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内谷幽峡深、群峰竞秀、奇石飞瀑、幽洞层云、林木苍郁,充满着山野风情。由于远古时期地壳的变迁,这里形成了山势挺拔、峰奇崖险的岩溶山,矗立于白河岸边。此山上诸多终年流淌的泉水,自高矗的山顶汇成溪流,从几十米高的崖壁上倾泻而下,水花飞落,瀑布轰鸣。在瀑布飞泻的崖壁上有诸多天然形成的溶洞,其中一处溶洞洞口高约2.8米,宽约6米,长达十几米,在幽深宛转的洞内形成诸多神奇怪异的钟乳石景观。从崖端垂泻的瀑布自洞口洒落而下,如珠帘倒卷,泼散成雨,为人们再现出了花果山水帘洞的奇特景观。“方壶洞天,神仙之镜”而得名,自古为延庆胜景。
滴水壶岩溶遗迹(4)由于山体碳酸钙结晶胶结,整座山体中形成了诸多形状怪异的岩溶洞,而且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洞有潭,流水潺潺。有一处溶洞,洞长几十米,宛转幽深,进入洞中脚下溪水流淌,遍布于洞内的奇观异景:笑佛端坐、神猴攀飞、群猴欢聚、壁虎伏岩、乳石垂悬、石花争艳等幽洞妙景,形态万千,奇美异常。
据乾隆年间《口北三厅志》载:“白河岸边一山中,石洞凌虚,崖端有瀑布,水飞流直下,向洞口喷落而出,如珠帘倒卷,广可百丈,激响若雷,散沫成雨,其下承于青潭,汇流东注,游者怡目悦心。”这样的美景正是描述现在的延庆百里山水画廊滴水壶美不胜收的景色。
除了上述这段文字,在《口北三厅志》里还有多处描述滴水壶的段落,比如在描述其景观时写道:“游者怡目悦心,凄神寒骨,虽匡庐三叠、雁荡九龙,未足以仿斯奇诡也。其名为壶,亦道家方壶洞天、神仙之境耳”。这些句子极尽赞美了滴水壶风光之极致,令游客赏心悦目,就好比神仙居住的地方。
此外,《口北三厅志》里还说到,冰瀑下面,是一个个由泉水冲击出的水潭,因为相对恒温的缘故,即便三九寒天,依然水清见底,青苔点点,绿草如茵,成为一道难得一见的奇妙景观。
《口北三厅志》是一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志书,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全书全六册十六卷。这部方志全面详细地阐述了长城以北、蒙古高原之南,东西广七百七十百里,南北九百八十里,(古上都、察哈尔八旗)上古至明清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古迹、风俗、物产等等,内容繁多、史料翔实堪称方志之精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滴水壶能在这本著名的志书上留下不少美好的笔墨,足以说明其在历史上早就承载着古人的诸多赞誉,而到如今,它依然是北京城及附近省市游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除了志书上的记载,关于“滴水壶”名称的由来也一直为人们所好奇,特别是为什么“滴水壶”的“壶”不是湖水的“湖”,而是水壶的“壶”,一直让游客们有所纳闷。滴水壶”名称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道家的“方壶洞天”。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由于泉水从崖头泻下,形成独特的弧状瀑布,流水如同用水壶斟出一般,故名滴水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