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是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兴趣。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是乳山乡村最主要的文艺娱乐形式。[1]
乳山大鼓的伴乐有小鼓、三弦、坠琴、胡琴、钢板、笛子等,合奏起来美妙动听。唱主角的要边打鼓,边打钢板,其他人员或伴奏或和唱,抑扬顿挫,同调别韵,格外好听。有时候,也能一个人自拉自唱,或者自弹自唱。
关于乳山大鼓,现可找到的记载资料大致有:1941年以后,在抗日政府的组织下,乳山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国会”,编排抗日节目,走乡串村,进行爱国救亡宣传。1953年改为“盲人曲艺协会”,共有会员40多人。1963年扩大组织,会员成倍增加。1977年,文化馆把盲艺人分成了几个组,对外使用“盲人宣传队”的名称,分赴各地巡回演唱。广播站也时常灌制录音,在广播里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