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 共国,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周文王 姬昌为扩大周族势力,将其灭掉。
共伯的封国。
周代共国故址在今 河南省 辉县市西北一带。
西周时,共伯被封到共(今河南省辉县市),建立 共国,称为。春秋时,共国被 卫国所灭。
前841年,西周后期(周厉王十六年)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奔于彘(今山西省霍县)。当时周人推举共国君 共伯和为首领,“摄行天子事”,号共和,代行王政历十四年。
前828年(即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共伯和归政于王子靖,重回共国。
春秋初期(前722年),郑国发生内乱,郑庄公之弟 共叔段被迫逃到共。
约前660年左右为邻国 卫国所灭。
共国,又谓同治国事。
共姓,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属下的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或名号为氏。《元和姓纂》中有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姜姓共氏族人皆尊奉 共工为得姓始祖。
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封王室贵族于共邑(今河南辉县),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氏,称共氏。
位于河南 新乡 辉县境内的 共国,是西周姬姓国,始祖为周文王的子孙(据《辉县市志》:卫僖侯之子余与和先后受封于此)。
《世本·氏族篇》说:“共氏,国名,周有 共伯和。”
《汉书·古今人表》 颜师古注云:“共,国名也。”
共国的得名,同共山、共水和 共工氏有关。
辉县市远古时期为 共工氏部族居地。夏属 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内地,周称凡国、共国。
经实地堪察,共国故城坐落在共山南麓,东沿东石河,西临百 泉河,南望平原沃野,位于今辉县市市区一带。
共国的地域,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北一带,与山西 陵川县、晋城市接壤。共国境内有共山,一名共北山、共头山、共山首,俗称共山头,即今 九峰山,是 苏门山的别阜,为太行山支脉。
作为 淇河水源之一的百 泉河,出自共山,古名共水,加水旁为洪,亦称洪水,或曰绛水。
共水之滨原为共工氏的活动地区,自古以来文化比较发达。
前722年, 郑国发生内乱, 郑庄公之弟 共叔段被迫逃到共,表明当时共仍然是一个独立的 诸侯国。
约前660年,共国被卫国兼并。《左传·闵公二年》云:“益之以共、滕之民。” 杜预注:“共及滕,卫别邑。”此时, 共城已经变成 卫国一个边邑。《汉书地理志补注》所说:“盖其地逼近卫都,故先为国而后并于卫也。”
西周后期,厉王暴虐,任用虢公长父和 荣夷公进行“专利”,横征暴敛,欺压百姓。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公元前84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武装暴动。周厉王惊惶失措,狼狈地渡过黄河,逃奔于彘(今山西 霍县)。在这次暴动中, 共伯和坚定地站在国人方面,被国人推举为首领,由他掌管政权,“摄行天子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继立,是为周宣王, 共伯和交出政权,重返故里,回到共山之首,去当自己的小国之君。被誉为“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今本《竹书纪年》沈约注),传为千古佳话。
共国灭亡后,支庶子孙以国名为氏,形成共氏,后因避仇,又改为 洪姓。这支 洪姓的始祖为周文王。
宋朝 郑樵《通志·氏族略》将 洪姓列入“以国为氏”之类,认为洪姓“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又称“共氏,亦作恭,商末 诸侯国,今河内 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孙以国为氏。晋有左行共华,或言共氏 共叔段之后也。”
《史记· 燕召公世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唐 方干《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消息》诗:“正忆同袍者,堪逢共国人。”
《史记正义》引《鲁连子》:“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史记》:庄公元年,封弟 段於京,号太叔。 祭仲曰:“京大於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 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 武姜为内应。 庄公发兵伐段, 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於是庄公迁其母 武姜於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居岁馀,已悔思母。颍谷之考叔有献於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柰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於是遂从之,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