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属中国唐代乐器,在唐世宗时期,从西亚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自14世纪开始箫被改良成洞箫用于音乐实践,洞箫便成为朝鲜民族传统乐器。朝鲜族洞萧音乐随着朝鲜族移民进入中国。最初,在中国朝鲜族居住区,有一些民间艺人进行过洞箫演奏活动,却因演奏人数不多,分布面也不广,因而影响力不大,没能形成器乐艺术发展的良好氛围。19世纪末以来,延边的洞箫演奏家们先后创作了许多以“散调”(独奏曲)为主的音乐作品。直到20世纪30年代,韩信权和很多朝鲜族边民从朝鲜咸镜北道到珲春县密江村。携带一支洞箫和一个朝鲜族大鼓,与邻村另外两个老人组成三人民乐队,经常在一起进行箫鼓合奏,这才使“洞箫”这门民间乐器以它独特的音乐魅力再次在中国延边朝鲜族中间兴盛发展起来。
“朝鲜族洞箫音乐”演唱朝鲜族洞箫音乐的分类如下:按速度分为中莫里长短、扎紧莫里长短、挥莫里长短;
按语气特征分为澄得空长短;按拍子分为呃莫里长短;
按情绪色彩分为晋阳调长短;
按其他特征分为打令长短、念佛长短、祷得里长短、萨普里长短、古格里长短、阳山道长短
按照其使用范围,分为民谣长短、板索里长短、巫术音乐长短、农乐长短。
每逢节日或乡村有婚礼、花甲、生日典礼,就会有洞箫演奏。洞箫演奏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既有反映朝鲜族人民在封建统治和日寇疯狂掠夺下艰难生活的悲凉乐曲,又有表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意志的“希纳予”乐曲。新中国建立后,洞箫民歌将劳动和生产中产生的自豪、欢乐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3]
朝鲜族洞箫民歌音色情调伤感,低音区沉闷,中音区柔和优美,高音区尖锐,声音持续不断,强弱自如,能生动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内在、含蓄、发声美的箫在表现哀婉、慷慨的情绪时比其他乐器更胜一筹,形成洞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洞箫不仅能表达含蓄哀婉之意,也能表现慷慨激扬之情,独特的音律形成了“洞箫”演奏的重要特色。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每逢喜庆之日就会伴随着激昂的长鼓声和悠扬的洞箫声翩翩起舞。[1]
朝鲜族洞箫音乐的代表作有《翁嘿呀变奏曲》《伐木歌》《丰收歌》《道拉吉》《阿里郎》《农夫歌》《又过一个岭》。[4]
朝鲜族洞箫音乐以其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它在良好地保存传统文化风格的同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以其独特的音调、演奏方式和艺术风采,在朝鲜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朝鲜族洞箫音乐面临着传统文化冲击、传承人老化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李吉松,男,吉林省珲春市人,朝鲜族洞箫音乐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5]
“朝鲜族洞箫音乐”传承人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珲春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洞箫音乐”引进校园;选派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担当校外辅导员,在珲春市第三中学开展朝鲜族洞箫音乐教学。[5]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珲春市文化馆、延吉市文化馆获得“朝鲜族洞箫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
重要演出
2016年5月1日,珲春市文化馆受和龙市文广新局邀请,组织珲春市朝鲜族洞箫音乐表演团参加吉林省和龙市第八届金达莱文化旅游节。[6]
荣誉奖项
2016年6月12日,中国朝鲜族第七届洞箫艺术节在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综合剧场举行。珲春市老年大学洞箫队以洞箫合奏《翁嘿呀变奏曲》斩获团体一等奖,珲春市洞箫表演队获得二等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