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道次第广论》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内容详论藏传佛教的修持法门,对于藏传佛教的四部教法(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修行次第、仪轨、方法、法器使用等等均有详细的论述。
《密宗道次第广论》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甲一 明唯佛教是求解脱之道
甲二 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诸门分二
乙一 总分诸乘分四
丙一 如何分别
丙二 依何分别
丙三 乘体不同分二
丁一 小乘建立
丁二 大乘建立
丙四 显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乙二 别辨大乘分二
丙一 总分二种大乘分三
丁一 分数类
丁二 释名义
丁三 明所以分二
戊一 叙他疑窦
戊二 答释彼疑分二
己一 破他计执
己二 安立善说分二
庚一 正明分别二乘之理分三
辛一 明正义
辛二 出教证分二
壬一 无上瑜伽教中所说分二
癸一 续中所说
癸二 释论所说分二
子一 智足论中所说
子二 余师论中所说
壬二 下三续部教中所说
辛三 断诤论
庚二 明道有别果无胜劣分二
辛一 解释正义
辛二 释道差别分二
壬一 自宗所说之差别
壬二 余师所说之差别分二
癸一 《律生释》中所说
癸二 《三理炬》中所说一
丙二 别说入金刚乘差别分三
丁一 明趣入密咒之异门
丁二 明安立异门之差别分二
戊一 问
戊二 答分二
己一 明余倒说
己二 出自正答
丁三 明具彼差别之诸道分二
戊一 二种大乘共道次第
戊二 金刚乘不共道次第分三
己一 事行部道次第分二
庚一 观察二部有无自起及入智尊分二
辛一 标列诸师所许
辛二 释其应理之宗
庚二 别释事行部道次第分二
辛一 解释摄道总颂
辛二 正释道之次第分二
壬一 事部道次第分四
癸一 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项
癸二 成器已净律仪及三昧耶
癸三 住三昧耶先应如何承事分二
子一 须承事之理
子二 承事之次第分二
丑一 有念诵静虑分三
寅一 四支念诵静虑之前行分四
卯一 先于房中所修
卯二 出外沐浴入佛堂法
卯三 著衣入座加持供物
卯四 守护自身及其处所
寅二 四支念诵静虑之正修分二
卯一 四支念诵静虑分二
辰一 自起为天
辰二 前请智尊修供养等分六
巳一 起所依处
巳二 请能依天
巳三 示印
巳四 供赞分二
午一 供养
午二 称赞
巳五 行忏悔等
巳六 修四无量
卯二 依彼如何念诵分三
辰一 预备数珠数念之法
辰二 缘何所缘念诵之法分二
巳一 缘字形念诵分二
午一 缘前尊心间字形
午二 缘自心间字形
巳二 缘字声念诵
辰三 遇障重修念诵之法
寅三 四支念诵静虑之后行
丑二 不待念诵静虑分二
寅一 释住火住声静虑
寅二 释声后静虑分二
卯一 放舍住声次第
卯二 正释声后静虑
癸四 得堪能已如何修习成就
壬二 行部道次第分四
癸一 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顶
癸二 成道器已净三昧耶及律仪
癸三 住三昧耶先应如何承事分二
子一 分别瑜伽
子二 别释其义分二
丑一 释有相瑜伽分二
寅一 外四支念诵
寅二 内四支念诵
丑二 释无相瑜伽
癸四 善承事已应如何修成就
己二 瑜伽部道次第分二
庚一 经中所说
庚二 修彼次第分四
辛一 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顶
辛二 成器已净三昧耶及律仪
辛三 住三昧耶应先如何承事分二
壬一 有相瑜伽分二
癸一 缘粗天身四座瑜伽分二
子一 四座修法分二
丑一 唯得弟子灌顶之四座瑜伽
丑二 得阿阂黎灌顶之四座瑜伽
子二 不能时如何修
癸二 缘细标帜四座瑜伽分三
子一 修习细相之所为事
子二 由缘细相令心坚固
子三 得坚固已修收放等
壬二 无相瑜伽分三
癸一 《摄真实》所说
癸二 《释续》中所说分四
子一 佛部修法
