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回族自治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

中文名 门源回族自治县
车牌代码 青C
主要民族 汉族、回族、藏族等
外文名 MenyuanHuiAutonomousCounty
别名 亹源回族自治县
气候类型 高原亚寒带气候
下辖地区 4镇7乡1民族乡
著名景点 皇城草原、皇城故址、夏季牧场
地区生产总值 34.96亿元(2020年)
电话区号 0970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秦代为羌人故地,两汉、三国为西平郡辖地。

东晋十六国时,先后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五国属地。

南北朝时为鲜卑族吐谷浑人牧地。隋、唐属鄯州辖地,后被吐蕃占领。

宋时为凉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河湟吐蕃唃厮啰等地方政权和宋王朝交替统治。

元代为章吉附马封地,属西宁州管辖。随同蒙古军队东来的部分"西域亲军",屯耕牧养留居门源。

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马步驻军实行"上马为军、下马从耕",开始从事种植业生产。明末为蒙古族麦力干牧地。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军平定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置大通卫。次年筑大通城(今门源县城)。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移大通卫于今大通有到城关镇。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改卫为县,门源系大通县属红山、永安两堡。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大通县划出北大通的红山堡、永安堡和祁连八宝、阿力克一带,西宁县划出仙米寺、珠固寺属一带地方,设置门源县,属青海省管辖。

1949年9月10日,门源解放,9月16日,成立门源县人民政府。

1953年12月19日,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门源回族自治区。

1955年6月改名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辖2镇、13乡(其中1个民族乡)。各乡镇:浩门镇、青石咀镇、皇城蒙古族乡、苏吉滩乡、大滩乡、北山乡、西滩乡、旱台乡、泉沟台乡、麻莲乡、阴田乡、东川乡、克图乡、仙米乡、珠固乡。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东川、克图2乡,合并设立东川镇;撤销旱台、泉沟台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泉口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旱台乡);撤销大滩乡,并入青石嘴镇。

区划详情

截止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4个居委会、109个村(牧)委会。

浩门镇 驻东大街 辖4个居委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会)、9个村(牧)委会(南关、圪垯、小沙沟、头塘、北关、团结、西关、二道崖湾、煤窑沟)。
东川镇 驻孔家庄 辖12个村(牧)委会(孔家庄、尕牧龙上村、塔龙滩、尕牧龙中村、碱沟、尕牧农下村、香卡、却藏、甘沟、麻当、巴哈、寺尔沟)。
泉口镇 驻旱台 辖18个村(牧)委会(泉沟台、中滩、沈家湾、后沟、黄树湾、西河坝、俄博沟、多麻滩、窑洞庄、旱台、牙豁、大庄、西沙河、东沙河、腰巴槽、黄田、大湾、花崖)。
青石嘴镇 驻青石嘴 辖16个村(牧)委会(青石嘴、德庆营、尕大滩、上吊沟、下吊沟、红山嘴、上铁迈、红牙河、石头沟、黑石头、大滩、西铁迈、东铁迈、下大滩、白土沟、红沟)。
珠固乡 驻玉龙滩 辖7个村(牧)委会(元树、玉龙、雪龙、初麻院、东旭、德宗、珠固寺)。
仙米乡 驻大庄 辖8个村(牧)委会(大庄、讨拉、龙浪、桥滩、达龙、塔里华、梅花、德欠)。
北山乡 驻北山根 辖7个村(牧)委会(北山根、大泉、金巴台、下金巴台、沙沟脑、沙沟梁、东滩)。
阴田乡 驻上阴田 辖7个村(牧)委会(上阴田、大沟脑、大沟口、下阴田、卡子沟、米麻龙、措龙滩)。
麻莲乡 驻中麻莲 辖6个村(牧)委会(中麻莲、包哈图、葱花滩、下麻莲、白崖沟、瓜拉)。
西滩乡 驻孔家梁干 辖10个村(牧)委会(东马场、上西滩、崖头、西马场、下西滩、纳隆、老龙湾、边麻掌、东山、簸箕湾)。
苏吉滩乡 驻察汉达吾 辖5个村(牧)委会(察汉达吾、燕麦图乎、扎麻图、苏吉湾、药草梁)。
皇城蒙古族乡 驻黑水河 辖4个村(牧)委会(北山、马营、西滩、东滩)。

