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村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文名 邢家村
目录导航

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邢家村

村庄由来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邢氏由本镇大高岚村建村,之后王、崔、仇、陈、张等姓相继迁入。

政区人口村庄位于沽河办事处西南4公里,西邻院上镇、武备镇,南靠望(城)武(备)路,西邻南(墅)城(阳)路,土地总面积85.87公顷,其中良田61.33公顷,村西200米有八郎庄,为自然村,与邢家村为同一行政村。全村共有142户,448人。

经济状况邢家村以农业为主。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现在对主要村道加以维护,并对村前街加宽了3.5米,植上树,村庄的水、电、路、通讯畅通无阻,引进企业一家,投资62万元,解决了村中劳动力闲置。2004年村庄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

优势产业邢家村地多,劳动力丰富,是内外资投资好地方。修建同三线取土时,在村内挖成一个深14米多,面积2.67公顷的水塘,扩大了周围水浇地面积,可以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等产业。

社会事业先后整修了一条大街,加宽了一条道,村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户户吃上自来水,彩电、冰箱、摩托车、手机等现代工具进入家庭,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县围子镇邢家村

曾名古城后、密城西头。在围子南3公里。明初,张姓从四川迁来立村。因村位于密乡城(今古城西)后,取名古城后。继邢、王、高、姜等姓迁居。又因村处密城西头,改名密城西头。1926年以姓氏改名邢家庄。大街纵横相交,聚落呈矩形。108户,565人。耕地580亩。土地肥沃排灌配套,盛产粮棉。有乡村公路自东向西通下营——小关公路。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蓼兰镇邢家村

基本情况

蓼兰镇邢家村共有102户,310口人,耕地面积1090亩。近年来,该村两委以严格管理、勤俭廉洁为基本要求,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工作目标,推动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的稳步发展。全村集体资产达到100万元,工农业总收入3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

经济发展

邢家村是蓼兰镇出名的困难村、难办村。1983年,村集体收入不足1500元,并有10多万元的外债,人均纯收入仅有470元左右。1984年,邢昌信同志开始接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他从健全管理制度入手,狠抓村级两化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规范,使村级工作趋向正规,集体积累逐年增加。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00多万元,村民人均达到4450元。邢家村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干部示范、外出参观、强化服务等措施,该村“两高一优”农业规模不断膨胀。到目前,全村累计发展桑园、小拱棚韭菜和蔬菜制种等高效田1000余亩,发展养殖户50多个,较好地拓展了群众的增收渠道。2004年,该村年产鲜茧2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可为村民增加收入40万元。

1999年以来,由村里先后投资50余万元,在全村1000亩耕地上建设了“千亩大田喷灌”工程,农民浇灌全部使用喷灌,大大方便了群众。同时,由村里集体出资购置了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台链轨车、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方便了群众生产,增加了集体收入。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市梁徐镇邢家村

邢家村地处姜堰市梁徐镇西南部、东至邻村江村村盐靖宁高速公路梁徐出入口西200米,南与岭家村接壤,西和张甸镇沙梓村,梅网村交界,北依周山河坡岭村一沟之隔,村辖区内有姜高路、姜梅路、姜泗路穿村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村庄主干道有邢家一路、二路、三路。全村东西长2200米,南北长2000米,共有15个村民小组,788户,总人口2728人,其中农业人口2542人,现有私营企业18家,耕地面积1738亩,水稻面积1514亩,人均耕地0.7亩。2008年全村实现总值314375.80万元,农业产值615.9万元,工业产值310034万元,三产值5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9181元。08年新农村综合整治1、5、6、7四个组,基本实现路面硬质化、路旁林园化、水面净化、晚上亮化、环境优化。新造公厕两座,改厕30户,垃圾箱18只,制定了村庄环卫长效管理制度。新造健身场所一处。2009年村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工作要求,结合村的实际情况朝更大目标奋进。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东村街道办事处邢家村

概况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邢姓来此建村定居,以姓命名邢家村。 邢家村位于东村街道办事处南部,地处东经121°09′,北纬36°45′。东与赵家庄为邻,西与凉山后村接壤,南与朱家庄相连。距市政府驻地3公里,隶属东村街道办事处。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 2002年,全村350户,1120人。有邢、蒋、倪、孙、李、刘、周、宋等8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邢姓。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45年5月10日驻行村的日军进村扫荡,杀死村民一人。 1947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国民党军五十四师占据本村一天一夜,烧杀掳掠,抓走村民17人。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8年发动全村村民疏通河道,开垦出粮田8.7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43年,成立邢家小学。1986年,村出资10万元建了新校舍,学校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被烟台市评为“花园式学校”。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2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人均粮食490公斤,全村收入45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810万元,人均存款771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64辆,摩托车213辆,电话220部,彩电381台,电冰箱152台,洗衣机58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全部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平方米。1985年,村统一规划街道和房屋建设后,街道宽畅,房屋整齐。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5年,村投资20多万元,自行发电,供村民照明。1978年,又投资8万多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9年,投资14.5万元,修建自来水蓄水池,村民用上自来水。本年起,村集体对60岁以上村民,春节每人发放2斤猪肉;70岁以上村民,免去“五项统筹”款及各项集资。

组织建设

1941年,邢海清由埠峰村张元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3年,邢家、李家、朱家庄三个村联合成立了党支部,邢海清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100余人,并发动12人参加子弟兵团,随军参加了万第讨赵(保原)战斗。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4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邢海清、邢占元、邢玉模、邢桂平、邢均和、邢桂业、邢桂田、邢全铎、邢卫东、邢树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7个,党员52名。村党支部多次被中共东村镇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邢崇和、邢家祥、邢英和、邢桂业、邢桂平、邢春梓、邢宪学、邢桂谦、邢树杰。1999年4月,党支部书记邢树杰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主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