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庙(12)这座古庙是 500 多年前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1405 年,中国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曾经到过三宝垄,他用带去的瓷器、丝绸、金银和铜铁器换取当地特产,与印度尼西亚人民开展和平贸易,进行友好交往。后来,广大华侨以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在相传当年他率领船员登岸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名为三宝庙的庙宇。
三宝庙建在望安山(狮头山)山麓,背山面海,富丽堂皇,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高大庙门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庙门正上方镶嵌着“三宝圣祠”的石匾。大门两旁伫立着两只石狮子和两个石雕古装中国人像,庙门檐面铺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大门上的对联立意含蓄,书法清秀。上联是“滇人明史风来世”,下联是“井水洞山留去思”。
三宝庙(3)
庙内庭院宽敞幽深,树木葱茏,典雅幽静。院中有福兴庙、船舡爷庙,还有古墓和郑和用过的巨锚和关刀。寺院内有一岩洞,取名“三宝洞”,不足 10平方米,圆形,里面供奉着一尊三保太监的全身像。这里香烟缭绕,烛火长明,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求签问卜、祈求保佑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洞中的香案下有一口方形古井,叫做“三宝井”,水清见底,甘甜解渴。据说喝了三宝井的“圣水”,可以消灾纳福,所以游人至此,不但自己要喝上一碗,还要灌满一壶带回家去,送给家人或邻居好友共饮。当地人为了纪念郑和这位和平通商的使者,把相传他抵达爪哇的日子(阴历六月十三)定为三保太监纪念日,每年这一天,各地的华侨、华裔常远道来三宝垄、三宝庙参加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并举行盛大的“庙会”,这种风俗一直沿袭。[1]
印尼爪哇三宝庙的铁铸巨锚
在印尼爪哇岛三宝庙庭院中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配亭,亭内放置一个高约2米的铁铸巨锚。此锚为郑和船队的遗物,当地华侨把它供在庙里,朝观者众多,尤其是华商把它视为圣物,争相向它朝拜进香。
正在协助南京电视台拍摄《郑和下西洋》电视片的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郑和研究》杂志主编时平教授与记者在爪哇岛不期而遇。他告诉记者,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就是肃清海盗,打通海路。
时平教授介绍说,郑和下西洋前夕,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全盛时期,也是东南亚海盗活动猖獗时期。当时该地区的一些港湾、岛屿,乃至主要交通要道都成了海盗聚集和出没的据点,并形成相当规模,经常袭击、抢劫商船,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海上贸易。
当地的郑和研究专家柯东海对记者说,郑和是东南亚华商的保护神,他在解决东南亚地区海盗问题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东南亚华商把供在三宝庙内的铁锚看得很重,视若神灵。华商普遍认为,郑和在600年前肃清了海盗,使得老一辈华商得以正常进行海上贸易,才有东南亚华商的稳定和发展。
据当地华商说,当时海盗中势力最强的是陈祖义集团,人数众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俨然是一个国家首脑,手执“伪铜印”,号令一方,并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船队,抢劫番商,掠夺财物,甚至胆敢“潜谋邀劫”郑和船队,气焰十分嚣张。
郑和船队到达旧港,即今印尼的巨港,当时是三佛齐国的领土。元末明初,有很多华人飘洋过海,来此定居。海盗陈祖义定下了偷袭郑和船队的计划,被旧港的华人施进卿获悉后报告给郑和。郑和作好了应战准备,陈祖义偷袭的船队一到,就陷入了郑和船队的包围圈。经过一番激战,10艘海盗船被烧,7艘海盗船被俘,7000余名海盗被歼,陈祖义被活捉,后被押送到北京处死。
当地华商称,郑和歼灭陈祖义海盗集团之举,解决了东南亚海盗问题,在当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首先,其保证了海上航道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维护了传统的朝贡贸易。其次,维护了东南亚的稳定秩序,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为保障东南亚人民和华人、华侨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再次,提高了华侨在侨居国中的地位,推动了华商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