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成本说

绝对成本说

目录导航

学说创始人

英国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于1776年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 《国富论》)提出。 亚当·斯密从分析分工利益得出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即“绝对成本说”。

学说内容

分工可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因为: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学说的历史地位

该学说成为其他经济理论的重要依据。

亚当·斯密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分工,从而形成 国际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或地区)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如自然资源、土质和民族素质,生产在成本上占 绝对优势即低于别国的产品,并进行交换,对各国都有利。他据此提出自由贸易学说。自由贸易会引起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他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学说定义

由于这个理论是按照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 国际分工,所以也叫做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 生产要素(劳动);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之间又不能流动;两国之间 自由贸易,两国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