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同“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阁的种类繁多,各地抬阁的艺术形式各有特色 ,以金坛抬阁、徽州抬阁、广东抬阁、安阳抬阁和山西平阳《抬阁》最为著名,均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词目:抬阁
拼音:taí gé
基本解释: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攟馀》:“郡城於四月望赛元帅会……更以行院姣女,饰之绣縚画茧,绿絁红兜,扮演故事,谓之抬阁。”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
2008年,山西省万荣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万荣抬阁)”
河北省廊坊市个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葛渔城重阁会)”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宽城背杆)”
河北省隆尧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隆尧县泽畔抬阁)”
山西省清徐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清徐徐沟背铁棍)”
山西省万荣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万荣抬阁)”
山西省代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峨口挠阁)”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脑阁)”
江苏省金坛市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金坛抬阁)”
浙江省浦江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浦江迎会)”
安徽省寿县、临泉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肘阁抬阁)”
四川省兴文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大坝高装)”
四川省江油市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青林口高抬戏)”
甘肃省庄浪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庄浪县高抬)”
青海省湟中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湟中县千户营高台)”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隆德县高台)”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周村区联合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周村芯子)”
山东省章丘市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章丘芯子)”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霍童铁枝)”
福建省福鼎市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福鼎沙埕铁枝)”
福建省屏南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屏南双溪铁枝)”
广东省中山市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南朗崖口飘色)”
广东省台山市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台山浮石飘色)”
广东省吴川市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吴川飘色)”
广东省陆河县参与申报的“抬阁(芯字、铁枝、飘色)(河田高景)”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94。
金坛“抬阁”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悬立在数层四方形阁架上,由人抬着并配之于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传统杂技娱乐形式。其绉形,源自古时的“细打锣鼓”。 南宋年间,金兵进攻金坛城,岳王带兵奋勇抵抗。金兵败退后,逃难的百姓重返故里,便用各种形式欢庆胜利,其中最盛行的一种娱乐形式是“细打锣鼓”。初始,“细打锣鼓”尚无固定节奏,表演形式也较为单一。至民初,戚继光带兵打败侵扰金坛的倭寇,并将金坛的城墙加高了三尺。金坛百姓欢庆时,逐在“细打锣鼓”的基础上,加配了从湖北移植的“抬阁”进行杂技造型表演。 最初的“抬阁”规格矮小,内容单调,后经金坛民间艺人改造创新,不断发展,使之既吸收了湖北“抬阁”的长处,又溶进了金坛本土的内容特色,从而独树一帜,更具娱乐性和观赏性。 “阁”的制作是以木桩和插销为“骨”,以“桩”载人,分层连体固定。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八抬八插”,即八人用肩抬着,八人用扛插撑着。“阁”为六尺长、五尺宽的长方形座架,有四条腿的长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杆为支架,饰有假山、曲桥、栏杆、花卉、绿荫和亭台。“阁”以“桩”为依托上下连成一体,由高至下分五层为顶桩、二桩、三桩、四桩和末桩,上下高达两丈五尺。“阁”上共有5至7个塑扮各种戏剧人物的童男童女(年龄均在十岁左右)。兴盛时,金坛曾有城隍庙、忠佑祠庙、河西庙、李王庙、八蜡庙、殿值祠、河东庙等7支“抬阁”同时出行,其规模和声势之浩大,引得全城万人空巷。 经过历代民间的传承和改造,特别是民初、抗战时期和建国前后三个发展阶段,金坛“抬阁”已形成了独特的本土风格。其造型典雅,内容优美,加上铿锵有节奏的吹打乐相伴,气氛浓烈,场面壮观,犹如一个个抬在肩头上的流动戏台,一直为世代人们所喜闻乐见。其仪俗、内容、造型和规模以及相配应的吹打器乐,都有十分鲜明的江南地属特征。金坛抬阁又是一种与传统戏剧结合得甚为紧密的杂技表演艺术,属民间艺术中的稀有珍贵品种。保护和传承好金坛“抬阁”,对于探讨传统戏剧和民间杂技的组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该品种自建国初的第三兴盛期后,逐渐沉寂,其传承者有的相继离世,有的年事已高,现后继无人,濒临灭绝。[1]
