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乳房胀痛

传染性
主要病因 肝失条达、肝肾失养
常见症状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疼痛,甚至不能触衣
英文名称 menstrualdistendingpainofbreasts、distendingpainofbreastsduringmenstruation
发病部位 乳房
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

是指每月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后期(黄体期D14-D28)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方面的不适症状,症状与精神和内科疾病无关,并在卵泡期缓解,在月经来潮后自行恢复到没有任何症状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烦躁易怒、失眠、紧张、压抑以及头痛、乳房胀痛、颜面浮肿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从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看,该病是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同时,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生理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种妇女疾病。

病因

经行乳房胀痛的发生,根据其发病部位、发病时间等应与肝、肾、胃关系密切。因肝经循胁肋,过乳头,乳头乃足厥阴肝经支络所属,乳房为足阳明胃经经络循行之所,足少阴肾经入乳内。故有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亦属肾所主之说。肝藏血,主疏泄,本病发生多在经前或经期,而此时气血下注冲任血海,易使肝血不足,气偏有余。本病主要由肝失条达或肝肾失养所致。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欠通,不通则痛; 或肝肾亏虚,乳络失于濡养而痛。

病机

1、肝气郁结 易怒忧思,郁结伤肝,肝失条达,冲脉属于阳明而附于肝,经前、经行时阴血下注冲任,冲气偏盛循肝脉上逆,肝经气血壅滞,乳络不通,遂致经行乳房胀痛。

2、肝肾亏虚 素体肝肾不足,或久病失血伤阴,经行则阴血愈虚,肝肾愈渐不足,乳络失于濡养,因而经行乳房胀痛。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疏肝理气,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膻中、乳根、期门、肩井。

加减:气滞瘀滞加百合、太冲、次髎调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临床表现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乳房胀痛,乳头胀痒疼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净后逐渐消失,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诊断依据

1、多见于育龄妇女。

2、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或乳头胀痛。多于经前1周左右或行经时出现,一般在经后消失。可伴情绪紧张,烦躁,头痛等症。

3、伴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

4、乳房内未触及肿块,个别可有界限不甚清楚的结块但于经后消失。

病证鉴别

本病需排除 “乳腺增生症” 或 “乳房恶性病变”。

1.乳癖 (乳腺腺病、 乳腺增生症) 乳癖虽然也可见经前乳房胀痛,但两者并不等同。

乳癖检查多见乳房有片状包块,且多为单侧; 而经行乳房胀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后消失,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乳房B超或红外线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2.乳岩 (乳癌) 初起虽也可有乳房胀痛, 但无经行乳房胀痛之随月经周期而发的特点,乳房可扪及结块,并有压痛,病变晚期可伴有乳头凹陷、溢血,表皮呈橘皮样改变。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1、体格检查: 经行前双侧乳房胀满, 可有触痛, 但无肿块, 皮色不改变, 经后消失。

2、妇科检查: 盆腔器官无异常。

3、辅助检查: 乳腺B超或红外线扫描可排除乳房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

辩证要点

本病从脏腑、虚实来辩证。肝气郁结实证为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黯红,小腹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肝肾亏虚证为经行或经后两乳作胀作痛,乳房按之柔软无块,月经量少,色淡,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要点)

治疗以行气豁痰、疏通乳络为原则。

症治分类

1、肝气郁结证

症状: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黯红,小腹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代表方: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常用中药: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

加减:若乳房胀硬,结节成块者,加夏枯草、青橘叶、橘核、王不留行以通络散结。情绪忧郁、闷闷不乐者,加醋香附、合欢皮、娑罗子、郁金。少腹胀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台乌药。

2、肝肾亏虚证

症状:经行或经后两乳作胀作痛,乳房按之柔软无块,月经量少,色淡,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代表方:一贯煎加麦芽、鸡内金。

常用中药: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转归预后

本病早期治疗,正气较强者,一般预后良好。若病情较重,正气较虚弱,部分患者治愈后容易随月经反复发作。

预防调护

1、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 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临证备要

本病类归于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是妇女常见病证,每可因之而不孕或不孕后加重。 其病机特点与肝胃肾经密切相关。之所以在月经期而发,乃因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精血下注冲任而为月经,故使肝郁更甚,或肝肾亏虚,横逆犯胃,使乳络血气不畅,或肝肾亏虚,乳络失养而发本病。病机既明,则施治有循。治以调肝为主,注意虚实之治,犯虚虚实实之戒。

文献摘要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陈大年医案》: 经前乳胀的病机,主要为肝郁,盖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如受情志刺激,肝气郁滞,难于疏泄,横逆犯胃,于是肝郁胃阻,两经经络相应地受到影响。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症见乳头疼痛,乳房作胀。以临证间可以证实肝气郁结和乳胀有着密切的关系。

乳胀之症与肝经关系最密切,治疗一般以疏肝理气为主。思《瑞竹堂方》四制香附丸及《奇效良方》一品丸,两方都以单味香附为主。此因香附能理气调经,为妇科要药,朱南孙配合郁金、合欢皮,二味皆能理气解郁,郁金又能活血消胀,合欢皮更可解愁,三品相配,相得益彰。再加白术、陈皮、枳壳健脾和胃,以增进食欲,取指迷宽中丸之意。娑罗子、路路通疏通经络,余常以两药同用,服后上易嗳气,下则放矢,因而乳胀、腹胀俱减,效颇显著。 乌药则香窜散气,能消胀止痛。综合全方有舒肝开郁,疏通经络,调经止痛,健脾和胃之功用。

注意事项

若久治不愈,并可触及肿块者,或乳头有溢液或溢血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应定期检查, 并及早防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