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的上帆角飞机维持正常飞行时所需的升力是靠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由于上下表面压差的存在,翼尖附近机翼下表面空气会绕流到上表面,形成翼尖涡,致使翼尖附近区域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差降低,从而导致这一区域产生的升力降低。为了削弱这种绕流现象对升力的影响,很多飞机的翼尖都安装了翼尖小翼,用以阻碍上下表面的空气绕流,降低因翼尖涡造成的升力诱导阻力,减少绕流对升力的破坏,提高升阻比,达到增加升力的目的。对于有动力航空器来说还可降低油耗。不过增加翼尖小翼,翼端结构为了组装翼尖小翼会比较复杂,也会增加一些额外的重量,若是装了翼尖小翼都只飞两小时内短程航线,油耗反而会增加,飞长程航线才能得到降低油耗的效益。
空中客车A320、310及380的翼尖小翼翼尖小翼形状因各种飞机型号不同而有所变异。因为国际油价抬升,所以各航空公司纷纷要求厂商加装翼尖帆,有些机型如波音727,波音757和波音767原设计并无翼尖小翼,事后才加装上去。
典型的翼尖帆如波音公司(Boeing)生产的747-400型(专为日本国内航线设计的747-400D型除外)飞机和空中客车(AIRBUS)的A330和A340系列飞机。另一种则是空中客车A320系列、A310和A380的三角型翼尖帆,这款翼尖帆可说是空中客车的标准形式。还有新一代波音737-800、900、湾流V公务机的大型翼尖帆及MD-11上下两片式翼尖帆。而波音的新设计客机如波音777、波音787、波音747-8都以特殊的上帆角(raked winglet)设置代替翼尖帆。
除了飞机以外,现今差不多所有赛车,都会在后扰流器两端装上翼尖小翼。
上世纪70年代NASA(美国宇航局)提出了现代梯形翼梢小翼方案,其实要归功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出色的空气动力学家——R·T·惠特科姆。惠特科姆从鸟翅膀尖部的小翅得到启发,1976年提出了翼梢小翼的概念在小展弦比机翼的翼梢处装一个小翼片,从而既提高了展弦比,又不会使结构质量和摩擦阻力增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