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

中文名 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
特点 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高效组织
目录导航

发展历史

(一)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

2001年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林泽炎博士在其专著《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分析(position analysis)、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和工资分配(payment distribution)。顿时洛阳纸贵,3P管理模式迅速走向大江南北,在全国中小型企业得到了较大地推广,表现出相当的生命力。根据林泽炎博士的研究,他认为就我国现状来看,或许并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

方面的理念与思想,但十分缺乏将这些理念、思想体现出来的规范化技术,并且由于我国企业目前的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出于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不可能进行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因而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走出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因而3P管理模式核心链的前后三个步骤是:①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工具,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②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设计出绩效考核的指标、方案和工具;③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乃至奖金发放工具。即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工资分配为结果,并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二)人力资源4P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4P管理模式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 为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是企业竞争愈加激烈化,组织不得不在全球化竞争中配置资源和创造顾客需求;二是企业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组织必须在无边界的人才流动中确保核心员工的忠诚和承诺。

这两种发展趋势都使得人力资源的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以及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主动性”战略资产,从而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融合起来,不仅要关注企业里的岗位和工作,而且还要关注企业里员工的能力和行为,’用有形的劳动契约和无形的心理契约双重纽带把员工与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企业里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以及人与企业的匹配,以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感,并进一步转化高的顾客忠诚度和组织价值,把企业的战略实现过程统一为员工价值、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的实现过程。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内核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具体言之,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谓两个基本点是指在企业里存在着两大子系统,一是以“人”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一是以“岗位”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两大子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企业的两个基本点;所谓四大匹配是指在企业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人”和“岗位”这两个基本点,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相互匹配。

(三)人力资源5P管理模式

郑晓明博士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5P”模式:“识人(Perception)、选人(

Pick)、用人(Placement)、育人(Professional)、留人(Preservation)”,为企业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意义。一个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各种资源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流程构成的系统正常运行。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说到底是资源的争夺、重新组织和利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人做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如何构建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评价、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更多地将精力和时间关注能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价值增殖的人力资源业务活动。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人事、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由于先天素质的不同,个体对相同或相似的外界刺激的反应存在差异;由于个体的成长环境、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个别的、独特的风格,即表现出个体差异性。

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刺激,个人的反应常常不同。经过长期的试验观察后,发现这种差异与试验误差无关,而是由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个体差异的研究逐渐被性向研究取代。性向(aptitude)作为某种特定情形下行为的预先倾向性或适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有关动机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入,进一步揭示出人类行为多样化的根源。动机理论表明,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动机,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的动机。如此循环往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个体之间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各学科研究既纵深分行又综合贯通的趋势,对个体差异的研究进一步微观化和综合化。个体的自我效能、信息加工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许多研究通过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从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解释人的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等。

组织成员个体差异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关于个体差异性对工作组织的影响,大多数评论认为个体差异性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对许多工作群体差异性的研究发现,差异性可以促成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导致凝聚力降低。组织成员个体差异性程度的不同会给群体绩效带来不同的影响。

研究一般认为组织中的个体差异性与组织高度的创造力和创新正相关,或者说差异性与基于创造力的绩效评价尺度正相关,研究者指出个体差异性的增加将导致组织群体创造力和工作绩效的提高。通过分析组织成员组成的差异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和原因,发现成员组成的个体差异性增加了提供给群体的认知源的差异性。具有不同观点的差异性群体的成员,能够对收集的信息提出多种解释,并集中不同观点以提供对问题的创造性的行动或解决方案,为进行创造性的决策制订提供了巨大的潜能。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差异性群体可以接近更为广阔的社会网络,使得可用新信息更容易地与决策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对快速变化的组织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差异组织会产生更多的冲突,因解决这些增加了的冲突,可能将组织导向解决对环境的适应问题的新的和更优的解决方案,这就增强了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性组织因其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而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相对其它组织,差异性组织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组织成员组成的差异性并不总是提高组织绩效,它对群体工作效力也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组织成员组成的差异性同样可能降低群体的绩效,有研究表明成员组成的差异性会增加管理团队的反复性,产生不和谐,导致低水平的意见统一性,进而破坏作为团队的管理能力,从而影响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差异性组织中的成员的行为倾向、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差异以及对其他成员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的不认可会造成差异性组织中具有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难于相互交流,对组织绩效会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认为组织中的个体差异性还有可能会对群体凝聚力产生不利影响,普遍看法是个体差异性与凝聚力负相关,差异性组织中具有不同经验、背景、信仰和价值观的,语言不相熟悉的成员产生了交流困难,降低了组织整合性(即凝聚力),从而损害组织绩效。

利用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塑造高效组织

作为管理者必须面对个体的差异性所带来的组织内部的不一致甚至是冲突,有效地解决这样的冲突是塑造一个高效组织的必然之路。同一个个体往往会因为存在于不同的组织而所起到的作用的大小甚至于性质也可能有所不同。如假设甲、乙、丙三个组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那么具有某种人格特征的人在甲组织中可能会产生积极作用,但在乙组织中却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或在丙组织中既发挥积极作用又产生消极影响。这既取决于组织的性质也取决于组织对个体差异性的不同认识和利用。

