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毡房营造是一项古老的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代,嫁给乌孙王的细君公主在《黄鹤》歌中唱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首诗中就描写了毡房。诗中的“穹庐”就是穹拱,即毡房的结构形式。以此推断,细君公主描述的正是毡房。这就表明,远在乌孙古国时期,哈萨克民族先民对于移动式建筑已得到普及,建筑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包含雕、刻、凿、编、扎、染等多种工艺,过程相当复杂。毡房营造者自制染料,并染出彩色毛线,以之编织草帘、擀制花毡,且不用任何图纸和纹样,边绣边制。
哈萨克族毡房轮廓浑圆,外观看似简单却有着复杂的工艺,所有建材及工序全部是用手工完成。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居住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
哈萨克族的毡房是由顶圈、支撑架、门、围毡、支棍、芨芨草编、盖毡等七个部分组成,这些材料在毡房中起着互助的作用。总的来说,房屋的顶圈为了扶起分散的支棍,支棍为了联结顶圈和房周支撑架,房围架为连接房屋顶架和支棍,为支撑整个房屋互相起到支撑和联结的作用。
顶圈是毡房最顶部位的圆形木圈架,象银币式形状。它的圆形状,是哈萨克民族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最后形成的支撑框架。顶圈是由木材料制作,这也是一种科学,它不是随便的一种木材料就可以做的。顶圈在制作的过程中经过实践,最后选定桦木为制作原料。如果选用红松,它既重又硬不适合,再一点是它在托起支棍时会把它压断。在遇到下雨天气时,毡房的重量通过雨水的浸泡会增加一倍的重量。如果是下雪,雪融化结成冰块后,他的重量也会更重,所以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下雪,整个毡房的支撑点以顶圈为主,所以选用顶圈的材料必须结实轻便、耐用。支棍和支撑架撑起顶圈,而顶圈能组合它们,所以说顶圈的制作必须符合这些撑架的组合。白松木和杨树木虽然很轻,但它们寿命很短,因为这两种木质都较脆又容易断裂,也不适合做顶圈架。如其它像红柳、黑柳都不易制作,因为这些木材,虽然有时可以做,但中间是空心,容易断裂,哈萨克民族通过对各种木材长期的选料,最后确定桦木制做顶圈之料。选桦木的尺寸大头为14公分,小头为13公分,而且这些桦木是必须长在湿地和阴坡的,也可选用生长在丛林中笔直又无结疤的红柳或白木柳。
顶圈架制作过程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春季桦树的生长期,把它弯成圆形状生长,不要把它折断,把两头对折捆绑,到了秋天桦树落叶后,把它锯掉,这是一种做法。第二种是在桦树生长期时把它锯掉,放置在阴凉处晾干后在进行弯制。一根桦木或多根细小的桦木缠制都是这样制作的。然后用羊粪木炭烘烤,并且把它弯折后制成顶圈架。
把做顶圈的木头材料放入曲槽的技术,是将干湿羊粪均匀绞绊。把烧红了的槽子做成与支撑架棍相等的长度,然后用湿羊粪把它裹一遍,最外层再用干湿的混合羊粪裏着,外围用烧红了的曲槽护上后埋入地下,随后最外层的羊粪开始出现红火后便逐渐变成灰心至脱落,裹在里层桦木随着湿羊粪渐降温,水蒸汽开始渗入桦木中。如果这个顶圈未达到使用的要求,便一直在曲槽中埋着,再过5—6小时,桦木逐渐变软后,才能把它拿出来,放入提前做好的木槽中,在间隔10公分的地方弯曲一次,等圆形状形成后,把桦木硬的一头再用曲槽来清理,没有弯曲的地方给它校弯,把多弯扭的地方把它修整,达到要求后,把桦木的两头对接用绳子捆结实,然后从曲槽中拿出来进行凝固,桦木完全烘干后两头也就固定住了。
对接的技术:在对接顶圈两头时不用铁丝缠绕,这是预防雷击和闪电的。一般情况下在遇到顶圈木结时不去掉,用木钻把它钻成小洞,再用木钉沾上木胶后钉入木中,最后把它抹干,看不出痕迹。顶圈的外围较粗糙,里层为棱形状,这时就用工具来修整,最后再打出60—80个顶圈眼(根据支撑架的数量)。
支撑架一般为四方形,它是与顶圈眼的规格是一致的,支棍的一头绑在支撑架上(围架),捆绑的绳子是用红花绳或黄花绳,支撑架和支棍交汇处,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毡房的腰部,这时支棍可以固定住毡房,不会使毡房变形,同时在大风期间房屋的顶圈不会变形,支棍也不会断。支棍和顶圈眼要一致 ,这样才能固定住毡房,使它在风雨天气不变形、不损坏,用绳子把支棍固定在支撑架上,另一端在顶圈眼上,这样毡房就很牢固了。
顶圈十字形木架是由红柳树制作的,这种树一般生长在较湿润的地方,用材时要选用较成熟的木制来制作顶圈十字架,在把它弯曲和固定前,也都是要通过干湿羊粪混合后才能使用。它就像顶圈中的四只眼睛,非常醒目,人们常把顶圈内侧的四根木棍称“顶圈十字架”,同时从顶圈架左右两侧分开两根偏绳,用于拉开顶圈盖毡,由于用长杆推拉开顶圈盖毡的地方就在上面,这两个偏绳的一头绑在地上的木桩上,它的作用是在大风大雨期间不易把毡房顶掀开。顶圈的美化也是一种艺术,把顶圈的内侧也进行一翻装饰,这是木匠的艺术制作。一般顶圈都要用红松皮作出的颜色上色,这种颜色是哈萨克族对和谐幸福的向往。
支棍是连接顶圈和支撑架的核心,通过它才能使整个毡房支起并牢固屹立。支棍的材料必须是红柳,而且没有木结,专门使用没有结疤的材料不仅仅是为了毡房的牢固性,而是为了住在这座毡房的后代们,要像这种完美的红柳,家庭幸福,合家欢乐,世代相传。所以,人们非常喜欢这种红柳木,传给自己的子女像红柳一样茁壮生长。
