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取得国内政权,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组成联盟在各地发动叛乱,苏俄国内战争爆发。1918年秋季,6万白军在克拉斯诺夫的率领下,包围了苏维埃政权的重要粮食基地察里津,意图端掉这个后勤线上的重要堡垒。当时,察里津的红军力量约4万人,武器装备也不如白军。
1918年7月底至8月初,克拉斯诺夫命令哥萨克白卫军首次进攻察里津,以便与叛乱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乌拉尔斯克和奥伦堡的哥萨克白卫军会合。在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北高加索军区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为组织城市防御做了大量工作。最初白军还是依靠数量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一度攻占了察里津周边的数个城镇,甚至切断了察里津与莫斯科间的交通。苏维埃军队依托筑垒阵地,运用炮兵于8月20日以突然袭击打破了敌人的合围,并于8月22日解放了叶尔佐夫卡和皮丘任斯卡亚。8月26日—9月6日,苏维埃军队转入全面反攻,哥萨克白军受到重创,被赶到顿河右岸。此后的几个月内,克拉斯诺夫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向察里津的进攻,在红军的顽强抵抗下,均以失败告终。2月中旬,克拉斯诺夫被迫退却。
克拉斯诺夫的三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到1919年2月,白卫军撤出了察里津地区,“察里津保卫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察里津战役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战役。它的胜利保住了苏俄南部的重要后勤线路,使高加索的粮食和石油能够源源不断地运抵后方,为整个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察里津战役中,苏维埃军队获得了保卫大城市的宝贵经验,丰富了红军军事理论,如在城市接近地建立防御地区;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和装甲列车;在防御战斗和反攻过程中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列车及内河区舰队等不同兵种密切协同作战。它打响了“第一骑兵军”的赫赫威名,也进一步提高了斯大林的政治声望和军事声望。为了纪念斯大林在察里津战役中的贡献,1925年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