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市的临朐山区尤为产蝎子之乡。山东全蝎的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并以肢体完整,虫体僵硬、挺直,颜色青绿称著,是传统的地道药材。全蝎主产于泰沂山区,以临朐、青州、沂源、蒙阴、长清、历城、博山、泰安、平度、栖霞等地产量最大。沂山全蝎既是良药,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解毒强身之神功,又是山珍佳肴,令中外游客赞不绝口。全蝎,又名钳蝎、全虫、蝎子,在我国产地达十几个省份,有15余种,统称东亚钳蝎。 山东省主产于沂蒙山区,又称“沂蒙全蝎”。沂源县钳蝎因产量高、质量好,经中国科学院检验“毒力为全国之首”而驰名。据[光绪]《临朐县志》记载:“全蝎八足、土人并入食品,南土珍之。”《临朐续志》载曰:“全蝎出西南山中,谷雨前即出蛰,土人入山翻山捣穴,取贮器内,登市出售,用作药材。邑人常喜烹食之。”清初外省商人就到临朐大量收购蝎子,因而《聊斋志异》中有“蝎客”的故事。 全蝎,又名钳蝎、蝎子,在我国多个省份都有分布,有15余种,统称东亚钳蝎。山东全蝎的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并以体态雄壮,虫体僵硬、挺直,颜色青绿称著,是传统的地道药材。同时,全蝎营养丰富,食之有防病治病、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等功能,从而成为一种高档美味佳肴。
钳蝎体长约6厘米,分为头胸部及腹部2部。头胸部较短,7节,分节不明显,背面覆有头胸甲,前端两侧各有1团单眼,头胸甲背部中央处,另有1对,如复眼。头部有附肢2对,1对为钳角,甚小;1对为强大的脚须,形如蟹螯。胸部有步足4对,每足分为7节,末端各有钩爪2枚。腹部甚长,分前腹及后腹两部,前腹部宽广,共有7节,第1节腹面有一生殖厣,内有生殖孔;第2节腹面有1对栉板,上有齿16~25个;第3~6节的腹面,各有肺书孔1对。后腹部细长,分为5节和1节尾刺,后腹部各节皆有颗粒排列而成的纵棱数条。尾刺呈钩状,上屈,内有毒腺。卵胎生。多穴居,喜栖于石隙或枯叶下,昼伏夜出,捕食昆虫及蜘蛛等动物。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多。
临朐县山多草多,四季分明,非常适宜全蝎繁殖和生长。临朐全蝎已由传统的野生繁殖转为规模化人工养殖。年产全蝎3吨左右,销往湖北、青岛等地。[1]
我国主产于山东、河南、辽宁、安徽、陕西等省。而山东潍坊市的临朐山区尤为产蝎子之乡。山东全蝎的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并以肢体完整,虫体僵硬、挺直,颜色青绿称著,是传统的地道药材。全蝎主产于泰沂山区,以临朐、青州、沂源、蒙阴、长清、历城、博山、泰安、平度、栖霞等地产量最大。
蝎一般在"谷雨"至"立冬"之间活动,35℃以内有明显的趋温性,38℃时最活跃,全年活动期约6个月。具负趋光性,昼伏夜出,多于温暖无风、地面干燥、日落后至上半夜外出;有风时活动较少。行走时尾部平展,尾节向上折起。静止时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中体第5节背面,尾刺尖端指向前方,或尾部卷起平放在一侧的地面上,遇特殊情况迅速做出刺物动作。
蝎为食肉性动物,喜吃蜘蛛和小蜈蚣,也爱吃蝗虫的若虫和蟋蟀,也勉强取食蝇蛆、蚯蚓、家蚕、马陆和鼠妇虫。取食前,先用毒刺将猎物螫死或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举起,再螫死。然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体液,再吐出消化液,使食物在体外消化,然后慢慢吸入。毒液无色透明,中性,对鞘翅目以外的大多数昆虫可以致命;人被螫伤会引起灼烧样剧烈疼痛,一般无生命危险。
自然界蝎的雌雄比约为3:1。交配方式是,在无风的夏夜,雄蝎钳住母蝎的触肢拖来拖去,20分钟左右,雄蝎产出鞭状精球,粘于石片上,雌蝎被拖至生殖孔与精球相对的位置,巧妙地将精球导入雌孔,身体迅速下压使精球破裂,精子进入雌体,在输卵管内与卵子结合。母蝎交配1次可连续繁殖几年。
蝎为卵胎生。受精卵在输卵管内靠自身营养,约经40天完成胚胎发育。华东地区一般在7月中、下旬产仔(幼蝎),临产前母蝎停止进食,夜间外出寻找距地表8-10厘米处温湿度合适、安静、较密闭的洞穴。产仔时,腹部高高抬起,生殖厣张开产出小蝎。待仔蝎身上的粘液干燥后,由母蝎协助爬上母体较整齐地伏在母背上。一般母蝎平均产仔25只。母蝎负仔期间不吃不动,全神贯注地监护幼蝎,此时,母蝎感觉器官特别灵敏,即使一只小小的蚂蚁,闯入它的警戒范围,立刻做出捕杀、对抗的动作。若有小蝎掉落蝎背,即用触肢将小蝎轻轻钳住,诱导返回背上。如遇天敌或恶劣气候,便负着小蝎迁移到安全场所。情况严重时,会将小蝎摔掉,甚至吃掉。所以繁殖期间,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安静。