自然环境

浩门镇 驻东大街 辖4个居委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会)、9个村(牧)委会(南关、圪垯、小沙沟、头塘、北关、团结、西关、二道崖湾、煤窑沟)。
东川镇 驻孔家庄 辖12个村(牧)委会(孔家庄、尕牧龙上村、塔龙滩、尕牧龙中村、碱沟、尕牧农下村、香卡、却藏、甘沟、麻当、巴哈、寺尔沟)。
泉口镇 驻旱台 辖18个村(牧)委会(泉沟台、中滩、沈家湾、后沟、黄树湾、西河坝、俄博沟、多麻滩、窑洞庄、旱台、牙豁、大庄、西沙河、东沙河、腰巴槽、黄田、大湾、花崖)。
青石嘴镇 驻青石嘴 辖16个村(牧)委会(青石嘴、德庆营、尕大滩、上吊沟、下吊沟、红山嘴、上铁迈、红牙河、石头沟、黑石头、大滩、西铁迈、东铁迈、下大滩、白土沟、红沟)。
珠固乡 驻玉龙滩 辖7个村(牧)委会(元树、玉龙、雪龙、初麻院、东旭、德宗、珠固寺)。
仙米乡 驻大庄 辖8个村(牧)委会(大庄、讨拉、龙浪、桥滩、达龙、塔里华、梅花、德欠)。
北山乡 驻北山根 辖7个村(牧)委会(北山根、大泉、金巴台、下金巴台、沙沟脑、沙沟梁、东滩)。
阴田乡 驻上阴田 辖7个村(牧)委会(上阴田、大沟脑、大沟口、下阴田、卡子沟、米麻龙、措龙滩)。
麻莲乡 驻中麻莲 辖6个村(牧)委会(中麻莲、包哈图、葱花滩、下麻莲、白崖沟、瓜拉)。
西滩乡 驻孔家梁干 辖10个村(牧)委会(东马场、上西滩、崖头、西马场、下西滩、纳隆、老龙湾、边麻掌、东山、簸箕湾)。
苏吉滩乡 驻察汉达吾 辖5个村(牧)委会(察汉达吾、燕麦图乎、扎麻图、苏吉湾、药草梁)。
皇城蒙古族乡 驻黑水河 辖4个村(牧)委会(北山、马营、西滩、东滩)。

位置境域

地质地貌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6902平方千米[2],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天祝、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青海省大通、互助县,西与本州祁连、海晏县毗邻。北纬:37.5°~38°,东经:102°~102.5°。

气候特征

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山地面积占83.1%,盆地面积16.9%,海拔高度在2388-5254米之间。北倚祁连山,南临巍峨起伏的达坂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中间低,构成气候湿润、水量充足的门源盆地。地形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山、台、丘、沟、谷、川、滩兼有。地处祁连山系东端,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北部祁连山麓群峰耸立,南部达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较平坦。

自然灾害

门源回族自治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区。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寒冷干燥。夏半年受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凉爽湿润。具有春季多雪多风,夏季凉爽多雨,秋季温和暂短,冬季寒冷漫长的特点。全年日照时数2264.8--2739.8小时,年太阳辐射130.68--154.0千卡/平方厘米,气温日较差11.6--17.5℃,年平均气温0.8℃,年平均降水520毫米,年蒸发量100毫米。

水文特征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10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659米[10]

自然资源

大通河自西向东流径全境,宁缠河、老虎沟河、讨拉河等28条大小河流汇入大通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1条。

人口

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水资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是河湟地区和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地,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境内流程176公里,2013年水能资源蕴藏量为56万千瓦。

土地资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全地区耕地面积60万亩,其中县属44.43万亩。

矿产资源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金、银、铜、锌等20种,其中,查明煤炭储量1.4亿吨,被誉为“黑珍珠”的无烟煤广泛分布于门源县宁缠和一棵树地区,是青海省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现以探明的黄金、铅、锌、铜、煤等十多种矿藏资源,已探明的非金属、金属矿有16种,非金属有煤、莹石、冰洲石、石灰石,金属矿有金、铜、铅锌、银铜、铬铁、铁、铌钽、钨等。

生物资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野生动物有4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雪豹、麝、猞猁等;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青鹿、马鹿、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1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有虫草、黄芪、大黄、秦艽、雪莲等62种此外。

