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寺原建于铜鼓龙湾村一组的一座山顶上,一次大滑坡,庙宇随山体坍塌,整体滑至龙潭湾河沟,下滑移动距离千余米,而庙宇仍未垮塌,整体结构完好。后有慈善人士捐赠维修,取名“复兴寺”。
复兴寺原貌尚存:一条石围砌的天井依旧,烧制砖砌的墙体残留,慈善人士募捐碑铭完好无损,巍巍的山门仍然屹立,山门石条上镌刻的字迹仍清晰可见。在庙宇坍塌的原址处,一方数百平方米的岩石上,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反的“山”字,人们把这方岩石叫做“山字岩”。
有关这个“山”字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光绪癸未(1883)年,铜鼓镇龙湾村一个叫曾衍光的贡生,被皇上敕授修职佐郎,到湖北应山县(现湖北广水市)上任作训导官。曾衍光为官清廉,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曾衍光卸任后不久,他老家后山的岩石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反的“山”字。老人说,是曾衍光的行为感动了神灵,于是将一个“山”字从应山“映”过来,给家乡人民报喜。
至今,在复兴寺对岸的曾家屋场,仍保存着曾衍光的墓碑。墓碑上镌刻有当朝皇上钦点翰林院广西正主考刘玉珂、钦点刑部员外郎左绍佐题的碑文。
复兴寺不仅有着引人入胜的传说,更是革命时期党组织活动的基地,有着值得人们怀念的红色历史。
1929年春,中共建始县委和铜鼓堡支部(铜鼓原属湖北建始县管辖),决定以办学形式深入发动农民,为革命活动打下基础。据巫山史料及《中国共产党建始县历史》记载,革命志士聂维祯、聂维尧、黄兴武、李振等,以教书为掩护,在铜鼓堡办贫民学校、农民夜校,复兴寺就是他们活动的地点之一。他们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在复兴寺办农民夜校,各路革命志士在此秘密集会,研究发展党员,筹建发展党组织工作。黄兴武、李振特地将一些比较重要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在复兴寺内交给进步青年阅读,并讲解指导。贫民学校和农民夜校的开办,为铜鼓镇的革命活动培养了骨干,造就了一批积极分子,为后来发起的革命斗争奠定了组织和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