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来历
关于“曼尼普尔”名称的来历,当地流传一个传说:一天,蛇来这里观看湿婆和巴尔沃迪跳舞,蛇口中吐出很多“珍珠”,使整个地区耀眼辉煌。“曼尼”(珍珠)便由此而来(普尔是城市的意思)。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及《往世书》均有记载。
建制沿革
曼尼普尔邦(2)曼尼普尔曾是两千多年的独立城邦,曾建立曼尼普尔王国。[4]
1947年8月11日,曼尼普尔宣布独立,建立曼尼普尔王国,制定具有君主立宪性质的宪法,建立以摩诃罗阇为最高行政长官的政府,签署了自愿加入印度的《合并协议》和《中止协议》。
1949年9月21日,曼尼普尔国王巴格亚昌德拉受邀至西隆,在非正常情况下签署协定将曼尼普尔并入印度联邦,由原王邦王国在殖民时期由英属印度派专员统辖。10月,印度政府解散原曼尼普尔制宪会议,改制为印度中央直辖区。[5][4][6]
1950年,印度宪法生效时,曼尼普尔被划归为C类邦,由中央政府派首席专员或代理邦长进行管理。[6]
1956年,邦级区划重组,曼尼普尔成为中央直辖区之一。
1972年2月21日,曼尼普尔单独建邦,随后举行邦立法会议大选。成立了六个自治区委员会,分别为:昌德尔自治区委员会、楚拉昌普自治区委员会、位于坎格加尔的萨达山区自治区委员会、位于色那帕提的曼尼普尔北部自治区委员会、达龙自治委员会、乌克如自治区委员会。[4]
截至2015年,曼尼普尔邦下辖9个县、38个发展区、51个镇和3582个村。[6]
西因帕尔 | 塞纳帕蒂 | 东因帕尔 |
托巴尔 | 朱拉昌德普尔 | 湿奴普尔 |
乌克鲁尔 | 昌德尔 | 塔口隆 |
资料来源:[6] |
西因帕尔 | 塞纳帕蒂 | 东因帕尔 |
托巴尔 | 朱拉昌德普尔 | 湿奴普尔 |
乌克鲁尔 | 昌德尔 | 塔口隆 |
资料来源:[6] |
曼尼普尔邦所在的东北部地区与印度次大陆主体仅有一个细长的西里古里走廊相连,最窄处只有20公里,曼尼普尔邦位于印度东北部,南邻米佐拉姆,东接缅甸,西连阿萨姆邦,面积2.2万多平方公里。[7]
洛塔克湖曼尼普尔邦90%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首府英帕尔位于中央橄榄型山谷地带,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曼邦90%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周围为海拔900—2100米的丘陵和山地,中部为英帕尔河谷平原,曼尼普尔河流贯中部。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山区多林木,竹子分布普遍。有铁、铜和岩盐矿。河谷平原为集约农业,山区耕作极粗放。[7]
至2012年,曼尼普尔邦的公路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26.33公里。
人口
曼尼普尔邦人口有183万(1991年)。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曼尼普尔邦数量为239万人,占印度人口的第24位。
人口(人)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识字率 |
---|---|---|
2855794 | 128 | 76.96 |
资料来源:[6] |
民族
曼尼普尔邦曼尼普尔邦主体民族为梅泰人居住在因帕尔平原,是历史上曼尼普尔地区的统治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梅泰人又被称为梅泰潘高人或简称潘高人,梅泰人根据宗教信仰不同,可划分为非穆斯林梅泰人(梅泰人)和穆斯林梅泰人(潘高人)两大部分。[8]
非穆斯林梅泰人主要是印度教教徒,占全邦总人口的60%左右,潘高人占7%~8%。曼尼普尔邦有29个部落, 可以划分为那加部落(Naga)、库基部落(Kuki)、米佐部落(M izo)和其他部落。那加部落和库基部落占部落民的绝大多数。曼尼普尔邦的部落民居住在山区地带,属蒙古人种。[8]
依据1971、1981、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曼尼普尔邦的部落民分别占全邦人口的31.118%、27.130%和 34.141%。[8]
对于曼尼普尔邦的族群划分,比较典型的有两种方式:根据曼尼普尔邦官方网站, 曼尼普尔邦的人口可以分为四大群体,即梅泰人、那加人、库基人和潘高人;前曼尼普尔邦邦长纳扬则将曼尼普尔邦的居民划分为梅泰人、那加人部落民、非那加部落民和潘高人四大类。[8]
人口(人)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识字率 |
---|---|---|
2855794 | 128 | 76.96 |
资料来源:[6] |
2011/12年度,印度曼尼普尔邦邦内生产总值和年增长率分别是911.5亿卢比,增长10.78%。[5]
2006/07年度,印度曼尼普尔邦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是农业占24.66%,工业占39.00%,服务业占36.34%。[5]