要制作的毡房设计完后,先选伐红柳木并拨去树皮,放置阴凉处晾干,放在阳光下会晒裂。采伐这些木材一般都在5—6月份,冬季晒干时一般都捆绑在房罩的大梁上吊干,然后放入羊粪火炭烤。人们在选做支棍时,一般都不选一些脆木,因为这种木材容易断。选好木材后,在通过羊粪火炭烤后对它进行弯曲,最后再用镰刀进行修饰,先选用一根支棍做样本,然后再用这个样本来做出毡房所需的支棍。
在选用支棍时要根据顶圈的圈眼和支撑架的数量而定,支撑架的多少决定着毡房的大小,所以,二者的数量要一致。如果顶圈眼过剩,在没有支棍的空缺处,毡房就会出现鼓形向下垂落,毡房就会损坏,而支棍多余,顶圈眼少的话,这种毡房支起来也是个畸形房。所以说,有多少圈眼就必须有多少支棍。
支撑架的一边如果是13支,而另一边侧必须是12支或10支支棍,如果出现两个12或两个13就组合不出一个完整的毡房。
支撑架的制作较复杂一些,每个支撑架都有十一个环扣,其中,中间个部位个而安动眼捆绑,则上边部位有五个环扣,下面部位有五个环扣,先做出一个支撑架,然后以这个为样本,做出整个毡房所需要的支撑架。支撑架一根一般长为2.4米,在放入羊粪火炭烤前,要把这些用手斧进行削皮除结,然后再进行炭烤,炭烤完后,去掉较粗的一头进行打磨。在做光滑的过程中,必须用锋利的刀打薄支撑架木材,然后泡入红松皮制作的染料中进行上色。待把颜色完全渗透后,对每根支棍和支撑架进行打眼捆绑,并以这样的一个样本,做出整个毡房所需要的支撑架。
以上的手工活完成后,开始进行每个支撑架的捆绑,首先要进行的是将两根木棍交叉钻眼后,把绳子穿过去,然后把一头打成结,达到12或13个支撑架后就停止(穿绳打结是连贯的,中间不能剪断,直穿到最后),完全制作完后,用手锯将长出的部分锯掉。支撑架连接处的眼分为大、中、小三种穿眼。这些工序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支撑架的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一般都用牛皮绳捆绑。支棍的一头也要用牛皮绳进行穿眼捆绑。在穿眼捆绑前要对每一个支棍进行对证,看是否一致,同时看支棍尖能否插入顶圈眼。这些绳子一般是鞍皮绳,因为这种绳子较耐用。以上这些就是哈萨克族毡房所用的材料。
毡房的门一般都是两扇门和上、下门框组成,门框上方中间有一根拉门毡的绳子,门框两头伸出的木头插入支撑架,门框底部也有伸出的木头插入支撑架,门的两头就与支撑架相接后固定住毡房的门。然后就用绳子把连接处绑紧,形成一个圆形的毡房框架,然后托起毡房的顶圈。置毡房时,一般都是预先要往哪个方向搬家就先从哪个方向开始支起。拆时也是从这个方向开始拆。毡房门的方向一般都是朝着有高山的一方开。因为这是哈萨克民族的一种讲究,很早以前哈萨克的祖辈们就是这样倡导的。
毡房用的手工编芨芨草有好几种,一种是专门用毛线绳编织的,而且有各种图案;第二种是白芨芨草,它专用到毡房里头,而且对碾做毡子很有用,专门编织芨芨草也是一门技术,在编织过程中要对芨芨草的白色和黑色进行分开挑选,然后再进行缠绕,用这种编织芨芨草打起的毡房,既美观又保暖,毡房的门也是用编织的芨芨草做门窗。在毡房的全部工作做完后,最后再上顶圈盖毡。这就是哈萨克族毡房制作的过程。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显示出哈萨克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表明哈萨克民族的手工技艺已达到高超的水准,其中凝结着哈萨克族的审美观念、人文思想、民俗特色及历史记忆,在少数民族美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哈萨克族毡房在中国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所涉及的力学和材料学方法、综合动态造型艺术及工艺思想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工业化生产的价廉物美的地毡、绣花地毯和轻便钢管房屋的出现给传统的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带来巨大冲击。这一少数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年龄偏大,而且正逐渐减少,技艺传承有后继无人之忧,亟待保护。
达列力汗·哈比地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申报,申报项目: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
2013年,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传承人叶尔麦克想通过他的带动让周围的村民和他一起做毡房,并将毡房制作形成产业。他的新源县赛克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成立,通过入股合资的形式,参与合作社的村民多达57人,合作社年销售毡房多达20余顶。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文化馆获得“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
重要展出
2016年9月,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哈萨克族毡房亮相于在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纺织展馆。
2016年8月,哈萨克族毡房亮相于第四届丝绸之路新疆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