徽州抬阁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徽商鼎盛,民俗活动分外热闹,徽州百姓想着点子活跃 大小节日气氛,徽州抬阁应运而生。加之古徽州的地方戏曲徽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家喻户晓,为徽州抬阁的表演提供了生动的参照,所以古时徽州抬阁也被称作“抬戏”。
徽州抬阁有点类似于现在游行队伍中的人物造型彩车,但“抬阁”之“抬”名副其实,它是用人抬着行进的,因此上边的人物造型所独具的颤颤悠悠的律动美感则是彩车所无法比拟的。“抬阁”的“阁”指的是民间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分为二层阁和三层阁两种,阁体外面按剧情需要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渔船、云端或花卉等,虽层层叠叠而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各层阁体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隐立于阁体彩物间,装扮着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感。常见的徽州抬阁戏曲人物造型有《白蛇传》里的“水漫金山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还有“桃园三结义”、“打渔杀家”等,近些年来随着黄山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挖掘,也有将戴震、朱熹、陶行知、黄宾虹等徽州历史名人用作人物造型的,可谓徽州抬阁的推陈出新之举了。
徽州抬阁是由4个或更多青年汉子肩抬杠子前行,前、后各二人,头扎白羊肚头巾,身穿白布内褂,外罩黄色背心,精气神儿十足。抬阁左右侧又另有两位同样妆扮的青年汉子,他们既是抬阁手的替换者,又是抬阁的护卫者和开路者。他们往往手执长长的钢叉,以便随时挑开沿途低垂的横幅或拨开路旁大树斜伸的枝丫,使高高的抬阁不至于受阻或损坏。在休息时还可以给在上面的孩子借力,减轻他们的疲劳。
担任抬阁人物造型的孩童都是在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即便条件如此苛刻,每次选人时家家户户仍是十分踊跃。而据抬阁制作师傅告诉我,其实抬阁最大的秘密是在抬阁阁体的底层空间里,这里非规则地排列堆放着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石头,正是这些石头对高大的抬阁起着稳定作用和平衡作用。巧妙安置石头的位置和多寡,则成了检验一个抬阁制作师傅水平高低的标准。
徽州抬阁常常是一连出动四、五座,鱼贯缓行招摇过市,加之每座抬阁前边都有一班鼓乐吹吹打打,营造着与抬阁上戏曲故事相一致的气氛,固定的抬阁造型立即在人们脑海中活化成戏文故事,如此流动着的露天舞台之美妙享受,实在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了。
起源于明末清初,飘色是广东对抬阁的称谓.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原意是饰)是精心巧妙的伪 装.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
广东抬阁先后经历了“转色”、“板色”两个阶段。转色就是在手推车中间安一个木铁轴,上面再放一块中间可以转动的有孔的板子,一两个扮成各种造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叫作“妖色”)就站在这块板子上。板色则让人物固定坐在“色台”上,服饰更为华丽,人物也增加到四个。飘色最大的亮点就是“色仔”、“色女”,他们装扮和演示的水平、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水平,因此,每次不管是受邀出外巡游还是在乡村巡游,“色仔”、“色女”都精挑细选,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色仔”、“色女”就是百里挑一的,年龄在7至9岁,容貌俊俏,精灵乖巧,还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
抬阁(飘色)的核心是色梗的制作,色梗是支撑“色仔”、“色女”的支架,一般用钢枝制成,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做到“色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并巧妙地安排好“色仔”、“色女”的艺术结构造形分布.
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抬阁(飘色)作为广东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缓慢行进,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
广东抬阁种类繁多,除传统的《幡桃仙景》、《凤凰展翅》、《观音坐莲》、《哪咤闹海》《慈禧》、《华山圣母》、《梁山伯与祝英台》、《仕林祭塔》、《螃蟹过江》、《喜鹊练梅》外,还有《普天同庆》、《欢乐神州》等现代主题作品,香港长洲太平清醮飘色巡游还出现时事主题,包括讽刺教院风波的《大石压死蟹》、穿上绿色旗袍的《罗太》、《奥运风帆金牌选手李丽珊》、《香港回归十周年》、以及奥运马术项目为主题的飘色。
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上,广东信宜创作出长宽至七米、高六米,凌空飞出十八人的大型飘色《欢乐神州》。以其恢宏大气、技艺高超而获得满堂喝彩.
