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水为液体状态的钢。钢水一般都能铸成钢锭,也可以直接浇铸成铸件。钢水的凝固点为1064℃,沸点为2360℃。
钢水密度会随温度变化。常见钢水密度[1]为:
固态常温(不同钢种有较小差异):7.85kg/;
固态高温(1200℃以上):7.4kg/;
液态高温;(1600℃以上)7.0kg/;
液态浇筑温度(中包温度)7.2kg/;
判断温度的最好方法是连续测温并自动记录熔池温度变化情况,以便准确地控制炉温。但是,实际生产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目前常用的办法是采用插入式热电偶并结合操作人员经验来判断终点温度[2]。
(1)热电偶测温
使用插入式钨—铼热电偶,达到吹炼终点时直接插入熔池钢水中,从电子电位差计上得到温度的读数。此方法迅速可靠。
(2)火焰判断
熔池温度高时,炉口的火焰白亮而浓厚有力,火焰周围有白烟;温度低时,火焰透明淡薄、略带蓝色,白烟少,火焰形状有刺无力,喷出的炉渣发红,常伴有未融化的石灰粒;温度更低时,火焰发暗,呈灰色。
(3)取样判断
取出钢样后,样勺内覆盖渣很容易拨开,样勺周转有表青烟,钢水白亮,倒入样模后,钢水活跃,结膜时间长,表明钢水温度高,如果覆盖渣不容易拨开,钢水暗红色,浑浊发黏,倒入模内钢水不活跃,结膜时间也短,说明钢水温度低。
另外,也可以通过秒表计算样勺内钢水结膜时间来判断钢水温度的高低。但取样时样勺需要烘烤合适,粘渣均匀,样勺中钢水要有熔渣覆盖,同时取样的位置应具有代表性。
(4)通过氧枪冷却水温度差判断
在冶炼过程中可以根据氧枪冷却水出口与进口的温度差来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若相邻的炉次枪位相仿,冷却水流量一定时,氧枪冷却水的出口与进口的温度差和熔池温度有一定的对应的关系。如果温差大,说明熔池温度较高;温差小,则表明烙池温度低。
(5)根据炉膛状况判断
倒炉时可以观察炉膛状况协助判断炉温。温度高时,炉膛发亮,往往还有泡沫渣涌出。如果炉内没有泡沫渣涌出,熔渣不活跃,同时炉膛不够白亮,说明炉温低了。
根据以上几种温度判断的经验及热电偶的测温数值可确定吹炼终点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