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头双髻鲨最初是由瑞典自然历史学家卡尔·林奈(Karl Linnaeus)于1758年描述为Squalus zygaena。此名称后来更改为有效学名Sphyrna zygaena(Linnaeus 1758),属名Sphyrna来源于希腊语“Sphyrnates”,翻译成英语是“hammer”,指的是该物种的锤头形。林奈(Linnaeus)被认为是“分类学之父”,创建了一直仍在使用的物种命名系统。提及该物种的同义词包括Squalus zygaenaLinnaeus 1758、Cestracion zygaenaLinnaeus 1758、Spyrna zygaenaLinnaeus 1758、Zygaena zygaenaLinnaeus 1758、Squalus carolinensisBlainville 1816、Zygaena malleusValenciennes 1822、Squalus malleusValenciennes 1822、Squalis pictusBlainville 1816、Zygaena subarcuataStorer 1848、Zygaena vulgarisCloquet 1830。
刚产仔鲨长50-61厘米;雄成鱼长210-240厘米;雌成鱼长304厘米,最长约370-400厘米。体延长,稍侧扁,亚圆筒形。头平扁,两侧扩展,形成鎚状突出;头长约为全长的2/9(幼体)至1/5。尾侧扁,中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上方具一凹洼,下方的凹洼不显著或几消失。头侧突出的外缘圆凸,后缘斜直,在幼体外缘长比后缘宽为大,在中大者外缘与后缘约相等,在成体后缘宽比外缘长为大,后缘与头侧纵轴不成直角。吻很短而宽,前缘广弧形,波曲,正中圆凸,里侧对着头侧突出后缘的里角处浅凹,外侧在鼻孔上方处深凹。吻软骨端部中央无圆孔。眼圆形,瞬膜发达。位于头侧突出的侧面前部,与鼻孔的距离比眼径为小。鼻孔平扁,位于吻端,靠近外侧;外鼻沟短,位于入水孔上方,伸达头侧突出上角,里鼻沟颇长,几伸达里侧浅凹处,深度向里渐浅;鼻孔里侧在出水孔上方有个三角形风斗状突起。口弧形,口宽大于口前吻长,口长等于或稍大于口宽的1/2,口隅约与头侧突出的后缘在同一水平线上;下唇褶很短小,上唇褶几消失。上颌齿侧扁,三角形,齿头外斜,边缘光滑或具细弱锯齿,里缘圆凸,外缘深凹,两行在使用;正中1齿,每侧各14齿,正中齿与第一齿细小直尖。下颌齿与上颌齿相似但较狭小,齿数相同,两行在使用。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大,前4个大小与距离约相同,最后1个较狭小,最后2个距离较近,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壳形,具5棘突5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前缘稍倾斜,起点约与胸鳍里缘中部相对,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距腹鳍起点垂直线颇远;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基底后半部相对,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较远。尾鳍宽长,约等于全长的2/7,尾椎轴上翘,上叶位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突出。臀鳍比第二背鳍大,距尾基比距腹鳍基底稍近,外角尖突,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未伸达第二背鳍下角后端垂直线。腹鳍比臀鳍稍大,近方形,距第一背鳍与距第二背鳍约相等,外角钝圆,后缘斜直或微凹,里角钝圆微突。胸鳍中大,后缘凹入,外角和里角钝圆微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半部。
体灰褐色,腹面浅白色;背鳍、尾鳍、胸鳍边缘和鳍端暗褐色;臀鳍、腹鳍浅色,外角暗褐色。
在双髻鲨类中,有几个物种是通过头部的变异而相互区别的。锤头双髻鲨(Sphyrna zygaena)头部呈弓形,呈锤形,中线没有凹痕(“平滑”)。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头部稍小,前缘圆形,头部有缺口。无沟双髻鲨(Sphyrna mokarran)以其T形头部而著称,该头部具有几乎笔直的前缘和缺口中心。窄头双髻鲨(Sphyrna tiburo)更容易鉴别,头部呈铲子形,而且体积小得多。
锤头双髻鲨属暖水性大型凶猛鳖,栖息于沿岸至外洋大陆架或岛屿架上。与大陆架和近岸水域(如海湾和河口)相比,更喜欢20米以下的浅水。在0-200米深度范围内也有发现,偶尔冒险进入淡水河口。夏季时,聚集成大群洄游至北方水域。肉食性,以其他软、硬骨鱼类及头足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为食。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和温带海域。在西大西洋中,从加拿大南部到维尔京群岛,从巴西南部到阿根廷发现该物种。而在东大西洋,则从不列颠群岛南到科特迪瓦,包括地中海。在印度洋西部,位于南非、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沿海地区。太平洋内的分布包括从越南到西部的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部地区的夏威夷群岛以及加利福尼亚(美国)、巴拿马和南美的西海岸。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及黄海海域,台湾西部、北部、东北部也可发现它的踪迹。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巴林、巴巴多斯、比利时、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萨巴、圣尤斯特歇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喀麦隆、加拿大、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大陆)、加拉帕戈斯、埃及、赤道几内亚、爱沙尼亚、斐济、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根西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地、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泽西岛、韩国、朝鲜、科威特、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立陶宛、马达加斯加、马耳他、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纳哥、黑山共和国、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塞尔瓦任斯、葡萄牙大陆、马德拉群岛)、波多黎各、卡塔尔、俄罗斯联邦、留尼汪岛、圣巴托洛缪岛、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圣马丁(荷兰部分)、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西班牙(西班牙北非领土、西班牙大陆、加那利群岛)、斯里兰卡、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夏威夷群岛)、乌拉圭、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维尔京群岛、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
雄性大约在250-260厘米时性成熟,雌性则在265厘米时性成熟。该繁殖栖息地通常是浅水(10米)中光滑的砂质基质。胎生,有卵黄囊胎盘,卵在体内孵化,胚胎由卵黄囊胎盘滋养。分娩和交配发生在春季,雌性在分娩后很快排卵。妊娠期为10-11个月,每胎20-50尾幼鲨。该物种可以生存20年或更长时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3年——附录Ⅱ。
锤头双髻鲨在全球范围内在温带和热带海洋中均有发现,但一些地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鲨鱼鳍贸易需求,对该鱼种大范围抓捕,导致种群数量大幅减少。该物种被评估为全球脆弱性。
2010年,国际大西洋金枪鱼保护委员会(ICCAT)禁止在公约区内作业的ICCAT渔业保留、转运、登陆和销售锤头双髻鲨及其他锤头鲨鱼)。发展中国家的当地消费也有例外,只要它们限制渔获量,满足渔获量数据报告要求,并确保鳍不在国际上交易。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在2010年将锤头双髻鲨定为“主要鲨鱼种类”,但尚未采用锤头双髻鲨的捕捞限制。
锤头双髻鲨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鱼肉红烧或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馀物制成鱼粉。
锤头双髻鲨具攻击性,对人类具有潜在性危险。根据国际鲨鱼攻击档案,对双髻鲨属的所有物种进行了15次无端攻击,但没有死亡。由于该物种常见于温带而不是人类更容易进入水域的热带水域,因此该物种的攻击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