仔蝎出生5天左右,在母背上蜕第1次皮,身体由黄变褐,体形也变瘦长;5-10天离开母背,独立生活。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历时2年半蜕6次皮达到7龄,发育成熟。成蝎连续繁殖3-5年后,逐步衰老死亡。
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经一系列生理生化作用,使躯体原表皮与真皮分离,同时产生新表皮,以适应体躯增长的需要。蜕皮的外部条件是日均温度25-35℃,蝎窝土壤湿度10-15%。蜕皮时,老皮先从头胸部的钳角与背板的水平方向开裂,通过身体的不断抖动,从头部开始,渐次至后腹部蜕出。蜕皮后身体迅速长大,一定程度后停止,再蜕皮,再长大,直到7龄。1-2龄蝎蜕皮1次身体增长约5毫米,3-6龄约7毫米。幼蝎第1次蜕皮在母背上进行,蜕皮时间比较整齐;离开母体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蜕皮时间相差很大,有的可达3个月(不包括冬眠)。
是蝎适应寒冷的生理形式,冬季寒冷到来之前,蝎活动逐渐减弱,当平均地温(5厘米处),降至10℃以下时,便沿着缝隙下潜至地下25-70厘米处,选土壤湿度15%以下,温度2-3℃处冬眠。翌年春,温度上升至10℃以上时,出土活动。
蝎生长发育受温、湿度影响很大。10℃为发育起点湿度,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30-38℃;40℃以上时活动不正常;44℃时30分钟左右即死亡。0℃以下冻死。1-10℃冬蜇。
蝎子本为节肢动物,胎生,属于钳蝎科,头胸部长着象螃蟹似的两只钳子般的螯肢,挥动起来,也颇威武。蝎分为前体(头胸部)和后体两部分,后体又分为中体(前腹部)和末体(后腹部)。前体较宽,称为躯干,末体窄长,称为尾。总体长5厘米左右,雌蝎比雄蝎稍长。前体(头胸部)背面为坚硬的背甲,背甲前窄后宽,呈梯形;中央有一对中眼,位于眼丘上;两前侧角各有排列成一斜列的三个单眼。口位于正前方;有附肢6对,即螯肢、触肢各1对,步足4对。中体(前腹部)分为7节,第3-6节腹板两侧各有一个气孔,内通肺书;腹面有两片半月形的生殖厣,打开后可见一多褶壁的生殖孔;卵巢呈网状,有3 根纵管,5对横管相连而成;周围有圆形的卵巢,卵巢前方两侧有短输卵管通入膨大的受精囊,汇合成生殖腔,经雌孔通往体外;雄性精巢左右各1对,梯形,由外侧的输精管通入膨大的贮精囊,再由生殖腔的分枝通入生殖腔,经雄孔通往体外。末体(后腹部)分为5节,第5节之后为袋状尾节,内有1对白色毒腺;毒针近末端各有一个针眼状开口与毒腺通出的细管相连;肛门开口于第5节腹面后缘的节间膜上。
据[光绪]《临朐县志》记载:“全蝎八足、土人并入食品,南土珍之。”《临朐续志》载曰:“全蝎出西南山中,谷雨前即出蛰,土人入山翻山捣穴,取贮器内,登市出售,用作药材。邑人常喜烹食之。”清初外省商人就到临朐大量收购蝎子,因而《聊斋志异》中有“蝎客”的故事。
临朐全蝎多栖息在温暖地区,有石砾的山坡洞穴和墙缝处。多见于片状岩石及杂有泥土、湿度适宜、植被较稀疏、有草木和灌木的山坡地。蝎窝在地下垂直深度30-50厘米。
临朐全蝎具负趋光性,昼伏夜出,多于温暖无风、地面干燥、日落后至上半夜外出;有风时活动较少。喜吃蜘蛛和小蜈蚣,也爱吃蝗虫的若虫和蟋蟀,也勉强取食蝇蛆、蚯蚓、家蚕、马陆和鼠妇虫。
临朐盛产全蝎,以个大、质优、量多而著称。全蝎作为药用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癫痫、脾痛、淋巴结核、烧伤、急慢性扁桃体炎、止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症。全蝎为临朐的传统名吃,倍受人们喜爱。
全蝎食用、药用历史悠久。钳蝎的主要药用成分为蝎毒素(Buthotoxin),据《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载,全蝎具有“熄风镇痉、
消炎攻毒、通络止痛”功能;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炎症、乙肝、肿瘤”等病。全蝎也是一种高档美味佳肴,营养丰富,食之有防病治病、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等功能,备受中外宾客青睐。