经济

202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总户数48838户,户籍总人口162316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35935人,农牧业户籍人口126381人;女性79224人,占总人口的48.8%,男女性别比105:100。人口自然增长率3.79‰,人口出生率11.02‰,人口死亡率7.23‰。全县共有26个民族,其中回族78826人,汉族56195人,藏族16730人,土族6959人,蒙古族3374人,其它民族232人。

截至2022年11月,全县约13.83万人[2]

详情综述

第一产业

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66亿元,同比下降9.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比33:13:54,与上年(30:16:54)相比,一产上升3个百分点,二产下降3个百分点,三产与上年一致。

第二产业

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4.6%,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97亿元,同比增长3.7%;林业总产值0.47亿元,同比增长9%;畜牧业总产值9.86亿元,同比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39亿元,同比增长3.1%。

2020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1.64亿元,同比增长4.6%。

2020年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59.08万亩,上年同期60.7万亩,同比减少2.7%,其中:粮食作物27.16万亩、油料作物27.33万亩、饲草料3.5万亩、其它及特色农作物1.09万亩,粮油草和其他种植结构由上年的44:49:4:3调整到46:46:6:2。

2020年粮食产量7.5万吨,上年同期7.7万吨,同比减少2.7%;油料产量3.2万吨,上年同期3.6万吨,同比减少11.1%;蔬菜产量1.04万吨,上年同期0.86万吨,同比增长20.9%。年末全县牛存栏22.3万头,上年同期10.87万头,同比增长1.05倍;羊存栏75.3万只,上年同期58.46万只,同比增长28.8%;生猪存栏0.5万头,上年同期0.08万头,同比增长5.3倍;家禽存栏1万只;全年全县牛羊出栏51.49万头只,上年同期35.35万头只,同比增长45.6%;各类肉产量1.41万吨,上年同期0.92万吨,同比增长53.26%;牛奶产量6858.2吨,上年同期9353吨,同比下降26.6%。

第三产业

2020年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其中采掘业1家(煤炭开采企业),制造业3家,电力生产企业4家;与2019年相比,退库2家(玉龙水电站和雪龙滩水电站)。

截止2020年底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0%(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分行业看,采掘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3.4%;电力生产供应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9%。分轻重工业看,以煤炭采选、有色金属采选、水电为主的重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以饲料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

2020年全县共有2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890万元,同比下降41.7%;建筑业增加值2096万元,同比下降49%;增加值率为17.6%。

文化

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2020年全年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4亿元,同比增长3.1%;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27亿元,同比下降4.6%;住宿餐饮业增加值0.5亿元,同比下降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下降4%;金融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增长4%;房地产业增加值1.46亿元,同比增长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6%。

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项目在库共129项(含房地产项目8项),其中续建项目85项(含房地产项目8项),新建项目44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8亿元,同比增长11.6%;按投资类型分:项目投资完成9.96亿元,同比增长31.7%;房地产项目完成2.92亿元,同比下降26.6%(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2.12亿元,同比下降23.2%;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0.8亿元,同比下降8.67%)。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99亿元,同比增长32.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02亿元,同比增长1.4倍;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87亿万元,同比增长0.8%。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8:16:76。农林牧业完成投资9844万元,同比增长32.3%;制造业完成投资1889万元,同比增长3.6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8185万元,同比增长9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32942万元,同比增长9.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6674万元,同比增长5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7051万元,同比增长2.24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1791万元,同比增长4%。其他行业完成投资50396万元(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5.8%。房地产累计规划商品住宅2936套,本年竣工1454套。

2020年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93亿元,同比下降0.8%,降幅环比收窄3.6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42亿元、下降2.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1亿元、增长4.6%;按消费形态看,住宿餐饮收入0.77亿元、下降2.7%,商品零售11.16亿元、下降0.7%。

2020年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1614万元,同比下降0.7%,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765万元,同比下降14%,限额以下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08848万元,同比下降0.3%。餐饮业实现营业额7694万元,同比下降2.7%,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10万元,同比下降33.3%,限额以下餐饮业实现营业额7384万元,同比下降0.8%。 

2020年全县总收入完成13897万元(剔除1-12月份上划省级收入4039万元),同比增长31.7%,增收3343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795万元,同比增长5.8%,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102万元。

2020年全县地方总支出完成329691万元,同比增长26.7%,增支69481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74132万元,同比增长8.9%,增支22529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3473万元,债务还本支出完成2086万元。

