日之内任何时间均有降雹,但是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降雹时段。有关资料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雹时间70%集中在地方时13~19时,以14~16时之间为最多。湖南西部、四川盆地、湖北西部一带降雹多集中在夜间,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多在中午降雹。另外,我国各地降雹也有明显的月份变化,其变化和大气环流的月变化及季风气候特点相一致,降雹区是随着南支急流的北移而北移,而且各个地区降雹的到来要比雨带到来早一个月左右。一般说来,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在3~4月,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在3~8月,湖南、贵州、云南一带、新疆的部分地区在4~5月,秦岭、淮河的大部分地区在4~8月,华北地区及西藏部分地区在5~9月,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在6~8月,广大北方地区在6~7月,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在6~9月,为多冰雹月(图4)。另外,由于降雹有非常强的局地性,所以各个地区以至全国年际变化都很大。

中国冰雹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分析

  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角度理解,冰雹灾害是冰雹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受灾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灾害。降雹与暴雨都是强对流天气过程,受地形约束,常相伴发生,因此暴雨和地形成为冰雹灾害孕灾环境的主要因素。冰雹灾害的强弱及区域分异首先取决于降雹的特点,从我国降雹的区域分布看,降雹高值区呈现一区两带的特点:一区指青藏高原多雹区;两带指南方多雹带和北方多雹带,前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向东延伸到湘西、川鄂边界,后者从青藏高原的北部出祁连山、六盘山经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连接。中国冰雹成害的区域分异与冰雹致灾(降雹)的区域分异相比较,有明显的向东、向南、向西扩展的趋势,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差异。其一,从大区域看,冰雹灾害多发区和冰雹致灾最高频区截然不同,前者为人口稠密的华北—长江中下游一带,后者则为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地区。其二,冰雹成害与致灾均存在两条多发带,但前者较后者位置更偏东,特别是在东部形成南北向的多雹灾带。其三是多雹灾区域均位于多降雹带内,且呈现团块状分布。由此可见,我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深受人类活动范围的影响,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空间格局特点。再从区域的降雹和雹灾空间分异对比看,降雹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受灾体性质的变化使得冰雹致灾的高值区不一定是成灾高值区。虽然受灾体并不是造成灾情的直接动力,但是它使得冰雹灾害的灾情产生相对的扩大或缩小。

中国冰雹灾害的受灾体分析

  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深受受灾体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现有冰雹案例进行逐一的归类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冰雹灾害的主要受灾体类型有6大类、20种亚类,其中以粮食作物受灾次数最多。从动态变化角度看,有以下四种亚类值得注意:一是玉米,受灾的位次(与其他作物比)呈现上升,这与我国玉米种植的广泛性以及地膜玉米种植发展有关。通过地膜来提早作物的生长期,无疑加大了冰雹成灾的时间段。二是棉花,受灾次数显著增加,尤其在棉花的一些主要种植区。可见,作物品种和作物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灾情的放大或缩小。三是蔬菜、水果、花卉受灾增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边缘带的蔬菜、瓜果、林果、尤其是花卉的发展,加上大棚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其受雹灾发生的几率加大。可见土地经济作物产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受灾体的易损性程度。四是通信受灾次数猛增,随着国家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的兴起,使得冰雹受灾体的易损性放大。

中国冰雹最多的地区

  中国冰雹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例如 西藏自治区东北部的黑河( 那曲),每年平均有35.9天冰雹(最多年曾下降53天,最少也有23天);其次是 班戈31.4天, 申扎28.0天,安多27.9天, 索县27.6天,均出现在青藏高原。

 

 

 

同名图书

       

基本介绍

  丛书:气象灾害丛书

  作者:段英

  市场价: ¥21 元

  ISBN:9787502947231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2009-03-01 第1版

  2009-03-01 第1次印刷

  开 本:16开

  页 数:131页

  类 别: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

图书目录序

       序

  编著者的话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冰雹灾害及人工防雹

  1.2 人工防雹理论及学科发展概况

  第2章 冰雹及其时空分布

  2.1 冰雹观测

  2.2 冰雹致灾因素

  2.3 降雹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第3章 冰雹云和冰雹形成机理及演变规律

  3.1 冰雹云的类型及宏观特征

  3.2 冰雹的微观结构

  3.3 冰雹的成雹机理

  3.4 冰雹形成的新概念模型

  3.5 雷电与冰雹云

  第4章 冰雹的监测预警和预报

  4.1 冰雹天气的监测

  4.2 国内外冰雹预报技术发展概况

  4.3 冰雹临近预报及业务系统

  第5章 冰雹防御及人工防雹技术

  5.1 人工防雹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5.2 我国人工防雹业务布局

  5.3 人工防雹工程设施的建设

  5.4 防雹效益的评估

  第6章 冰雹灾害评估和应急响应

  6.1 冰雹灾害风险评估

  6.2 冰雹灾害信息收集上报和灾情评估

  6.3 冰雹灾害的应急响应

  第7章 冰雹灾害特征及历史上重大灾例

  7.1 雹灾及其危害

  7.2 伴生灾害

  7.3 历史上重大灾例简介

  参考文献

图书导语

      《气象灾害丛书》是一套十分有用、有益和十分必要的防灾减灾丛书。它的出版有助于政府、社会各部门和人民群众对气象灾害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必将大大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丛书的内容丰富、全面、系统、新颖,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可以作为各有关部门指导防灾减灾工作的科学依据。也是国家对冰雹的了解信息的重要途进。

相关资讯

      本报讯(记者梁乐)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疆大范围的灾害性气候事件偏少,但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强度大。其中冰雹天气造成的直接损失占到总损失的一半之多,创下30年之最。但生态和农牧业气象年景总体向好。

    昨日,新疆气候中心对外发布2011年气候公报。新疆气候中心副主任江远安介绍了2011年全疆的总体天气情况、重大灾害性天气,以及生态和农牧业气象年景。

2011年,全疆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略偏高;冬季平均气温以偏低为主,春、夏、秋季气温偏高。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北疆略多南疆略少,天山山区接近常年。

    全年大范围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偏少,但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强度大、灾害重。总体来说,气象灾害在近30年内属于中度发生。其中冰雹、林果低温冻害、雷电灾害重度发生,沙尘暴、高温等其它灾害轻度发生,年内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冰雹最大,占总损失的53%。江元安介绍,2011年全疆共出现74次冰雹灾害,遍及10地(州市)19县(市),出现频次、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位居近30年第一位。

    农牧业气象年景为平偏丰,总体向好。作物生长季(4~10月)全疆大部地区光温水配置较平衡,气象条件对大部分地区粮食作物及牧草生长、喜温作物中后期生长较有利。

    另外,2011年全疆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与前四年平均水平相当。

    去年11月入冬至今,南北疆降水偏少,对今后的农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江远安解释目前由于影响我区的冷空气活动次数少,强度弱,因此降水较以往相比偏少。

“如果冬季的降水继续偏少,就要开始关注干旱的问题了,因为新疆属于灌溉农业,河流来水量主要取决于山区积雪,冬季降水少山区积雪少,则影响到春季河流来水量。”[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