邦内产值(亿卢比) | 净人均邦内生产总值(卢比) | ||
---|---|---|---|
2004/05 年度 | 2010/11年度 | 2004/05年度 | 2010/11 年度 |
513. 3(460. 3) | 718. 4(645. 8) | 18640 | 23298 |
资料来源:[5] |
邦内产值(亿卢比) | 净人均邦内生产总值(卢比) | ||
---|---|---|---|
2004/05 年度 | 2010/11年度 | 2004/05年度 | 2010/11 年度 |
513. 3(460. 3) | 718. 4(645. 8) | 18640 | 23298 |
资料来源:[5] |
曼尼普尔邦周围为海拔900—2100米的丘陵和山地,中部为英帕尔河谷平原,曼尼普尔河流贯中部。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山区多林木,竹子分布普遍。有铁、铜和岩盐矿。河谷平原为集约农业,山区耕作极粗放。农产品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芥子、豆类。工业有手工棉纺织、手工艺品以及砖瓦、肥皂、针织等小型工厂。交通不便,靠公路与阿萨姆邦相来往。
该邦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和玉米等。当地至今还有伐木造田的作法,实行轮作,现已有固定耕种。该邦60%以上地区为森林地带,木质优良,宜作建筑材料。竹林也很多。当地人善做手工艺品,主要工业是手工纺织业和家庭手工业,也有一些轻工业和食品工业。
该地是希洛伊(shiroy)的天堂之花——百合花的故乡,该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收成是水稻,在山脉的丘陵地带则种植着玉米。
手工织品是曼尼普尔邦最大的工业,有一家电视组装厂和一家自行车组装厂。
曼尼普尔邦东临缅甸,是印度和缅甸的主要通路,前当地国王(maharaja)曾在此征收关费,所以曼尼普尔比印度东北的其他地区富有,因此维持了几百年的独立。
曼尼普尔邦同时也是印度和缅甸之间的毒品贸易的枢纽,当地的毒品交易非常普遍,致使吸毒和艾滋病蔓延的情况及其严重。曼尼普尔邦的人口仅占印度总人口的0.23%,但其艾滋病感染人数却占到全印的8%,艾滋病感染者占全邦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25%,是印度艾滋病感染者最为集中的地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2002年的年度报告表明,曼尼普尔邦大约75%的艾滋病感染者是注射吸毒者。
曼尼普尔传统价值观为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当地人崇拜龙(Pakhangba),起源于当地的神话故事,是曼尼普尔邦人心目中的宇宙创造者 GuruSidaba 的小儿子和继承者。“桑加伊节”的背景就是两条腾飞的龙,Kangla古王宫作为王室权利象征有龙图腾。曼尼普尔民间有着对龙的崇拜。在十八世纪,当时的国王因为个人偏好强迫曼尼普尔人皈依印度教,遇到强大的阻力,印度教未成为曼尼普尔的民间信仰,对龙的崇拜依然在曼尼普尔保存下来。[7]
印度教 | 伊斯兰教 | 基督教 | 锡克教 | 佛教 |
---|---|---|---|---|
41.39 | 8.4 | 41.29 | 0.05 | 0.25 |
资料来源:[6] |
印度教 | 伊斯兰教 | 基督教 | 锡克教 | 佛教 |
---|---|---|---|---|
41.39 | 8.4 | 41.29 | 0.05 | 0.25 |
资料来源:[6] |
(曼尼普尔传统婚礼)曼尼普尔语(Meiteilon-英文:Meitei,又称Meithei、Meetei或 Manipuri)是印度曼尼普尔邦的官方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印地语文字发音均不相同。曼尼普尔语有独特的文字——曼尼普尔文(Meitei Mayek),运用该种文字书写的最古老的文献溯源于13世纪。曼尼普尔语属汉藏语系,与印地语文字发音均不相同。[7]
曼尼普尔共有29种方言,其中5种为学校教学使用语言:唐库尔语、赫玛尔语、帕特语、卢舍依语、塔多语。[6]
拉斯里拉《拉斯里拉》(Ras Leela) 是发源于曼尼普尔的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展现的是黑天神克里希纳与凡间牧羊女在月圆之夜翩翩起舞的场景。相传这种舞蹈形式公元2世纪开始发展,15世纪日趋成熟,至今在曼尼普尔都广受欢迎,当地人喜爱的竹笛、武术等传统乐器、文化等也颇具中国风。较印度其他地方,这里饮食习惯更似中国,以米饭为主食,喜清淡、好蒸煮,不像印餐多香料、偏辛辣。竹笋、咸菜、腌鱼等就与云南地区口味相似。每逢重大节日均要演出,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
曼尼普尔邦旅游点有十五世纪时建造的毗湿奴普尔(Bishnupur)寺庙、洛克塔克(Loktak)湖——东印度最大的淡水湖、Keibul Lamjao-世界上唯一的漂浮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