子二 金刚部修法
子三 宝部修法
子四 莲华部修法
癸三 略说修法
辛四 善承事已应如何修悉地分三
壬一 由静虑修悉地法
壬二 由念诵修悉地法
壬三 由护摩修悉地法
己三 无上瑜伽部道次第分三
庚一 摄道之总聚
庚二 释道之次第
庚三 释次第之道分四
辛一 成就修道法器分四
壬一 闻修咒道定须灌顶
壬二 灌顶师资须互观察分二
癸一 不观察之过失
癸二 善观察之方便
壬三 观知其可劝请承事分三
癸一 弟子劝请
癸二 师长守护
癸三 先修承事
壬四 承事已灌顶之次第分二
癸一 明作法之时
癸二 作法之次第分二
子一 正作灌顶仪轨次第分三
丑一 地仪轨分六
寅一 观地
寅二 乞地
寅三 净地分三
卯一 由掘净地分二
辰一 为净地箭而掘
辰二 为观蟒神而掘分三
巳一 观蟒神行住之理
巳二 知已应如何掘法
巳三 掘地好恶之德失
卯二 由物咒定三法净地
卯三 由无上清净净地
寅四 摄地分三
卯一 修天瑜伽启白举坛
卯二 起持天慢诫敕魔碍
卯三 作天步法及例外事
寅五 守护加持分二
卯一 先起为天钩召魔碍
卯二 以金刚橛钉所召魔分二
辰一 橛及生起仪轨
辰二 钉橛法及其他
寅六 余处余坛须否地轨
丑二 预备仪轨分三
寅一 预备总建立
寅二 各别预备仪轨分五
卯一 地神预备
卯二 诸尊预备分二
辰一 为定天处故弹线分四
巳一 弹线曼陀罗之量
巳二 弹线次第与时间
巳三 弹羯摩线之次第分二
午一 预备绳线
午二 弹线之法分二
未一 弹曼陀罗外线法分二
申一 弹二派共同线法
申二 弹二派各别线法
未二 弹曼陀罗内线法
巳四 释所弹诸线之义分二
午一 释曼陀罗外线义分二
未一 释圆线及牌楼线义分二
申一 释圆线及杵股线义
申二 释牌楼线义
未二 释垛线至墙线义分二
申一 释墙线义
申二 释砖线至垛线义
午二 释曼陀罗内线义
辰二 应如何修天预备
卯三 瓶预备分四
辰一 明瓶之因量数
辰二 瓶物及画相法
辰三 如何陈设诸瓶
辰四 修瓶法及支分
卯四 启白诸尊
卯五 弟子预备分四
辰一 四门阿闲黎与业金刚预备
辰二 弟子预备数及次第
辰三 正弟子预备仪轨分五
巳一 教正法起传内灌顶
巳二 请白令持
巳三 受戒加持
巳四 令投齿木给三水等
巳五 慰励守护观察梦相
辰四 举升曼陀罗梦相吉凶应如何行
寅三 余曼陀罗预备
丑三 正行仪轨分三
寅一 弹智线分彩法分三
卯一 弹智线分二
辰一 预备智线
辰二 正弹次第及送往法
卯二 分彩仪轨分四
辰一 预备彩色拔所钉橛
辰二 师资分彩法
辰三 明曼陀罗分绘彩处分二
巳一 曼陀罗外分绘彩处
巳二 曼陀罗内分绘彩处
辰四 于曼陀罗安立标帜送往智色
卯三 绘坛辟魔
寅二 安诸瓶饰坛场分二
卯一 安布诸瓶
卯二 严饰坛场
寅三 修行供养灌顶分二
卯一 修行供养分二
辰一 修曼陀罗分二
巳一 修彩土曼陀罗法
巳二 修其余曼陀罗法
辰二 供曼陀罗分二
巳一 正作供养分二
午一 内供诸尊分二
未一 总说供养次第
未二 别释供阏伽法
午二 外施诸食
巳二 息增减过旋绕开门
卯二 灌顶仪轨分二
辰一 自入坛请悉地谛语加持分二
巳一 入坛灌顶请其听许
巳二 请求悉地谛语加持
辰二 为他灌顶仪轨分二
巳一 为弟子灌顶成法器仪轨分三
午一 灌顶仪轨分二
未一 依彩绘曼陀罗灌顶仪轨分五
申一 入曼陀罗分二
酉一 遮面入坛分二
戌一 入幔帐外
戌二 入幔帐内分三
亥一 入坛绕礼
亥二 立三昧耶
亥三 降智谛语
酉二 见坛而入
申二 入后灌顶分四
酉一 瓶灌顸分二
戌一 金刚弟子共灌顶分二
亥一 五种灌顶共同建立
亥二 各别建立分二
乾一 水灌顶仪轨分二
坤一 祈请清净
坤二 传水灌顶
乾二 余灌顶仪轨
戌二 金刚阿阇黎不共灌顶分二
亥一 阿闲黎灌顶建立
亥二 阿闳黎灌顶仪轨分二
乾一 阿阑黎灌顶正仪轨分二
坤一 授三三昧耶
坤二 受三三昧耶开示真实
乾二 彼后依仪轨
酉二 密灌顶
酉三 慧智灌顶分二
戌一 明慧智灌项
戌二 明第三灌顶之智分二
亥一 正义
亥二 断诤
酉四 第四灌顶分二
戌一 余经规分二
亥一 明第四灌顶
亥二 第四灌顶之语云何表示
戌二 时轮规
申三 灌顶后法分二
酉一 禁行授记
酉二 随喜庆慰
申四 释灌顶义分二
酉一 解释灌顶及后依义
分二
戌一 释初瓶灌顶及后依义
戌二 释上三灌顶及后依义
酉二 以灌顶义配道次第
申五 释后法理灌顶开合
未二 依止余曼陀罗灌顶断疑
午二 犯三昧耶还净法
午三 曼陀罗后法