广东抬阁在珠江三角洲以南几乎每市每县流传,著名的有信宜十八飘色,珠海乾务飘色,吴川飘色,台山飘色.江门飘色等.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喜庆活动,在广东各地大街小巷,都会举行飘色巡游,吸引了四邻八乡村民前来观看,就连旅居海外乡亲也回乡一睹为快。
信宜(抬阁)飘色缘于,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在粤西一带,当时由于禁演粤剧,粤剧艺人就想出了将粤剧某个片断制成造型, 在元宵节时由人抬着巡游欢庆,并渐渐地流传下来。信宜(抬阁)飘色,以大型著称,堪称中国民俗一绝。2008年,在广州沙湾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中,信宜飘色《大展宏图》,以一根色梗凌空飘出20多个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色仔”,色梗能作三百六十度旋转等高难度技巧。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公布,信宜镇隆飘色榜上有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
珠海乾务(抬阁)飘色
明朝天启年间,乾务镇乡民梁国栋任江西省彭泽县令时由江西传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为热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八周年,珠海市斗门区八音队、斗门区乾务飘色队和金湾区三灶鹤舞表演队近百人,走进澳门的大街小巷,参加“龙狮飞舞大巡游”活动,营造出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这是由澳门北区社区组织的“万众欢腾庆回归八周年”系列活动之一。飘色队表演的《观音坐莲》和《哪咤闹海》,深受澳门同胞的喜爱。
吴川(抬阁)飘色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技艺精湛而闻名遐迩. 尤其是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
长洲太平清醮飘色是始于明末清初由广东流传入香港的民间传统艺术.太平清醮又名包山节,是长洲岛别具地方特色的节日, 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举行。飘色巡游是节庆的高潮,由潮州锣鼓、舞狮队、彩旗队、飘色队等组成,巡游队伍多达几千人。2007年香港长洲太平清醮飘色队伍中,除了大家熟悉的“慈禧”、“华山圣母”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飘色外,亦有时事主题,包括讽刺教院风波的“大石压死蟹”、穿上绿色旗袍的“罗太”、奥运风帆金牌选手李丽珊、香港回归十周年,以及奥运马术项目为主题的飘色。
上阁表演者多为儿童。
高阁主枝高3~8米,主枝和架子不仅要坚固还要轻盈、巧妙,能承重又能满足不同造型要求。
“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抬阁”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抬着一个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成的类似“阁”的架子进行表演。“阁”分平阁、高阁,平阁只设一层架子,表演者或站或坐其上表演;高阁也被称为“铁枝”,制作表演较为复杂,即在主架上再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别安排不同的表演者。
高阁主枝高3~8米,主枝和架子不仅要坚固还要轻盈、巧妙,能承重又能满足不同造型要求。同时高阁表演要利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服饰品等遮掩架子,使观看者看不到架身,如同表演者真的站在空中一样。
抬阁表演时,为保证表演者的安全,架子上多见一些长长的飘带,一为好看,二来可以通过这些飘带维持平衡。而在“阁”旁,还可见伴随修行者手持长叉,这些长叉除为表演者传递道具外,也用于维持架子平衡。
上阁表演者多为儿童,儿童体轻,可减轻抬阁者负担,而且上阁表演的孩子更易受人宠爱,“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等俗语也说明这一点。
阁上表演者为3~5名儿童,上阁儿童略施粉黛,面色粉红,在架子上做出多种动作,并结合所扮演的角色和人物特点做出多种表情,活灵活现。
