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五里穴

手五里穴

中文名 手五里穴
隶属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位置】臂外侧,肩髃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针灸甲乙经》:“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循经考穴编》:“肘髎当在曲池斜外些,若五里又向里矣。”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上组织、肱肌。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少量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到达肱肌,该肌由臂丛的肌皮神经支配。

【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藏象】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功效】理气散结,通经活络。

【方例】疬疮:手五里,臂臑。

【刺灸】直刺0.5~1寸。

取穴方法

屈肘,在曲池与肩髃穴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

穴位释义

【穴义】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名解】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功能主治

心下胀满痛,上气,风劳惊恐,吐血,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摇,寒热瘰疬,咳嗽。

穴位配伍

配伍应用

手臂红肿疼痛:手五里、曲池、通里、中渚、合谷、尺泽(《针灸大成》)。

瘰疬:五里、大迎、臂臑(《针灸甲乙经》)。

嗜卧,四肢不欲动摇:五里、三阳络、三间、厉兑、天井(《针灸甲乙经》)。

临床运用

电针手五里、曲池等穴,对刺激牙髓、内脏大神经等引起大脑皮层体感区或联合区的诱发电位,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日常保健

手五里位于骨头上,通经活络的效果非常强,尤其能治肩膀上的疾病,如肩膀沉重、肩周炎。按摩时可用圆珠笔端或食指按压,每次3~5分钟。

经常用拇指指腹按揉手五里,每次1~3分钟,能改善颈、肩、手臂的血液循环,对上肢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名解

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