巳二 为天灌顶善住仪轨
子二 灌顶支分仪轨次第
辛二 净三昧耶律仪
辛三 住彼如何修道分二
壬一 闻思了知其道
壬二 修习所知之义分四
癸一 破离二次第之妄说分二
子一 破离圆满次第说唯生起次第成佛分二
丑一 述宗
丑二 破执
子二 破离生起次第说唯圆满次第成佛分二
丑一 述宗
丑二 破执分二
寅一 正破
寅二 断诤
癸二 不离二次第之修法分四
子一 二次第之名义
子二 二次第之数量
子三 二次第之次第
子四二 次第之修学分二
丑一 学生起次第分二
寅一 总立生起次第分三
卯一 生起次第之对治分二
辰一 明所断事显破彼理
辰二 明修显了及安住规分三
巳一 修几现观
巳二 修显了法
巳三 修安住法分二
午一 于初二位修微细点
午二 于第三位修微细点
卯二 生起次第之差别分二
辰一 明四支与四种瑜伽之总颂
辰二 明六支与三三摩地之总颂
卯三 尔时云何修空性
寅二 别释现观次第分三
卯一 修时之瑜伽分三
辰一 瑜伽加行分二
巳一 成顺缘集积资粮
巳二 除违缘修守护轮
辰二 瑜伽正行及其支分分三
巳一 生所依宫殿
巳二 生能依诸尊分三
午一 正生天法分二
未一 依止五相生起法
未二 化后歌劝生起法
午二 以所净事配能净道
午三 摄诸要义
巳三 圆满之支分分二
午一 召入智尊印证供赞
午二 尝甘露味修念诵法
辰三 结行分二
巳一 养身修食法
巳二 修天供食法
卯二 中间之瑜伽
卯三 安立彼瑜伽为广大之理
丑二 学圆满次第分二
寅一 圆满次第总相建立分二
卯一 父续圆满次第之建立分二
辰一 龙猛派圆满次第之建立分二
巳一 明二谛别之圆满次第
巳二 明三远离之圆满次第
辰二 智足派圆满次第之建立
卯二 母续圆满次第之建立分二
辰一 时轮派之圆满次第分三
巳一 明所得之乐空无别
巳二 决定修彼道之数量次第
巳三 别释不变之乐分二
午一 明由不变妙乐证无我理
午二 破以全无思取为时轮轨
辰二 诸余派之圆满次第分二
巳一 胜乐金刚之圆满次第
巳二 欢喜金刚之圆满次第
寅二 圆满次第最初所修分三
卯一 明修行所依之脉风分二
辰一 释脉
辰二 释风
卯二 如何专住分二
辰一 风瑜伽
辰二 火瑜伽
卯三 依此修空性法
癸三 增进二次第之方便
癸四 彼等为三士道之理
辛四 现证所修之果
宗喀巴,藏传佛教格簧派(黄教)创始人。1357年生于安多宗喀(今青海湟中)。本名罗桑扎巴。3岁时随噶玛噶举派活佛乳贝多杰受居士戒,7岁在夏琼寺(青海化隆县)出家,学习显密教法。16岁奉师命赴藏深造。在之后的20年里,遍访西藏各派名寺,拜谒各派名僧,精研显密各论,兼学戒律、声明、修辞等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著名高僧。注重修行次第,主张先显后密,显密兼修。1388年改戴黄色僧帽,表示敬重戒律,并大力进行宗教改革。1409年,在帕竹扎巴坚赞的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祈愿大法会,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餐派的诞生。1419年圆寂于甘丹寺。一生著有18部巨著,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观学正文之注释》和《了义和不了义精要》等。
法尊法师,俗姓温,字妙贵。1902年生于河北深县。在五台山显通寺玉皇庙出家,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曾先后入武昌佛学院、北京藏文学院学习,师从太虚大师和大勇法师。后随大勇法师组织的赴藏学法团到西康甘孜,从昌都安东格西专政藏文。1932年入藏,在拉萨哲蚌寺学习。1936年在重庆代理太虑主持汉藏教理院至解放前夕。1950年在北京主持菩提学会藏文译事。历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院长之职。1980年圆寂。通晓藏文,译著甚多,主要有《蔷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辨了不了义论》、《大毗婆沙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