“抬阁”演出时,阁前有锣鼓或秧歌队,锣鼓声声中欢快的秧歌扭起来,簇拥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抬阁”前行,十里八乡的乡亲纷纷前来观看,场面蔚为壮观。
在2006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上,安阳县抬阁表演队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安阳已成为“中国抬阁文化之乡”。
2000多年前的春秋 战国时期,安阳曲沟一带战乱频繁,被人称为“干戈沟”。有一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有感于当地民风淳朴,便用老家曲阜之“曲”代替“干戈”,将其更名为“曲沟”,不仅希望两地结缘,同时希望曲沟远离战争。孔子临行时,村民们击鼓相送,并选择唱歌好的男童、女童,由众人抬到高桌上,边行边唱,以让远去的孔子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
后来,村民们在喜庆自娱时,仍沿用了这种歌舞形式。因为是抬着歌舞,故名“抬歌”。经过不断的传承演变,后来,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亭台楼阁的样式,给人以空中楼阁、云里雾里的感觉,故更名为“抬阁”。又因在高台上演出,也称“台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抬阁艺人们的制“阁”手法不断创新,“阁”也逐渐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抬阁艺术已发展成为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集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等于一身的成熟的高台表演艺术形式。
“李三娘推磨”抬阁表演让观众笑得合不拢嘴。3米高的彩台上,一个小演员卖力地推着石磨。一只活公鸡扮演的“金鸡大仙”神气十足地立在石磨上,鸡冠上竟然还站着一位漂亮的“小仙女”。一旁的工作人员不停地往公鸡的饭槽里放食物。围观的观众上前摸了摸它的翅膀,看它是否是活物,这下可惹恼了“金鸡大仙”。它扑棱着翅膀,愤怒地冲不信任它的观众尖声打鸣。
在《真假猴王》的阁台上,由刘震、刘威扮演的真假猴王正杀得起劲。这对只有6岁的双胞胎兄弟,长相一模一样,上了妆之后,连台下的妈妈都分不清。这对组合自3岁起就开始登台表演,已有上百场抬阁表演经历。小哥俩踩在由“猴孩儿”举起的长矛上,手握“金箍棒”,杀得难分胜负。两双小脚生生踩在锋利的枪尖上,引得观众惊叫声不断。
据“曲沟太阁”艺术传承人张永顺介绍,抬阁以“精、奇、绝、妙”著称,将小演员置于枪尖和剑锋之上,却毫发无伤是其绝妙之笔。
上阁表演者多为儿童。从台下抬“桩”的壮汉到“桩”上表演的小演员,每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场大型的抬阁巡游表演更是“有骨头有肉”,除了上百架同时上演不同剧目的抬阁,还有高跷、舞狮、秧歌等表演,最长的队伍长达3公里。
张永顺说,由于年代久远,“曲沟太阁”最早的发明者已无从考证。听老祖先说,抬阁始于春秋时期,鼎盛于明清。现在“曲沟太阁”的足迹已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全国各大城市,被称为“华夏一奇”“中华绝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
抬阁,是皇会行会队伍中颇为壮观的一组会,是由津门盐商组织——芦纲公所集资操办的,起源于清嘉庆年间。是集彩扎工艺和故事人物造型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文、武玩意儿中的表演技巧兼而有之,又具有高超、独特的造型艺术。各色故事人物分列三四层,每一层均固定于阁台上。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造型。最高一层距地面可高达八米左右,各故事人物在抬阁人一颤一颠的行进中扮演各种动作造型,似神仙在云际飘逸,人们远远便可望见。
最初,只有四驾抬阁,主要表演《钟馗嫁妹》、《八仙庆寿》、《九老图》、《嫦娥奔月》、《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白蛇传》等神话故事。据说在当时就花去五千两黄金。到后来增加到八驾,不仅位置十分显赫,装饰与道具也格外豪华醒目。分别表演:《仙人上寿》、《平安吉庆》、《龙凤呈祥》、《替天行道》、《火焰山》、《雷师成圣》、《脱过轮回》、《忠孝节义》等故事内容。
在皇会行会中,通常是在每一驾抬阁会后面,都会紧随着一道高跷会,再后才是其他玩意儿类的表演,而在第八驾抬阁过后,则都是安排陈设会,大家只要看到第八驾抬阁,就知道再往后就没有玩意儿会的表演了。
