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皮肤结核

疣状皮肤结核

目录导航

病因

发病原因:

直接接触结核杆菌污染的物品,如结核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结核病动物的奶汁,病灶分泌物,血液等。

发病机制:

病人多受到过结核杆菌感染,机体已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特异性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到感染时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释放出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吸引并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溶菌作用,使它们本身转化为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形成结核性肉芽肿改变。

所以在组织病理上,结核性肉芽肿由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中央可有程度不等的干酪样坏死,外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组织中可查到结核杆菌,由于变态反应,病变中央层逐渐增,厚角化过度或乳头瘤样改变,呈现疣状隆起。[1]

症状体征

常见于暴露部位,以手背,手指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足,臀,小腿等处,损害多为单个,少数可有2~3个。

1.坚硬的紫红色丘疹:初起为为圆形或椭圆形黄豆大小的紫红色丘疹,质硬,玻片压诊无“苹果酱”现象。

2.疣状增生:丘疹逐渐扩大,以后表面粗糙角化,呈乳头状突起,被有灰白鳞屑,境界明显,周围有暗红色浸润,融合成斑块,基底明显浸润,中央层角化增厚,表面粗糙不平,缓慢发展呈疣状或乳头状隆起,表面覆以灰白色粘着性鳞痂,损害处有多数小脓疡(粟粒脓疡),加压时可见少许脓液从乳头沟缝溢出。

3.“三廓现象” :损害向四周扩展,中央形成萎缩性瘢痕,好发部位以手背及指背,前臂,踝部及臀部等处多见,经过迟缓,性质顽固,多限于局部,可有局部接种感染,对结核菌素的高倍(1∶100000)稀释液试验呈阳性,呈现“三廓”:中央愈合留下不规则的萎缩性瘢痕,边缘疣状增殖,再外围绕以平滑的红色浸润带。

检查化验

1.结核菌素试验:可测定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阳性反应提示有过结核菌感染,或已建立免疫力;强阳性反应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2.涂片镜检:取皮损处脓液或干酪样坏死物直接涂片,查找结核杆菌。X线透视或摄片有助于发现肺结核或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

诊断

1.接触史

病人是有机会接触结核病病人或动物的医务人员,饲养人员和屠宰人员,或有与结核病病人或结核杆菌污染物的接触史。

2.典型临床症状

单发的,质硬紫红色丘疹,或疣状增生伴溢脓及临床“三廓”现象。

3.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试验强阳性;脓液涂片镜检可见结核杆菌。

鉴别诊断

1.寻常疣:损害较小,表面干燥,无炎症反应。

疣状皮肤结核疣状皮肤结核

2.疣状狼疮:病变较软,在萎缩性瘢痕上常发生新结节,玻片压诊有“苹果酱现象”。

3.慢性增殖性脓皮病:化脓性炎症较显著,角化过度较少,结核菌素反应阴性。

4.孢子丝菌病:结节表面无疣状增生,常排列成串,培养可找到病原菌,结核菌素和孢子丝菌试验可帮助诊断。

5.着色芽生菌病:损害处炎症较明显,活组织检查或脓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

治疗

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药物和疗程根据是否伴有内脏结核情况而定。早期小的皮损可将其完全切除。

预后

该病程极端缓慢,常多年不愈。痊愈时,损害中央先好,疣状增生逐渐变平,鳞痂脱落,可留有光滑柔软而表浅的瘢痕。

预防保健

开展卡介苗接种严格工作规程做好劳动防护和病畜治疗定期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结核病灶患病后要主动积极的做好隔离集中处理脓液敷料防止传染给他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