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状引力波探测器

棒状引力波探测器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棒状引力波探测器是最早的一种引力波探测器,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约瑟夫·韦伯(Joseph Weber)首先制造的,因此也称为韦伯棒(Weber bar)。采用铝质实心圆柱,长2米,直径1米,用细丝悬挂起来。这样的圆柱具有很高的品质因子(阻尼系数的倒数),振动时的能量损失率很小,本征频率在1k赫兹以上。当引力波照射到圆柱上时圆柱会发生谐振,继而可以通过安装在圆柱周围的压电传感器检测出来。它的缺点是容易受到地震、空气振动、温度和湿度变化、空气分子布朗运动的干扰。为排除这些干扰,韦伯在相距1000公里的地方放置了两个相同的棒状探测器,只有两个探测器同时检测到的振动才被记录下来。1968年,韦伯宣称他的探测器得到了可靠的结果,立刻引起轰动,但是后来的重复实验都得到了零结果,并且发现韦伯的棒状探测器的噪声远远大于引力波带来的响应。此后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的科学家都相继建造了类似的铝质圆柱形探测器,有的采取了更复杂的减震、低温、真空等措施排除干扰,如意大利在罗马附近建造的重2.3吨、温度冷却到0.1K的棒状波探测器。但是这些探测器都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引力波探测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时空波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设计目标是检测密近双星、超新星爆发、致密星的合并、宇宙弦等天体物理过程中产生的引力波。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约瑟夫·韦伯建造了铝制的棒状引力波探测器,试图用谐振原理探测引力波,后来世界各国又陆续建造了一些棒状探测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197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莱纳·魏斯等人意识到用激光干涉方法探测引力波的可能性,但是引力波的探测要求仪器的灵敏度达到能够检测长度到为10-21量级的变化,也就是1000米的长度上变化10-18米,相当于质子尺度的千分之一,对技术的要求极其苛刻。20世纪90年代,如此高灵敏度所需的技术条件逐渐成熟。1991年,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始联合建设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为了降低地震对系统带来的干扰,光学装置安装在结构复杂的防振台上,为降低空气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光路中抽成10-12大气压的真空。此外还要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华盛顿州建造两个相同的探测器,彼此相距3000公里。只有两个探测器同时检测到的信息才有可能是引力波的信号。

延伸-爱因斯坦时空理论

  据外媒报道,爱因斯坦预言的时空结构震荡论认为,由于超新星爆炸、中子星与黑洞等天体相撞,致使宇宙中产生神秘的引力波。近日欧洲科学家获得引力波的存在证据,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

  据悉,在欧洲引力波探测计划中,科学家在德国汉诺威的GEO600引力波观测站和意大利比萨的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处使用陆基引力波天线。德国汉诺威的GEO600引力波观测站的干涉仪臂长达600米,是德英联合项目;而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臂长更是达到3000米,是意大利、法国、波兰、匈牙利四个国家联合研究的项目。

中子星-内部结构模型图中子星-内部结构模型图  根据相对论可知,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宇宙中大质量的天体碰撞都会产生极强的引力波, 当这些引力波传到地球上时会变得微乎其微,因此地球需要极高灵敏度的引力波观测站来探测引力波。

  科学家目前用激光干涉仪来探测引力波,这种仪器得机构由两条互相垂直的长臂组成,长臂的两端挂有两面高反射率的镜子,激光打入到仪器长臂后,从而激光束在镜子之间来回反射。而科学家对此进行由于光程差引起的微小变化的检测,这个微小变化仅仅有质子直径大小。

  此外,对引力波的检测需要极其高的技术条件:比如隔离真空、隔离振动等。隔离振动包括外部环境致使的振动和内部设备引起的振动。

  引力波监测需要多个地面站同时工作,这些地面站的探测装置都是相同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来减小仪器测试产生的误差;而在监测过程中,必须同时接收同样的信号,这样可以避免受到地面信号源的干扰,从而保证引力波信号源的探测的精准性。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的哈特穆·特格罗特博士通过监测比较认为: GEO600引力波观测站和Virgo引力波探测器在600HZ以上的中/高频波段的灵敏度十分相似。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科学家可以通过此波段寻找超新星爆炸所产生的引力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监测,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监测效率。

  据已知研究表明,伽马射线是最强的引力波来源之一,而中子星或黑洞也都是引力波极佳的探测源。不过即使是中子星或黑洞碰撞所传到地球的引力波信号也非常微弱,因而能监测到的概率非常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