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第一章 第一时间:雷霆进发
第二章 决战在震中
第三章 师长,虎、虎、虎
第四章 “红军师”率先挺进
第五章 “乌蒙铁军”显神威
第六章 最艰难的13个
第七章 金戈铁马千里驰援
第八章 预备役官兵紧急出动
第九章 生命大营救
第十章 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十一章 军人有大爱
第十二章 “黑鹰”,紧急升空
后记
2008年5月12日,注定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难忘怀的日子。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周一,我们编辑部的编前会依然充满了快乐祥和的氛围,第三期已经付印,大家开始讨论第四期的稿子,确定了第四期为女作者专号。接下来,因为其中一位同志要过生日,大家又商量起晚上的聚餐地点,开心说笑,一切都显得平凡而又美好。
14点28分,山摇地动,山河破碎,将一切的一切改变!
当编辑部全体同仁从惊慌中镇静下来时,立刻意识到,大地震就发生在西南战区内,我区官兵必冲锋在前,我们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决不可能置身度外。编辑部立即开会,要求大家作好准备随时出发,救灾部队开进到哪里,我们就跟进到哪里,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镜头,记录下这历史的时刻,记录下全体官兵那可歌可泣的每一幕。
5月14日上午,主编裘山山率创作员熊家海、王龙出发,前往都江堰、映秀;5月15日上午,副主编张甲利率创作员王棵、王甜出发,前往什邡、彭州;与此同时,创作员张泗琪前往凤凰山陆航团和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
编辑部全体出动!
从5月14日到6月2日,20天的时间里,编辑部同志的足迹踏遍了灾区,都江堰,什邡,崇州,绵阳,绵竹,安县,北川,平武,汶川,映秀,凤凰山……走访了五大任务区的救灾部队。大家一边采访,一边写稿,一边发稿。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和效率,自5月22日起,就陆续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学报》、《南方日报》、《新华日报》、《杭州日报》、《桂林日报》以及《战旗报》等报刊上,发表通讯、报道、报告文学等10余篇。
与此同时,开始联合撰写长篇报告文学。政治部首长,宣传部领导对此书的写作非常重视,多次作指示,激励大家,一定要尽快尽好地写出一本反映我区官兵在救灾这场大战中的精神风貌的报告文学。我们感到责任重大,我们更感到责无旁贷。
在20多天艰苦奋战的日子里,每一个同志都投入没日没夜的采访和写作中。无论多么艰辛多么危险,一看到灾区人民的悲惨境遇,一看到我们战士的英勇顽强,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由于奔波劳累,由于连续熬夜,有的同志生病住院了,有的同志途中负伤了,有的同志靠吃药仍在坚持,有的同志丢下了年幼的孩子,无一退缩,全都奋力拼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采访和写作任务。同志们说:是一线的救灾官兵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和勇敢者在一起,没有理由退缩。
现在,这本由我们集体合作写就的长篇报告文学就要问世了,我们却感到忐忑不安,虽然已尽了全力,可毕竟时间太短,水平有限,还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遗憾。比如,救灾后期所做的大量工作未能详尽写入,像进村人户、决战唐家山等,成为遗憾;还比如,许多救灾部队尚未采访到,尚未写入,这中间包括我们的后勤保障等;有些部队虽然写到了,但不够全面深入,挂一漏万;又比如,有些数字和细节还不够准确,未能一一核实,等等,等等。我们因此不安,因此歉疚,因此恳切希望所有参与抗震救灾的官兵们谅解包涵。在此,我们也要感谢在百忙中为我们提供采访方便的各部队,感谢为我们提供各种文字资料和图片的一线通讯员、记者们。
我们捧出此书,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向你们,向奔赴灾区英勇奋战,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全体抗震救灾官兵,表示深深的崇高的敬意!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