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作者 董克用
页数 209页
出版时间 2006-11-24
语种 简体中文
定价 ¥29.00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作 者: 董克用 主编   I S B N: 7300077242   开 本: 16开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11-1   内容简介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过程,其中,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我们将此学术出版物定名为《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从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看,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制会随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政治体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世界各国在其发展赛程中,都在公共事务管理机制方面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变革。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同时面临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国同时面临着这两重任务。因此,中国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世界各国所未曾遇到的。   本书目录   公共管理   论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监督和制约   欧洲联盟多层次体系下的治理模式   IAPP的分析框架   新公共管理思潮下政府绩效审计之再省思   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共物品提供机制问题研究--以城乡结合部地区为例   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趋势探究--三种治理模式的互补关系及其政治理论的基础   政府绩效困境与对策   关于政府组织公务员绩效管理的系统思考--正确把握“三个目的四个环节五个关键决策”   把平衡计分卡作为人才管理的战略工具   大国治理与中央地方关系   从危机处理看美国政府体系及其运作--以2005年飓风灾难救助为例   危机管理的心理维度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中部崛起政策问题探讨   我国城镇住房供应政策:问题与思考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确立过程与发展方向   医疗卫生主体行为的经济分析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   上海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自然垄断型公用事业改革的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分析   非营利组织   民非的作用及其与社团的比较分析   香港和内地非政组织特性和生存环境的比较研究   台湾第三部门社会资本发展现况之研究   转型时期我国非营利组织基本问题分析   书评   从新公共管理走向新公共服务--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出版启事   CONTENT AND ABSTRACT   SUBMISSION NOTICE

编辑推荐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09第1辑)(总第4辑)》论文作者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为主。同时,本专辑还特邀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日图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马中教授撰写专稿。本专辑发表的论文主要围绕“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具体涵盖政府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政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区域发展战略、人口管理政策、教育行政管理、公众参与、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研究领域。

文摘

插图:

这样,就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落户标准的相对统一,即各个层次的城市落户都以稳定的收入和合法住所为基本条件。其中,稳定的收入应包括稳定就业和缴纳社会保险金达到一定期限,合法住所则包括购买商品房或租赁合法住宅达到一定期限。概括起来,就是“就业十社会保险十合法住所”的落户公式。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也应该遵循这个公式,只是在稳定收入的水平(以缴纳个人所得税为衡量标准)和居住的期限上设置更高的标准而已。这样一个全国统一的、公开的落户标准的形成,必将会大大降低人口流动的成本,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快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2.加紧实现社会保险在全国范围內的全面流通

要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就必然要求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而且,这种转移上的困难,也是造成流动性很强的农民工参保率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和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重点应该转向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

要实现各地区的社保档案和经费的自由转移,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险数字化平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建设成本和技术都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和各地福利水平的差异。为此,应加紧制定《社会保障法》,建立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险缴纳标准;统一规定各种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的条件和程序;对于不同地区收入和福利水平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折算标准,从而实现社会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流动,为人口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在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险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对该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建立全国性的人口流动信息网络。这样,既方便对流动人口信息全面的、动态的把握,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也为人口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建立与农民工退还或转让承包地、宅基地相对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公共住宅政策

在我国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极少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却没有出现拉美国家那样严重的城市贫困,也没有出现中国历史上经常面临的流民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农村土地流转的严格限制,使土地成为农民工在养老、失业、最低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方面的保障。尽管这是一种水平极低的保障,但却又非常稳定而可靠。这是我国30年来能够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同时,始终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石。

但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原来的土地承包制对农村经济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亟待改革。此外,这种“工作在城市、保障在农村”的情况,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内需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理应加以改革。

由于现有的社会保险中已经包含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故只要扩大其在农民工中的覆盖率即可。而最低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的保障,则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化。

目录

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政府改革的过去与未来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0年¨

我国征地制度的演变与改革目标和路径的选择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思考

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政府与不同主体的财政关系的角度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30年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

政策沿革与效应评价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与机制分析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评析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分析及评价

城市农民工住房保障与政策取向探索

公共行政·人力资源

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研究

MPA研究生教育与公务员能力建设

协同效应是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打工子弟教育政策分析——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何去何从?

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出版启事

附录一:2007年第一辑总第二辑目录

附录二:2008年第一辑总第三辑目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