2020年民生支出222047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

202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8.91亿元、同比增加1.89亿元,增长4.02%,贷款余额为32.86亿元、同比增加3.63亿元、增长12.42%,存贷比为67.18%、较上年同期增加5.02个百分点。

民族文化

地方风俗

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多处出现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古村落、古墓遗址说明,早在300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就有古老的羌、戎等先民繁衍生息,从事以牧业、狩猎为主的生活。是“丝绸之路”的辅道,也是青海省的“北大门”。是古老的黄河文明早期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自古以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融合,丝绸之路、甘青通衢在此交汇,众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此交融。

社会

门源回族宴席典

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音乐。门源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为“吃宴席”,专门在婚礼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它是热闹而隆重的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长于叙事,并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伴有舞蹈动作。

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且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它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源县内已收集到流传在当地的宴席曲共八十多种。

藏族服饰

门源华热藏族的衣着,保留着游牧者袒露一臂、长宽大的特点,追求精美、华贵的古风。高级藏袍用的是锦缎挂面的白羊羔皮衣,贴身的内衣叫“晚裘”,使用金、银、铜等金属纽扣;袖子往往长出手指一市尺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在跳舞时放下。男式内衣多为白色,年轻妇女的时髦款式则是粉红内衣配以翻着宽厚白羊羔皮领的黑面缎袍。

藏袍不但讲究边饰,还要配饰腰带、火镰盒、铜制装针筒、藏刀、礼帽、牛皮藏靴以及用黄铜和白银制作的各种饰物,妇女们的长辫上还缀满了银元、象牙制品、贝壳、玉石以及大大小小反扣着的银碗。门源藏族华热服饰是研究门源藏族文化的一扇亮丽的窗户。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2020年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4.1万册;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79%;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36104卷。共接待省内外游客156.98万人次、同比下降5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5亿元、同比下降39.1%。

医疗卫生

2020年全县现有学校119所,其中:中等技术学校1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00所。全年在校学生30447人,其中:普通小学在校生12408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1781人(高中在校生4287人,初中在校生6014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人);幼儿园在园(班)幼儿6193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6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507人。

2020年全年毕业生7899人,其中:普通小学毕业生1769人;普通中学毕业生3963人(高中毕业生1459人,初中毕业生2222人,中等职业毕业生282人);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21人;幼儿园毕业2146人。

2020年教育经费总支出44330.38万元,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7.14%。

社会保障

2020年末全县各类卫生机构166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17人;全县村级卫生室144个,共有乡村医生17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86人;全年共拨付卫生经费12728.9万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316.77万元。

基础设施

2020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97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52元、同比增长4.2%;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8397元、同比增长5.2%,占可支配收入的81%;经营净收入1858元、下降7.2%,占可支配收入的5.3%;财产净收入602元、同比增长19.2%,占可支配收入的1.7%;转移净收入4195元、同比增长1.7%,占可支配收入的12%。

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4元、同比增长5.8%;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3838元、同比增长8.6%,占可支配收入的29%;经营净收入6663元、同比增长3.3%,占可支配收入的50.3%;财产净收入266元、增长6.4%,占可支配收入的2%;转移净收入2477元、同比增长8.4%,占可支配收入的18.7%。

2020年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427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际参保5749人(其中在职3865人,退休1884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际参保人数6482人(其中省局清理空账户人数129人),工伤保险实际参保 8374人,失业保险实际参保人数4906人。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148642人,其中:城镇职工 8837人,城乡居民139805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049人。2020年末,全县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682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301人。

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为2.69,比上年缩小0.05。

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046元,比上年增长6.9%,恩格尔系数为29.9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49元,增长5.9%,恩格尔系数为28.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961元,增长6.8%,恩格尔系数为30.83%。

环境保护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深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全县96个村被纳入“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其中65个村村庄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备案。2012年完成了总投资4.2亿元,涉及9个乡镇34个村7987户的共建整治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实施了覆盖12个乡镇35个村、10090户农牧户的共建整治工作。已按规划要求修建围墙12.63万米、大门主体完工2399合、开工率达62.7%。共有4家省级共建单位、21家州县共建单位与14个共建村签订共建协议资金达1546.35万元;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8大类15项,涉及资金达15560.79万元。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共落实道路交通建设项目15项,其中投资501.7万元苏吉乡松树南沟公路矿区道路,投资1046.43万元浩门镇至北山乡上金巴台公路,总投资1255.85万元的皇城乡东滩村至药草梁公路和皇城乡西滩村至北山村公路,落实了总投资644.35万元的浩门河跨河大桥2座,投资502万元的苏吉滩乡纳子峡大桥、投资271万元的珠固乡卡卓大桥和总投资223.23万元的配套小桥8座。

