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河村

中文名称 曲水河村
面积 约1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姜、王、吴、刘、于等姓自外地迁来建村定居。因建村处河水交叉,蜿蜒曲折,故命村名曲水河。 曲水河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2′,北纬37°03′。东与晶泉村为邻,西与杨家庄相连,南与晶山夼村相望,北与上吼山村接壤。隶属徐家店镇。

全村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板栗、蔬菜等。 2002年,有40户,140人。有修、柴、于、葛、王、吴、刘等7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王姓。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成立合作社(村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用上电网供电。

1986年安装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0公斤,总产3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60公斤,比1978年增长26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15公斤,总产5.6万公斤。 1988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有红富士、新乔纳金、红星等十几个。2002年,果园面积达到4公顷,产量3.2万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01.5万元,其中农业12.8万元,畜牧养殖业85.6万元,林业1.5万元,其它1.6万元。

第二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得到发展。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2人,工业总收入146.5万元。

第三产业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第三产业得到发展。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0人,总收入22.9万元,其中运输业18.4万元,服务业4.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0年建村小学,时有学生40人。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是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人均粮食30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26辆,摩托车18辆,电话17部,彩电30台,电冰箱1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旧房逐渐翻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不断提高。1971年,村集体投资成立合作医疗站,方便了村民治病,药费集体报销50%。1984年,集体投资用上电网供电,结束了油灯照明的历史。1986年,村投资2万元,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3月,村成立党支部,刘同海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刘洪南、吴洪宝、刘同玉、吴洪臣。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6年3月,设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葛发春、王福增、刘同海、王兆增、刘同玉、吴洪宝、吴洪臣、王世红、王世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