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伯和,西周年间摄行天子事的诸侯。《竹书纪年》等皆曰共和行政即是共伯和干政十四年。
《庄子·让王》:“许由娱於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西晋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仁,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不听,即干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
《纪年》:“(幽)〔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晋书·束皙传》引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慎人》:“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东汉高诱注:“共,国;伯,爵也。弃其国,隐於共首山而得其志也。”
《吕氏春秋》:“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2]
《史记正义》引《鲁连子》:「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史记·周本纪·正义》
《汲冢纪年》曰:共国之伯名和,行天子政。《通鉴外纪》卷三引
《汲冢书》:共伯名和。《国语补音》卷一
近年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厉王大虐于周,卿李(士)、诸正、万民弗刃(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彘),龙(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龏(共)伯和归于宋〈宗〉。
西汉司马迁的今本《史记》载,西周厉王奔彘后,朝政由周公、召公所共同执掌而称“共和执政”。[3]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让我们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我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无论这个“共和”指代的是什么,总是对中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