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

中文名 临床中药学
类型 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目录导航

研究方向

临床中药学学科多年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临床应用及药性理论研究为主线,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一,中药防治疑难病症的研究。其二,中药药性理论及其资源的研究。其三,中药本草及文献研究。其四,中药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及中药药源性疾病研究。

带头人物

临床中药学的老一代学术带头人 颜正华教授是我国中药学高等教育学科创建人之一,素有"南凌北颜"之称他学验俱丰,德高望众,参加了《中药学》(二版、五版)教材的编写,并多次出国讲学,深受国内外同 行的尊重和赞誉。为国内外兄弟院校培养了一批中药学教学、科研和中医临床的骨干。

"南凌北颜"中的另一人即是已故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凌一揆。他是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术带头人。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高等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九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学术顾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成都市人大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副主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50年代末,他完成了主编《 中药学》统编教材的任务(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0,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第二版) 。1973~1984年,该书又经修订,出第三版,凌教授始终是该书的主编。

学术带头人 高学敏教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成药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管局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药品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保密技术级专家评审组专家、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麻醉药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中医药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学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承担教育部博士点课题2项。出版专著13部。

学科带头人张冰教授,中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是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普通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评审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项目"菊苣双降胶囊药理及临床研究"等国家、部局级科研课题6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相关学校

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药理系、 南京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学院等8个单位共同协作,有教授16人,副教授53人参与学科建设。推动各协作院校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形成了以我校为龙头,中西南北有机联合的研究整体。实验室总面积800M2,包括中药临床实验室、中药临床应用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及中药不良应实验室等5个科研实验室。

本学科面向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中药学》、《中药药源性疾病学》、《药性导轮》、《本草文献》、《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5门课程,先后培养出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30余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已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并通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重学科的学术特色与优势,带动协作点共同发展,使临床中药学在自身完善的同时促进中医学术发展。

著作

《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辨证、治则、治法、药性、君臣佐使、成方、成药与辨证用药的关系,精辟地指出辨证是临床用药的关键、治则是临床辨证用药的向导、治法是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君臣佐使及制方之法是辨证用药的规矩、精通药性是临床辨证用药的基础、优秀成方是临床辨证用药的典范、熟悉成药是临床辨证用药的捷径。各论部分紧密结合临床,分别从药物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效用分析、配伍应用、鉴别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毒性防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新用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该书的特点是注重药性理论和临床用药的紧密衔接,在全面地阐述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以药物功效分类为主,纵向介绍药性特点,又以病证为纲,横向介绍辨证用药规律,纵横捭阖,突出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特色,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运用中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关系。同时该书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和辨证用药规律,大胆吸取当代中药研究的主要发展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及近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好地反映了当代临床中药学发展水平;做到了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较好地解决了继承与发扬的关系。这是临床中药学有开创意义的一部代表著作,必将为促进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展提供借鉴和思路。本书适合于从事中医药教学、医疗、科研、生产 等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及其他高层次中医药教育学习临床中药学的一部理想教材。

作者

高学敏,男,生于1938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 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委国家秘密技术级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新药、麻醉药、中药保护品种、保健食品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理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主编,国家药监局刊行的《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常务副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从事中医药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承担和指导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部局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4项、横向联合课题9项。

长期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临床标准起草及中成药部颁标准、地标转正整顿工作,并为《国家药典配套丛书·中成药临床用药须知》主编。在我国中成药临床标准法制化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并为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发表主编著作20部,论文多篇。

目录

总论

绪言

第一章 辨证与用药

第一节 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中医基本辨证方法与用药的关系

第三节 中医基本辨证方法在用药中的综合运用

第二章 治则与辨证用药

第一节 中医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中医治则与辨证用药的关系

第三章 治法与辨证用药

第一节 中医常用的治法

第二节 中医治法与辨证用药的关系

第四章 药性与辨证用药

第一节 精通药性必须掌握药物的产地、采收与贮藏

第二节 精通药性必须重视对药物炮制的研究

第三节 精通药性必须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药性理论

第四节 精通药性必须掌握药物的配伍规律

第五节 精通药性须掌握鉴别用药规律

第六节 精通药物必须掌握药物的剂型

……

第五章 君臣佐使与遣药组方

第六章 成方与辨证用药

第七章 中成药与辨证用药

第八章 中药新药研发思路与方法

第九章 保健食品研发思路与方法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驱虫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 安神药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章 开窍药

第十七章 补虚药

第十八章 收涩药

第十九章 涌吐药

第二十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录

附录一: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二:药名拼音索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