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水层

含水层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地>储有地下水的透水层。凡透水性能好空隙大的岩石以及卵石、粗沙、疏松的沉积物、富有裂隙的岩石,岩溶发育的岩石均可为含水层。在地质学上含水层常指土壤通气层以下的饱和层,其介质孔隙完全充满水分。含水层种类有许多种,其中如含水层上下为不透水地层直接覆盖,地下水充满两层不透水层简称为受拘限含水层。若地下水面之上无不透水层,则水面即为地下水位,称为非拘限含水层。

定义

  中文名称:含水层

       英文名称:aquifer

       定义1:充满地下水的层状透水岩层,是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的场所。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储存地下水并能够提供可开采水量的透水岩土层。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定义3:存储地下水并能够提供可开采水量的透水岩土层。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划分标志

  自然界的岩石和土壤大多为多孔介质,它们本身的空隙性有很大差异,有些能含水,有些不含水,有的虽然含水但很难透水。

  饱和带中的岩层,根据其给出水的能力,可划分为含水层与隔水层。

  含水层是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体。这类含水的岩体大都呈层状,所以称为含水层,如砂层、砾石层等。含水层不但储存水,而且水在其中可以运移。非固结沉积物是最主要的含水层,特别是砂和砾石层,这种含水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条件适宜时,在其中打井可获得丰富的水量。碳酸盐类岩石也是主要的含水层,但碳酸盐岩的空隙性和透水性变化很大,取决于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

  隔水层是指那些既不能给出又不能透过水的岩层,或者它给出或透过的水量都极少。通常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致密岩石,其中没有或很少有空隙,很少含水也不能透水,如某些致密的结晶岩石(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等)。另一种是颗粒细小,孔隙度很大,但孔隙直径小,岩层中含水,但存在的水绝大多数是结合水,在常压下不能排出,也不能透水。

  隔水层一般分布在含水层的上部或下部,对含水层起隔离作用。分布在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对含水层起保护作用,防止含水层受到污染;分布在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保障矿山安全,防止透水事故的发生。

  一般粘土、泥岩、页岩为隔水层,砂岩、灰岩、花岗岩既可以是隔水层,也可以是含水层。

  水层与隔水层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如粘土层,在一般条件下,由于孔隙细小,饱含结合水,不能透水与给水,起隔水层作用。但在较大的水头压力作用下,部分结合水发生运动,从而转化为含水层。从广义上讲,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含水的岩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