《抬阁》,是流行于平阳一带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每逢新春,群众总是以此来集会比赛,欢度佳节。
《抬阁》的明显特征,就是用优质铁锻制成高达十米,低则四米左右和形式不同的棍、拐、卡,安装在一个方形桌式的木质底座上,铁棍、铁拐上卡扎着男女儿童所扮演的各种秀丽人物或戏出、杂技、体育运动及表演道具等,底座上安有两根抬扛,由数人抬起,威风锣鼓和吹打乐伴奏,在大街或广场缓步游行表演。
《抬阁》的表演,往往配合狮子、龙灯、高跷、旱船等民间社火,尽情歌舞。多至数十台百余台,少至几台,陈列成行。锣鼓铿铿锵锵,锁呐嘀嘀哒哒,仰望穿红着绿的演员在节节高的抬阁上翩翩起舞,大展英姿,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俯视观众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赞语掌声,此起彼伏,令人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抬阁》的艺术特色,惊奇奥妙,气魄雄伟,制彩精巧,造型别致,美观大方,雅俗共赏,内容典型集中,表演活泼优美。每台《抬阁》反映一个内容,都是精选的民间故事或戏剧情节,通过彩制景物的巧妙衬托,布景道具的艺术布局,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别有风趣的图画。这样,集中、概括、典型形象地反映主题,达到与在舞台唱、做、念、打同样传神的效果。如《唐僧取经》一戏,要在舞台上演出,需要若干人物,几十个场面,三、四个钟头,然而抬阁表演,只选了《三打白骨精》这个典型造型:孙大圣手持金箍棒,从云端俯冲下来,照白骨精头上狠狠砸去;唐僧却合掌闭目,于心不忍;八戒嘴贴唐僧耳朵说大圣的坏话,两眼直勾勾地贪婪地盯着妖精美人儿;白骨精吓得走投无路……这种布局,意味深长地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再加《抬阁》行止间的闪动,金箍棒就在妖精头上一点一点地打起来,白骨精显出浑身颤抖,欲逃不能的狼狈相。这样,就将主题思想表现得尽善尽美,耐人寻味。
《抬阁》,是戏剧、舞蹈、杂技、美术、音乐的综合艺术。虽然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但没有沾染低级庸俗的趣味。由于它根植于人民,所以又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方风味。它不仅善于反映神话、传说、传统戏剧故事,更善于表现体育、杂技、武术。建国以来,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民间艺人创造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典型,如《五业兴旺》、《工农联盟》、《保卫祖国》、《军民鱼水情》、《各族人民大团结》及一些现代戏,使这一艺术获得新的发展。
《抬阁》的制作是一门科学,它涉及到力学、化学、色彩学等方面,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一台《抬阁》要表现的活灵活现,取得传神的效果,关键在于对铁棍(拐)的周密设计和精湛的制彩工艺,铁棍(拐)分主棍、支棍、根棍、梢棍,在形式上有“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莲花棍”、“大转棍”、“小转棍”、“兔棍”、“鸡棍”“镯子棍”、“吊棍”等。制彩,一般是根据故事情节所需要的道具、景物而设计的。彩的制作,既要符合故事的主题思想,又要精巧美观,一目了然。装置要做到隐而不露,奥妙奇异。
彩,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纯工艺制彩,如《桂香研磨》的磨子这种重大的物体,就是纯工艺制彩;一种是半工艺半实物制彩,如《武松打店》所站之凳,就是实物凳子贯以铁芯;一种是实物制彩,如《天女散花》的篮子等轻巧东西,就是实物。
制彩的步骤:第一、做出模样;第二、裱糊;第三、装饰。如《时迁盗鸡》中的公鸡,《嫦娥奔月》中的玉兔,先用硬纸板或铁皮做成体形,再用稀浆糊掺入草纸泥内调匀,塑成大体结构,最后用鸡毛或兔皮沾上即成,眼睛可用绿色手电灯泡装上。如用活鸡活兔制彩,可先将动物的腿拴在肚下,再制假腿,贯以铁芯装上。
装彩的方法有三:一是穿装法,各种彩都要在适当位置上留一小孔,铁棍顺孔穿过,用皮垫固定;二是合装法,所制作的彩,做成几瓣,装时包在铁棍上,合成整体;三是分装法,所制的彩分成几个部分,依次装上铁棍。
以上都是传统的装法,在科学技术向前迈进的今天,用机械、电动、药物制成的彩,更是天衣无缝,精巧奥妙。
