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荣学羌

得荣学羌

中文名 得荣学羌
非遗级别 第二批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Ⅲ-66
目录导航

历史渊源

学羌,也称“情舞”,瓦卡先民在结合藏族、纳西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形式。得荣民间传说,唐代文成公主(一说纳西公主)进藏时途经此地,得荣大土司子庚阿吾为迎接公主驾到,特意召集当地民间艺人,创编能让公主看懂又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最终产生了融汉族、藏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歌舞风格为一体的学羌歌舞。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些民间艺术瑰宝一直深藏在大山深处。由援藏干部牵线搭桥以及参加非遗节,让得荣文化遗产走出大山。

艺术特色

学羌意为一起跳,它是流行于得荣县瓦卡镇(原子庚乡)一带的民间自娱性歌舞,也是当地民众最乐意参加的一种舞蹈形式。学羌舞蹈风格及音乐色彩别致,与甘孜藏族舞蹈风韵不尽相同。

动作以腿的弹和跳为特点,歌词较多的是反映男女青年间的爱情。南路锅庄古朴、典雅、端庄,表演时分男女两队围圈,轮唱轮舞。舞蹈时相互牵手或扶腰,低首俯身,舞姿低矮,上身动作较小,主要动作集中在腿部的踏地和靠腿。

传承现状

学羌作为一种民俗性舞蹈,它与民众的民俗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凡节日、集会、村村寨寨男女老幼欢聚一堂,跳起学羌以示和睦、吉祥。特别是秋收之夜,人们点燃熊熊的篝火,相聚在其周围,还要加进“跳火堆”的游戏,可见学羌这一舞蹈形式与民众的游戏嬉耍也是连在一起的。

传承意义

该舞蹈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无论其唱词、韵调、舞步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间蕴涵着得荣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人文学意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得荣县文化馆获得“得荣学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