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1,4-二乙基苯
英文名称1,4-diethylbenzene;p-diethylenzene
别 名对二乙基苯
分子式 C10H14;C6H4(CH2CH3)2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
分子量 134.22 蒸汽压 1.33kPa/62.8℃ 闪点:56℃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四氯化碳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86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
性状:无色液体
熔点(℃):-42.8
沸点(℃):183.7
相对密度(水=1):0.86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4.6
饱和蒸气压(kPa):1.33(62.8℃)
临界压力(MPa):2.8
辛醇/水分配系数:4.45
闪点(℃):55(CC)
引燃温度(℃):430
爆炸上限(%):6.0
爆炸下限(%):0.7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四氯化碳、乙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燃点(ºC):430
蒸发热(KJ/mol,25ºC):52.50
熔化热(KJ/mol):10.59
生成热(KJ/mol,298K,气体):22.27
比热容(KJ/(kg·K),298K,定压):1.31
1.生态毒性 LC50:2.49mg/L(96h)(青鳉);1200mg/kg(大鼠经口)
2.生物降解性: 暂无资料
2.刺激性 暂无资料
3.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大鼠、豚鼠、兔和猴吸入2.61~9.5g/m3,每天7h,共103~138d,发现肝脏、肾脏和睾丸发生轻度病理改变。
4.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5.00×105个/cm3时,降解半衰期为2d(理论)。
5.生物富集性 BCF:530(理论):362~598(鲤鱼,接触浓度20mg/L,接触时间6周);320~629(鲤鱼,接触浓度2mg/L,接触时间6周)
6.其他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水生生物系统应给予特别注意。特别是在鱼类体内发生生物蓄积。但一脱离污染的水体,鱼体内污染物排出比较快
1、摩尔折射率:45.35
2、摩尔体积(m3/mol):155.0
3、等张比容(90.2K):360.4
4、表面张力(dyne/cm):29.1
5、介电常数:2.34
6、偶极距(10-24cm3):
7、极化率:17.97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3.5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0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10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66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蒸气或雾对眼、粘膜和
上呼吸道
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刺激性。动物实验观察到急性中毒有麻醉作用和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1200mg/kg(大鼠吸入)
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1.用作溶剂、有机合成中间体、气相色谱对比样品。
2.用作吸附分离对二甲苯的解吸剂。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mg/m3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宜超过37℃。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性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对二乙基苯-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接触限值:
MAC(mg/m3): 未制定标准
PC-TWA(mg/m3): 未制定标准
PC-STEL(mg/m3): 未制定标准
TLV-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WA(mg/m3): TLV-STEL(mg/m3):
监测方法:无资料。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 防 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