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是一种局限于小肠的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本病确切病因未明,近年认为由产B毒素的C型魏氏菌所致,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常于夏秋季发病,可有不洁饮食史。病变主要发生在空肠或回肠,严重者累及全小肠,呈节段性肠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广泛出血、坏死及溃疡形成甚至穿孔,肠腔大量坏死物及血性液,肠管扩张,伴有混浊或血性腹腔渗液。本病死亡率高达25%-30%。
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肠壁血循环障碍、饮食不当、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综合损伤有关。
1.肠黏膜缺血缺氧性损伤
(1)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严重败血症、休克等危重病症时,为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血流重新分配,肠管血流量明显减少。在新生儿窒息缺氧时,肠壁血流量可减至正常的35%~50%,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
(2)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早产儿、低体重儿容易发生血液浓缩,血黏稠度增高而致心排血量减少,进而发生肠黏膜微循环障碍。
(3)人工喂养儿,奶液配制过浓(渗透压>460mOsm/L)及高渗药物溶液在肠道内需吸收大量水分而转化成等渗液,可直接影响到血容量和肠系膜的血液灌注。有报道认为早产儿配方奶渗透压>400mOsm/L即可导致肠黏膜损伤。
(4)各年龄组的重症肺炎、休克、低血压等合并心肺功能衰竭,大的动脉导管未闭有左向右分流等,均可影响体循环血量而使内脏血液灌注不足。
(5)心脏手术后、栓塞性疾病、脉管性疾病和血栓形成性疾病也可因肠系膜缺氧而发展成NEC。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感染 鉴于本病起病急,发热,中毒症状明显,白细胞增高,核左移有中毒颗粒,常合并菌血症等,不少学者认为与细菌感染有关,目前已分离出多种致病菌,如侵袭性大肠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沙门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克雷伯菌等。病菌可直接侵入肠黏膜,大量繁殖发酵使肠腔内大量积气和肠壁积气,肠腔扩张而影响黏膜血液供应。目前仍不能确定其因果关系。特别应提及的是C型产气荚膜杆菌,是一专性厌氧菌,能产生耐热的β毒素,可致肠壁组织坏死。该毒素易被肠内胰蛋白酶分解。因此当有营养不良,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消化酶合成减少;或进食大量番薯、大豆、花生、桑椹等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食物;或严重蛔虫感染(蛔虫可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等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3.肠功能失调 感染、窒息、休克等多种原因极易导致肠功能紊乱和梗阻,毒素和代谢产物排泄受阻,肠管扩张,压力增加,更加重肠黏膜缺血性损害。
4.免疫功能低下 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免疫功能低下,IgA,IgM和局部分泌型IgA均分泌不足,胃肠道屏障功能薄弱,极易发生感染。[1]
肠道病变范围可局限或较广泛,甚至累及全消化道,但多发生在空肠下段和回肠上段。病变肠管呈节段性分布,可局限于一段或呈多发。受累肠段充血水肿,扩张,肠壁有不同程度囊样积气,以黏膜和黏膜下层为重,肠腔内有血性内容物,严重者可见肠壁片状或整段坏死,甚至穿孔。镜下见黏膜呈凝固性坏死,黏膜下层弥漫性出血或坏死,血管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血栓形成和纤维素样坏死。严重者病变深达肌层和浆膜层,引起肠壁全层坏死、穿孔和腹膜炎。
1.起病急骤、急性脐周或中上腹剧痛,阵发或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腹泻排腥臭血便以及明显的寒战发热等中毒症状。
2.不同程度腹胀,腹肌紧张,全腹胀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可出现肠麻痹,肠梗阻甚至肠穿孔腹腔积液征。
3.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全身表现。
1.急骤起病,伴寒战发热及时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2.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及腹泻血便。
3.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
4.严重者全身中毒伴休克。
5.白细胞明显升高,达(20-30)×10的9次方/L,并可见中毒颗粒。
6.腹部X线片可见小肠胀气,大小不一液面或小肠壁增厚,粘膜不规则改变征像。
主要针对防止病变肠管的发生进一步损害,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和减少并发症。
1.禁食 禁食和胃肠减压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从高度疑诊NEC时即应采用。禁食时间视病情发展而定。轻症一般为5~6d,重症需要10~15d或更长。待腹胀消失,粪便隐血转阴,才可开始恢复饮食。进食从少量流质、半流质、少渣饮食逐渐过度到普通饮食。此过程中如再次出现腹胀、呕吐和(或)便血,应立即再次禁食,直至症状消失。新生儿可从先试喂1次开水开始,再试喂5%糖水2次,每次3~5ml,如无症状出现,再试喂母乳或1∶1稀释牛奶。奶量也从3~5ml开始,每次增加2ml,不要增奶过快,切忌用高渗配方奶。
2.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禁食期间由静脉供给液体、电解质和各种营养物质,以维持正常生理需要。并根据血电解质和血气检测结果纠正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和酸中毒等。新生儿和小婴儿一般情况每日补液量约需120~150ml/kg,年长儿酌减。在败血症等控制后,可适当采用静脉高营养,一般为10%脂肪乳0.5~3g/(kg·d),复方氨基酸0.5~2.5g/(kg·d),均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葡萄糖浓度为8%~10%,同时适量补充电解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应用静脉高营养时,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和胆红素等。
3.抗感染 针对肠道杆菌常选用氨苄西林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厌氧菌可选用甲硝唑,或根据培养和药敏选择抗生素。一般认为抗生素以静脉给药为宜,因为口服抗生素可干扰和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
4.微生态治疗 是近年来提倡的方法,以菌制菌,无毒安全,并可避免长期应用抗生素引起菌群紊乱等弊端。常用的有丽珠肠乐、培菲康、乐托尔、金双歧、妈咪爱、蓉生乐腹康等,通过补充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天然生物屏障功能。
5.对症治疗 如出现休克时应迅速扩容,补充有效循环量,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除快速应用等张含钠液外,必要时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有全身出血表现或血小板<10×109/L时可输血小板。腹胀肠麻痹严重时可静脉滴注酚妥拉明,改善肠道微循环。
6.中医治疗 早期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恢复期益气健脾、滋阴养血。
7.外科手术指征 ①气腹;②有腹膜炎表现,腹膜刺激症状明显,腹壁明显红肿,考虑有严重肠坏死或有脓肿发生;③完全性肠梗阻,腹胀严重;④大量便血,内科治疗不能控制;⑤经内科积极非手术治疗,病情继续恶化,休克、酸中毒等不能纠正;⑥病情重,症状不典型,与其他急腹症不能鉴别时应考虑剖腹探查。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轻,中毒不严重者,主要措施有: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便血严重可输血及血浆、维生素,能量合剂及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广谱抗菌素、止血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手术疗法:适合明显腹膜炎,肠梗阻、有穿孔者;大量消化道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方式有肠切除、肠造口术等。
3.抗休克、保护心、肝、肺、肾功能及对症支持疗法。
1.早期轻型病人以基本药物进行治疗,无效或症状控制不好或严重患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2.无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病人可试用中药清热解毒、止血药类治疗。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病变肠段切除或修复愈合。
2.好转:症状体征消失,肠道病变基本控制但未完全愈合。
3.未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改善,甚至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