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乡

杨柳乡

所属地区 宣威市
火车站 宣威站
下辖地区 可渡村、杨柳村
曾用名 杨柳乡
邮政区码 655421
电话区号 0874
面积 163.9公里
目录导航

概况

杨柳乡位于宣威市北部,与贵州小隔可渡河相望。面积163.9平方千米,人口4.27万人(2006年)。辖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可渡。有名胜古迹8处。其中可渡关古驿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2017年05月03日,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不增加“三公”经费,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省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行政区划调整有序稳妥实施。同意将宣威市杨柳乡撤乡设镇,更名为杨柳镇.

沿革

原乡政府驻地据传明洪武年间,赵姓随军征南,定居于此,当时的杨柳河河床崃窄,两岸长有较多的杨柳树,故名杨柳。清置宣威州可渡巡检司,衙门设于关上村北侧,税务设可渡关收取厘金,军事设可渡讯防。民国初为宣威县倘可县佐(驻倘塘)辖,抗日前属倘塘区,民国29年(1940)废区扩乡,为可渡乡。1949年前属宣威县,为可渡乡,属新二区。1950年属倘塘区(九区),1952年底从倘塘区分出,并将格宜区的土目(现乐丰)、景新(三联)、碧波(木戛)并入设十二区(杨柳区)。1958年分建为可渡、双河公社。1961年合并为杨柳区。1961年至1962年为杨柳区,1963年从杨柳区析出双河区,1970年至1983年为杨柳公社,1974年乡政府从杨柳迁到可渡(一说为1976年)。1984年至1987年为杨柳区,1988年3月改称杨柳乡。2017年04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宣威市杨柳乡,设立杨柳镇。行政区域、隶属关系和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1997年,面积163.9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辖杨柳、留田、碗厂、海庆、蒋箐、可渡、水塘、围仗、克基、和平10个行政村。2006年,辖可渡、杨柳、留田、碗厂、海庆、蒋箐、水塘、围仗、克基、和平10个行政村。

[邮编]655421 [2008年代码]530381204:~201可渡村 ~202杨柳村 ~203留田村 ~204碗厂村 ~205海庆村 ~208围仗村 ~209克基村 ~210和平村 [2006年代码]530381204:~201可渡村 ~202杨柳村 ~203留田村 ~204碗厂村 ~205海庆村 ~206蒋箐村 ~207水塘村 ~208围仗村 ~209克基村 ~210和平村[1]

地理位置

杨柳乡地处宣威市东北部,位于东经104 °11′2″~104 °23′42″, 北纬26 °31′53″~28 °39′49″ 。东西最大距离3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1公里, 国土面积163.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可渡,距县城69公里。建制沿革

自然地理

1、 地形

略似一张翅蝴蝶。全乡除旧城外均处可渡河南岸河沿至山脊的“一面坡”上,南高北低,最高点南部三丛树(峰),海拔 2470 米;最低点东北沿大岔河口,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平均海拔1600米左右。

2、 山脉

山脉属乌蒙山中列山系,从倘塘境断头梁子自西南入境,分两支。主干向东经小米田、月亮箐、水塘铺、大黄尖山北转三丛树、碗厂梁子至格乌山大岔河为可渡河、皂卫河切断,长约30公里;另一支向西至小米田,又向西北延伸至野猪塘、赵家口子,长约7 公里。主干北侧又分南北走向的若干山岭,间有若干山间平地,石灰岩分布广,间有溶洞。

3、地层

杨柳乡的地层属二迭系上统宣威群,岩性为灰色、灰黄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含煤层多, 厚22 ─ 323 米。

4、气候

杨柳气候大部分属温带气候,围仗、可渡、杨柳、留田等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3 ℃,最热7月平均气温19.5 ℃,年均气温16.7 ℃。一般初霜期11月9日,终霜期3月20日,年均无霜期232天。年均降水量 902.2毫米。

水文

杨柳乡的较大河流均为界河。北沿为可渡河,自西北隅入境,向东流经北沿35公里,枯流量3立方米/秒。东沿有抱树河 , 从东南端入境,向北至岔河注入可渡河,过境长25公里。境内自西向东分别有中厂小河、和平小河、克基小河、头道河、蒋箐小河、六枝河等河流,长4─8公里不等、皆向北、先后汇入可渡河。

自然资源

1. 水资源 杨柳乡积水面积15.8 平方公里,理论蕴藏量13 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8 万千瓦。

2. 矿物资源

杨柳乡矿藏有煤, 探明储量3 亿吨,分布留田、杨柳、蒋箐、水塘、克基、和平等地。还有较分散的铁、铜等矿物。全境石灰岩分布广,储量多。其中铜矿点长5 公里,厚0.2 米,铜品位0.85 %岩石储藏于泥盆地、石炭纪、三迭地层中。

六、自然灾害

1. 气象性灾害

杨柳冰雹灾害频繁,造成该原因分别为:一是该区域地形起伏大;二是地表植被差;三是地处“滇东北静止锋”停留摆动地带,遇西南暖温气流影响,处于冷暖空气交界。

文物胜迹

1、可渡石桥在杨柳乡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是三孔跨度不等的石桥。中孔距水面11.7米,跨度10.5米,两边孔稍低,距水面9.8米,跨度9米。桥身用五面青石条拱砌,全长60米,宽5.5, 桥面铺方块石。附有砂条石桥栏,两头引桥长十余米,形成半缓坡度。该桥系1916 年“曲靖人中将二等文虎章广东虎门塞司令赵木越独建”,它是沟通云、贵、川省古驿道的重要桥梁。1992 年,在老桥下游约50 米处再建单孔钢混大桥,作为326 国道线改道以后的公路大桥。

2. 免差碑现存于杨柳乡可渡村。青石质,高1.3 米,宽0.76 米。圆形碑额上横题“恩同日月”四字,碑文楷书,共290 余字。内容是云南巡抚、云贵总督、云南布政使司合行的晓谕, 通示“派用夫马 , 自光绪九年 (1883)正月起,一概裁革”。碑刻于清光绪九年,原立于旧城村口。1986 年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3. “高山流水”、“水流云在”石刻在可渡村前的翠屏上。据1983年文物普查实地考查,崖面有一道宽1 米,长40 米左右的横向小坎,坎上方是高约30 米的平滑赤色沙石崖面。“高山流水”“水流云在”摩崖题字就刻在崖面上,左行楷书,两组字平行,中间相隔约8米 , 笔画有0.3 ~0.4 米宽 . 刻痕虽年久剥蚀 , 但仍可以看出3 ~4 厘米深度。不见落款年月及作者,两组字非同出一人之手。据民国《宣威县志稿》记述分析,认定为明朝世宗年间流放云南的杨升庵和本籍缪文顷分别题写镌刻,时间当在1546 ~1559 年之间。

4、李将军夫妇墓在杨柳乡可渡村东的可渡河边。墓上部为封土堆,高约1.6 米,下部周围用石块垒砌。碑带座, 用沙石雕成,仅以青石雕成的飞檐和立柱作卷拱。据残缺碑文考,该墓建于明万历十八年 (1590), 为明封镇国李将军及夫人卯氏之墓。1986 年, 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还分别有可渡关、烽火台、炮台、诸葛大营等遗址;翠屏岩、桃花溪、张口洞等自然景观。

可渡景点可渡景点(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