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须崖爬藤

叉须崖爬藤

植物界
叉须崖爬藤
中文学名 叉须崖爬藤
葡萄科
双子叶植物纲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 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 Di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 管花目
目英文名 Tubiflorae
科中文名 葡萄科
科拉丁名 Vitaceae
属中文名 崖藤属
属拉丁名 Tetrastigma
种中文名 叉须崖爬藤  
种拉丁名 Tetrastigma sinodichotomum W. T. Wang
生境 生境: 灌丛中, 山谷林下
海拔下限 1680
海拔上限 2000
是否中国特有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内分布 云南省

植物形态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 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 Di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 管花目
目英文名 Tubiflorae
科中文名 葡萄科
科拉丁名 Vitaceae
属中文名 崖藤属
属拉丁名 Tetrastigma
种中文名 叉须崖爬藤  
种拉丁名 Tetrastigma sinodichotomum W. T. Wang
生境 生境: 灌丛中, 山谷林下
海拔下限 1680
海拔上限 2000
是否中国特有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内分布 云南省

形态特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叉须崖爬藤全株 (1张) 叉须崖爬藤枝叶 (1张) 叉须崖爬藤花果 (2张)

分布区域及生境

木质藤本。小枝纤细,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卷须2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掌状5小叶,中央小叶披针形,外侧小叶椭圆形,长1.5-5厘米,宽0.5-1.5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中央小叶基部楔形,侧小叶基部不对称,近圆形,边缘每侧有3-6个锯齿,齿尖锐,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4-5对,网脉两面均不明显;叶柄长1.5-3.5厘米,小叶柄极短或几无柄,无毛;托叶显著,褐色,卵圆形,长3-5毫米,宽2.5-3.5毫米,宿存;花序腋生或在侧枝上与叶对生,单伞形;花序梗长1.5-3厘米,无毛;花梗在果时长3-5毫米,无毛;花蕾卵圆形,高约1.5毫米;花萼外面无毛,边缘呈波状;花瓣椭圆卵形,顶端呈头盔状,无毛;雄蕊在雌花中不发达,长约为雌蕊的1/2;子房圆锥形,花柱短,柱头4裂,裂片钝;果实圆球形,直径0.6-0.8厘米,有种子1-3颗;种子椭圆形,顶端近圆形,基部喙极短,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呈狭长圆形,两侧有数条横肋,腹面中棱脊显著,两侧洼穴呈沟状,几平行并在上部微向两侧伸展。花期6月,果期8-9月。

叉须崖爬藤枝叶叉须崖爬藤枝叶

本种提示

叉须崖爬藤枝叶叉须崖爬藤枝叶

功能用途

产四川、云南。生山谷林中或灌丛,海拔2300-25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鹤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