应急管理

2020年降水量509.2毫米,水资源总量18.3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1307立方米/人,用水总量0.5727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0.4633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0030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05275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0046亿立方米;畜牧用水0.04898亿立方米。

2020年人均耕地面积3.8782亩,森林面积38.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29%。

旅游

2020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起,死亡9人.其中:道路交通领域发生生产经营性事故3起,死亡4人;煤矿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轻伤1人;建设工程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工商贸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11]

荣誉

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版块”的高原自然风光和遍布全县的众多历史、人文景观组成。县城东部有全省面积最大的仙米天然林区,中部有堪称高原奇观的百里油菜花海;西部有苏吉、皇城为主的大草原风光;境内有闻名遐迩的花海鸳鸯、鸾城翔凤、朝阳涌翠、冷龙夕照、骆驼曲流、狮子崖古八景;有东川、克图的卡约、辛店文化遗址、浩门古城(宋代)、旱台红山三角城(汉代)、克图三角城(宋代)、金巴台古城(唐代)、完卓古城(西夏)、边墙(明代)、岗龙岩雕(东晋)等众多的历史古迹;有70余座清真寺及仙米、珠固古佛寺,亚洲第一高位大坂山隧道、“水电走廊”坝区风景等众多的现代人文景观。

门源油菜花节

每年的7月18日—25日,举办门源油菜花节,是门源县最重要的节日。届时于风景迷人的古城台举办青海特有的花儿会场,男女老少齐聚城台。共同欣赏这七月带给人的金色大地,七月的门源是人间天堂。纯净的蓝天白云舒卷苍鹰盘旋;辽阔的草原草青花红,牛羊如云;仙米林区群岭竟秀,万木争荣;60万亩油菜花形成的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博大壮阔的特有奇观。

2003年6月底,门源油菜在引进优质甘蓝型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又顺利通过青海省绿色食品认证。

皇城草原

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甘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位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北坡,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毗邻,北接永昌、武威县,东连天祝藏族自治县,西靠山丹军马场。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72公里,总面积3725平方公里,海拔在2500米到4500米之间(旅游要服用携氧片,抗高反)。境内大部分地域属湿润山地草原气候。

皇城一带,历史上与山丹军马场的前身--大马营草滩同属一体,清末民初,政局动荡,逐渐形成周边民众迁入定居的局面,成为回族、藏族聚居区。

皇城区东滩乡皇城河边的一座清真寺。虽然皇城的回族人数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二,但这座清真寺居然像模像样,赫然矗立在草原上,显得十分醒目。

皇城故址

在皇城滩北部,皇城河东边的草滩上,有一处古城迹址,这就是"皇城故址"。皇城区及皇城滩皆因其而名。

据《永昌县志》记载,这里原是元朝永昌王官殿,元至元年间(1335-1340)永昌王迁都今永昌县,此城遂成避暑行官,现遗址存南北二城、南城稍小较巍峨,北城较大,但坍塌较严重。二城相距200米,皆坐北向南,夯土板筑而成。

南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300米。城防结构颇复杂。门开南垣正中,城垣四周每边筑有圆形土墩5座,墩距约50米,城四角亦有圆形角墩各一。城周设护城河两道,外河宽9米, 皇城草原内河宽10米,河岸呈凹凸相吻之齿状,为护城河之所罕见。而圆形角墩亦为少有,体现出迥异于汉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皇城滩

发源于冷龙岭铁矿沟的东大河又称为皇城河,它流经皇城境内的长度为65.8公里,皇城河的中、下游流经的宽阔的草原,即为皇城滩,这里因地势低,灌溉方便,而发育了农业。整个皇城区乃致于全肃南县仅有的两个纯农业村庄就坐落在这里,牧业村的冬圈也大多在这片滩上。

词条图册

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2017年9月,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13至2016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并获得得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12]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13]。6月,被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命名为青海省“双拥模范城(县)”。11月16日,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14]。8月,入选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5]。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16]。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17]。11月15日,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1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