全蝎味辛,有小毒,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乃治风要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等病症。据不完全统计含全蝎的中药成方有300多个,经国家批准的中成药70多个。较著名的有:“小儿惊风散”、“千金散”、“再造丸”、“医痫丸”、“牛黄镇惊丸”、“七珍丹”等等。近年国内有人试验用全蝎、蝎尾、蝎毒治疗痞块、肿瘤,发现不仅可直接杀伤或抑制癌细胞,还有提高机体自身抗肿瘤的免疫功能。也有人开展蝎毒镇痛作用的研究,试图研究出一种镇痛作用强,无成瘾性的镇痛新药。
钳蝎的药用精华主要在于蝎毒,蝎毒的研究日益为各国科学家重视,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蝎毒具有两大毒素,即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它在神经分子,分子免疫,分子进化,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欧美一些国家已把蝎毒制剂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已有多家科研单位进行研究并计划生产。蝎毒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癌症、皮肤病、等多种疾病,以及对人类危害极大的各种病毒均有预防和抑制作用。可以预料蝎毒将会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发挥巨大作用。
在4-5月野生蝎出蜇刚爬到地表时捕捉。此时,气温上升到20℃以上,地表湿润而温暖,蝎活动力弱,分布相对集中,腹中污物少,加工质量好,是捕捉的最好时期。一般选晴天,用竹夹或竹筷捕取,放入瓶、桶等容器内。捕捉的动作要轻,尽量不损伤蝎体,也不要放在塑料袋内,以免造成死伤。
取活蝎、食盐、温水(20-25℃),按10:1.5:40配比,首先将食盐用水溶化,放入活蝎,浸泡6-12小时,使其吐尽污物,捞入竹筛。浸过蝎的食盐水,弃除泥沙,置锅内煮沸去泡沫,再放入浸过的全蝎,用竹篦压紧,盐水没过全蝎,用武火(大火)煮,随时补充水,约3小时左右,改用文火(小火),不再添水,经常翻动,避免底部烧焦,同时逐渐减少小火力,待全蝎脊背抽沟,全身僵挺,色泽光亮,锅内水基本耗光时取出,置通风干燥处晾干即可。商品通称"盐水蝎"。
加工清水蝎的方法基本同盐水蝎,但用盐量小,易发霉变质,产区现在基本不用。
加工后的全蝎放入大缸内盖严,防止吸潮,准备装箱。
临朐全蝎多用内衬防潮纸的木箱盛装,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28℃,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12-16%。
本品多用盐制,入夏后易吸潮,使商品发霉、变色;在干燥季节又易析出盐结晶,使商品变脆、破碎。危害的仓虫有拟白腹皮蠹、赤毛皮蠹、赤足郭公虫、赤颈郭公虫、沙纹蕈甲等,蛀蚀品肢体脱落,胸腹空虚。
储藏期间,在包装内置花椒、山苍子、大蒜等对抗驱虫,或密封抽氧充氮养护。发现潮解、轻度霉变、虫蛀品,及时摊晒晾干,但不宜勤翻动,防止破碎;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
真全蝎:头胸及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完整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一对短小的钳肢及一对较长的钳状螯夹,背面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有2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绿褐色;后腹部由6节组成,棕黄色,多连接。前腹部略具韧性,折断后内有空隙及黑色或棕黄色物质,质柔软。完整全蝎质轻,体柔略具弹性。
临朐烤烟色泽桔黄、油分足、气味香、燃烧性强,驰名国内外,种植面积保持在18万亩左右,烤烟的产量和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全国30多家卷烟厂使用,并远销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国。
临朐盛产中草药。全国重点普查的363种药材,临朐就有148种,计有214科,815种,其中,临朐产的丹参合半夏,质优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