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天权

目录导航

形成与发展

制天权是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出现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活动的开端。美国空军最早将航空与航天联系在一起,首次提出了“航空航天力量”的概念与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J.F.肯尼迪公开宣称,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这是较早的制天权思想。70年代,美、苏两国在航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从探索实验阶段过渡到实际应用阶段。80年代,“高边疆”战略思想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90年代末期,美国航天司令部制定了《2020年航天构想》,明确提出了美军要使用太空武器系统攻击敌方陆、海、空、天设施和目标,实施空天一体的纵深打击。2000年以来,美军又提出了“空间控制战略”理论,强调要以优势的军事航天力量加强控制外层空间,并于2002年1月在其空军基地举行了军事史上首次以太空为独立战场的演习,将太空战向前推进了一步。2011年2月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空间战略》,强调保持空间军力优势,加强空间情报和应用建设。俄罗斯联邦对制天权也非常重视。2001年6月1日,成立,担负起争夺制天权的使命。2004年底,俄罗斯联邦宣布建立国家空天防御系统,应对未来大规模空天战争。英国、法国等国军队都将航天战场看作是未来军事斗争的制高点,加强航天力量建设与制天权理论研究。

基本方法

争夺制天权是交战双方为达成军事目的,使用空间与反空间武器系统,采取进攻或防御手段,对外层空间战场实行控制的过程。由于技术和客观条件限制,争夺制天权还仅限于理论研究阶段。其方法通常包括:①太空封锁。封锁、拦截敌运输火箭、航天运载工具,阻止敌沿航天通道向太空战场增援;利用太空武器,在外层空间破坏和摧毁敌战略导弹等。②太空破袭。对敌太空战场中的卫星、空间站、轨道平台等空间武器装备进行袭击和破坏。③太空防御。为保护己方在太空战场中各种军用或民用航天器的安全,在外层空间进行的防卫性作战行动。如积极摧毁敌天基攻击性武器系统,采用隐身技术削减敌侦察系统的作用,以机动变轨方式避敌主动式太空武器的侦察和打击,运用高技术手段主动进行防护等。④突击太空武器的地面系统目标。运用飞机、导弹、坦克、军舰等武器对敌部署于地面、海上和空中太空武器系统的测控中心等目标直接进行打击和破坏。

展望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制天权将成为争夺战争主动权的主要部分,对战争的进程与结局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本词条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提供,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