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碑

饮水思源碑

目录导航

感恩母校饮水思源

执信西斋及前方的喷水池位于交大校园西北角执信西斋及前方的喷水池位于交大校园西北角1930年初,交通大学上海徐家汇校区的执信西斋竣工。是年寒假之后,1930届学生首先入住执信西斋。毕业时,该届116名学生因宿舍前池边草地为他们“在母校最后徘徊留恋印象最深之地”(1931年1月10日孙家谦、王宗阳同学致黎照寰校长信中语),又念及母校培育之恩及他们首先住宿该斋之利,于1933年春,在执信西斋前的喷水池中央,捐款建造了一座以交通大学校徽为形象的纪念碑,以表达对母校的饮水思源之情。该碑于解放后被毁,后又为五所交大各自重建。

“纪念碑为一水泥石磴,建在池之中央,用大理石贴面,正面刻有“饮水思源”四字,为该届同学陈汝善之父所写,下刻“民十九级建赠”,背后刻有该级全体同学的姓名,顶上竖一立体校徽图案。”

同行致远五校一家

2016年 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2016年 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1896年(清光绪22年),交通大学沪校以南洋公学之名在上海创立。1921年,与唐校平校均归于国民政府交通部辖制,因得“交通”校名。及至1956年,交通大学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在中国大陆,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由校长彭康带领交大师生将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至了西安;而在台湾省,由交大前校长淩鸿勋主持商议交大在台复校的事宜。交通大学由此分衍为海峡两岸五所著名的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

与此同时,作为五所交大共同象征的饮水思源碑,也伴随交大的迁徙而分播、复建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但是,饮水思源碑相关史料、相片较为匮乏,导致后世交大人对原碑产生了许多不准确的解读。比如,上海交大方面的顾建建,在《饮水思源碑与交大校徽》一文中,误以为“碑、池同时建造;西安交大方面的张镇生,在《“饮水思源”说校徽》一文中,误以为原碑“保留在上海徐家汇交通大学旧址的西斋前”,可惜事不遂愿,该原碑在解放后已被毁。有时,甚至对1986年西安交大新建的饮水思源碑的建造过程竟然都说不清。徐俐蓉在其博文《‘饮水思源’碑的设计者——纪念我的父亲徐林》中,把西安交大的“'饮水思源’ 喷水池”一并提及,也好似“碑池同建”。

事实上,最初的饮水思源碑,是一个在1933年建造于交大上海徐家汇校区,执信西斋前喷水池中央的标志性纪念建筑物。先即有“喷水池”,之后才增添建造了“饮水思源碑”。

西南交大饮水思源碑

交通大学从创立开始,孕育出了许多伟大的精神:民国时期,有在交大唐校产生出的“竢实扬华”精神(1916年),有在交大沪校产生出的“饮水思源”精神(1933年);解放前夕,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被誉为“民主堡垒”(1946 - 1949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伴随交通大学西迁、由西安交大创造而成的西迁精神(1955 - 1959年),等等催人奋进属于交大人的精神财富不一而足。

尽管严格来说,“饮水思源”只是交通大学沪校(今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和新竹交大)的精神内容之一,但秉承“交大一家亲”的理念,“饮水思源”之精神,与其他如西迁精神、“竢实扬华”精神一样,在任何一所交大都值得继承和弘扬。

北京交大饮水思源碑

2003年,“交大平校”(北京交大)恢复校名为“北京交通大学”,采用“知行”作为新校训。此外,为了与“交大沪校”(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和新竹交大)保持一致,亦建造“饮水思源碑”;并且同样采用“铁砧、铁锤、书籍”图案作为校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