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

开放时间 全天
保护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郑韩故城
门票价格 免费
所属国家 中国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东周。郑国随着周朝东迁,也从陕西棫林迁到洛阳以东,灭虢国、郐国,在此建都,为了区别在陕西的旧郑国,取名新郑。公元前375年,韩灭郑,从陕西迁都新郑。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中行郑国祭祀遗址发掘出土348件青铜礼乐器和45座殉马坑,震惊世人,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建筑特点

郑韩故城郑韩故城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目前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故城内外有郑韩两国贵族墓地多处,其中大型韩王陵墓群12处。平民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城东黄水河东岸、城南和城西双洎河西岸一带,城北墓葬极少。

文物保护

郑韩故城于1961年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0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扶持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2017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郑国祭祀遗址、胡庄韩王陵、郑国车马坑三号坑和郑韩故城北城门发掘先后获得1997年、2008年和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

历史价值

郑韩故城郑韩故城据了解,陶制品在古代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关系着国计民生,对考古研究极具价值。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战国后期和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历史文化

郑韩故城无字碑被确认为"中华第一碑"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碑?这一考古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终于有了定论:河南省新郑市的郑韩故城出土的"无字碑",为"中华第一碑"。

"中华第一碑"整体呈圭形,像匕首一样尖尖的,上半身一边一个耳朵,下半部中间有一穿孔,质地是灰色沙岩,正反两面上部都磨得光光的。它全长3.25米,宽0.45米,厚0.25米。

据考古工作者介绍,这通古碑是于1997年8月在新郑市区郑韩故城宫殿区内发现的。当时他们在这里开了10x10米的探方29个,大小深沟21条,发掘面积3238平方米,发现了古代墓葬、储水井、下水道、宫殿、道路等文物遗迹,并在一处古代宫殿的夯土层发现了一通"无字碑"。

"无字碑"的发现,立即在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俞伟超、李伯谦、安金槐等亲临现场进行鉴定。但由于碑上没有刻字,专家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近5年来,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无字碑"进行了大量考证研究,他们从石碑的形制、现场发现的祭品、青铜壶,结合"礼记"、"仪礼"等古代文献关于太庙大碑的记载判断,此碑应是战国时期韩国太庙所立之碑,这比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汉代石碑要早数百年。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对此碑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入这通"无字碑"就是"中华第一碑"。

河南省一些考古学家、旅游专家认为,"中华第一碑"的发现,必将像"中华第一龙"在河南发现一样,给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力。

郑韩故城发现保存完好的大型制陶遗址

河南省新郑郑韩故城内近日发现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大型制陶遗址,其规模和完好程度全国罕见。

郑韩故城是春秋时期郑国和战国时期韩国先后建都的都城遗存,位于新郑市城关附近的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古城墙也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

这次发现的大型制陶遗址位于新郑市东北部一处残缺的郑韩古城墙内侧,沿城呈西北-东南走向,遗址自西向东分为生活区、作坊区和烧造区三个区域,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郑韩故城郑韩故城据文物考古工作者介绍,现在遗址全貌已经探清,并配合基建发掘了3000多平方米。从目前的挖掘情况看,这里很可能是考古工作者寻找已久的韩国官方制陶遗址。专家判断,附近还应当有成品区和废品区。

这处属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大型制陶遗址,距今约2300年。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整个遗址保存的相当完好。在烧造区内,3个大型烧窑深埋于地下,窑穴最深的达3米多。

考古人员介绍说,这三个烧窑形态各异,互不相同,应当是分属于不同时期的。在陶制的井口周围,还出土了陶制的完备排水系统。陶制的管道排列整齐,纵横交错,其中主管道是方型,分管道是圆型。每隔一段,方型主管道上就设有明渠。专家说,这是古人为了清理污物方便而设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窨井。

挖掘文物

经过近9个月的挖掘清理,距今2400多年的郑国3号车马坑已基本挖掘完毕。已清理出4辆马车,90匹陪葬马匹,是“郑韩故城”内挖掘出土的最大车马坑。

此次发掘的郑国3号车马坑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内西南角的郑国贵族墓地里,是春秋晚期一代郑国国君墓的专用车马陪葬坑。2017年2月挖掘至今,已发现4辆车,90匹陪葬马匹,随之出土的还有车上的青铜部件等装饰品。

其中,发掘出土的1号车体量巨大,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等设施,装饰奢华,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舆顶部周边装饰着管状铜器、骨器,刷新了“郑韩故城”内出土马车的纪录。

此外,发掘显示,1号车和2号车南北并排,且陪葬马匹均呈侧卧式摆放,马骨上不见马器具,这符合文献关于郑国陪葬车实行“拆车葬”的记载。郑国车马坑景区主任李宏昌解释说,陪葬车一般分为“整车葬”“拆车葬”“车马混葬”等不同形式,郑国一般实行“拆车葬”。“拆车葬”是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底部,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尸体之上。

从发掘情况看,3号车马坑陪葬的马车可能是郑国国君和夫人的日常用车。但具体是郑国哪一代国君,目前还无定论。“由于主墓严重被盗,随葬品几乎被盗一空,也没有相关文字记载,因此墓主人身份难以定论。”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说,根据目前发掘情况看,可能是春秋晚期君主。

遗址荣誉

2018年4月11日,郑韩故城获得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