《抬阁》究竟源于何时?旧社会它被士大夫视为微不足道,不会载人史册,因而,无据可查。不过,平阳地处黄河中游,汾河流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抬阁亦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抬阁》俗称“社火”,是祭祀土神与火神的一种活动。在人类没有认识和控制大自然的上古时代,人们常常借某种自然物为符号,以表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的血统,尊为神圣而崇拜,叫做拜“图腾”。祭祀时,大伙儿抬着“土神”与“火神”的土、木偶像的活动就叫“社火”。
据传,尧舜时期,祭祀活动就有了固定形式和特定日期,到夏、商、周时期,祭祀活动的仪式,更为频繁与复杂,被人们视为至尊的土、木偶像图腾,也不时地转移着、戏弄着,因而,“社火”就伴随祭祀活动得到了发展,后来演变成抬着坐有偶像的亭台楼阁或人扮神,所以就叫做《抬阁》。
《抬阁》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隋唐时期花花公子隋炀帝,极尽声色之乐,在宫庭内建筑了不少亭台楼阁,驱使歌伎舞女在台上、阁前为他表演取乐,久而成习,但他又不安于宫庭生活,常常出外游山玩水,凡一出门,必须携带歌伎舞女。为适应流动的需要,逼迫劳动人民为他创造了流动舞台,就是今日的抬阁。那时,只是抬阁而不抬人,歌伎舞女表演时登台,演毕后下台转移。
又传,唐时(公元712年)百戏杂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间效法宫庭,农闲之时扮演百戏于村、社。因民间少有亭台楼阁,就搬来几张桌案临时拼成舞台,让扮演者在桌案上表演,这就是“台”。但只有“台”没有“阁”,难以遮风避雨,人们又在“台”上设置了简单的遮盖物——“阁”,就成了“台阁”。后来又因为不时地由人抬着移动,人们就习惯地称谓《抬阁》。
襄汾县安李村相传,该村在唐代以前叫李村,秦王李世民曾驻扎此地,讨伐与镇压群凶,人民生活赖以安定,就将原来的李村改为安李村。该村火神庙内曾有一通石碑,上书“秦王驻跸处”。庙内曾雕塑有老少二臣偶像,据说李世民出征二返安李村,临走时留老少二臣镇守此地,后来,老少二臣相继逝世,为纪念“二臣”便雕像于庙内。人们怕贼子再犯,就模仿老少二臣的样子由人装扮成“肉傀儡”,于每年春节或祭祀时抬着满村游转,炫耀老少二臣依然存在,慑服群凶,安定民心,这样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抬阁》。从安李村抬阁的内容来看,大多是扮演唐代以前的故事,如《汾河湾打雁》、《唐僧取经》等,由此推断,安李村的《抬阁》在唐代就已形成。
又据襄汾县中黄村凤凰庙内石碑记载:“大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三月二十六日凌晨,飞鸟遮天,鸣声震空,各村百姓惊起,举目观望,众鸟群集于凤凰坡岭巅的方形大石上,那里落下一支金色凤凰,满山遍岭尽是百鸟飞翔,历时一时三刻,突然冲空飞起,百鸟飞随,遮蔽天空,向南飞去,不知去向……。”从此,中黄村的人,为了纪念凤凰来仪这个祥瑞,就在那儿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凤凰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逢庙会。万人云集,商贾如林,锣鼓喧天,秧歌社火络绎不绝。社火中有装置巧妙的“高拐台即抬阁”,人们将此庙会叫“高台会”。该庙献亭的碑文中,还记有木匠王耀和郑丕林,发现两个小孩爬上树梢作种种玩耍而触动了机灵,便将孤独的一般《抬阁》,改装成一棍多枝的“高拐台”的记载。这就不难看出,中黄村的《抬阁》,在明代就改进了。
襄汾县赵庄村存有专为抬阁作底座的一张榆木桌子,桌的背面有火烙的“顺治”二字,“顺治”是清朝开国年号,那么,这里的《抬阁》至迟也在明末。在指引《抬阁》行进的红布“招旗”上,还有墨书的嘉庆年号,可以看出,《抬阁》于明清就在这里盛行了。
《抬阁》虽被历代政客文人们所轻视,不值一记,但它根植于民间,生命力很强,一辈传一辈,从古传到今。其间,虽历经沧桑,遭到挫折,但它能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成长,由渐变到突变,由低级到高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抬阁》已开始由人抬变为拖拉机、汽车、吊车等机动车辆装运,由固定变为灵活。如装扮的《牛郎织女》,能一张一合地表演悲欢离合的情景;《天女下凡》,仙女能从高处飘飘然降落在地面;《嫦娥奔月》,嫦娥又能从地面悠悠地飞到高处。所有这些,都表演得上下自如、活灵活现。令人感到趣味高尚,赏心悦目,文人曾赋诗赞道:
“一双红袖舞长空,
恰似嫦娥奔月宫,
万人仰望云中戏,
民间巧艺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