正因为如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已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使组织中每个个体都能充分自身优势和潜能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所谓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据组织中成员的不同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和利用领导者自身的心理目标在工作中的积极的影响力,对其实施不同领导,从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行为动力和智慧。也就是说,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管理,它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由之路。在极其重视组织成员个体差异的今天,一个有效的组织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导致的冲突

在对待组织内部冲突的问题上有一些观点是非常重要并值得倡导的。如我们过去的管理者通常是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异议、组织内部的压力和焦虑看作是破坏组织的力量,但事实上这些因素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活力因素。那些被人们认为很异端的人往往是具有技能和战斗精神的人,而他们可能是组织中最有价值的人。如果组织过分追求和谐与同质性,必然压制和打击组织内部的不同政见者,那么不管组织成员之间关系多么融洽,却永远无法弥补组织内部应有的多样性、创造力和新思维。

(二)实施“适才适岗”的选拔程序

Holland的职业取向模型认为个体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准备密切相关,人们也在不断寻求能够获得技能、发展兴趣的职业,即与自己相适合的职业。这就要求在人才招聘的最初环节把“适才适岗”作为重要标准,选择最合适的人才。对人员的选拔应该从认真分析空缺职位开始。对空缺职位进行分析,即将该职位所包含的任务、责任等特征用正式的文件明确下来。因为招聘、录用过程是发现将来最适合的工作人员的过程,要求候选人不仅要和组织文化有一定的契合,而且要适合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还要充分考虑应聘者在个性、心理、学习兴趣以及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适才适岗”。

即使组织的人才选拔工作做得非常好,也无法确信新员工能够完全适合具体的工作岗位。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自我调整等社会性学习过程,有些员工能够适应的很好,甚至有接受更多挑战的潜力,有些员工在个性上不能够适应某一工作而在另一岗位上能够表现的很优秀。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应该进行人职匹配调整,调整的依据除了绩效标准外,还应考虑员工的个性特点是否与环境相适应。不仅在纵向职位调整上考虑员工个性心理因素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横向职位调整上员工的个性差异也不容忽视。轮岗能够促使员工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位,同时丰富了员工的工作内容,有利于组织培养多面手,应对由于环境变化而带来的裁员需要。

(三)对组织成员进行差异化的教育与培训

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职工气质、性格、能力类型等的不同差异进行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培训,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特殊能力的培训,从而有助于又快又好地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出各种能力的作用。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和培训即引导员工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岗位技能的提高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使组织和成员形成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且在其中都有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主体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据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育和培训。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使个体对组织的目标任务有着明确的了解并为之努力,更能使组织中的成员对自己及他人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使个体在组织中的自我定位更加准确,成员间相处更为融洽和谐,组织更易发挥其整体优势。

针对员工更加关注个人的整体职业生涯的趋势,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员工,在其职业发展道路上给予区别的指导、设计,既能发挥员工的潜力,留住优秀的人才,又优化了组织资源的配置。可以根据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特征为员工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梯。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贡献,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而不是迫使适合研究设计的人员为了晋升而承担自己不适合的管理工作岗位。这一做法充分考虑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特征,使每项工作都由适合的人来承担,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由过去的管理控制变成管理引导,为员工营造一个适宜每个人发展的优越环境,帮助员工一起来通过培训学习提升价值。

(四)创建尊重个性差异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享的由管理理念假设、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构成的体系。管理理念假设属于深层次的文化成分,用以指导价值观导向和工作行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要素,直接影响员工的各种行为;而行为模式则是组织文化在员工身上的具体体现。个性差异管理上升为组织文化这一层面是在软性制度上保证其得到更广泛地认可和深刻地理解,并成为实践中指导员工行为的标准之一。

根据组织文化创建的方法,结合个性心理知识的特点,在创建尊重个性差异的组织文化时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管理者对员工培训的项目中包含个性心理的理论知识,并提供相关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树立个性差异管理意识;在组织内开展关注个性心理的活动,促进组织建立积极应对差异的价值观;建立完备的员工个性心理档案;高层领导积极参与个性差异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能在行为上做出表率;让员工参与招聘,在招聘实践中理解差异,应用差异,建立相应的行为准则。结合组织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建尊重个性差异文化,并考虑该文化特征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程度。

先天素质的不同以及个体的成长环境、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不同导致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性。由于组织对个体差异性的不同认识和利用,组织成员的差异性会对组织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考虑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积极看到组织中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冲突,根据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特征实施“适才适岗”的选拔程序,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人职匹配调整,对组织成员进行差异化的教育与培训,为员工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梯,并创建尊重个性差异的组织文化,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塑造高效组织。总之,只有认识并有效地利用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才能使组织既能保持和谐与稳定,又能富有生机与活力,这样才能最终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高效型组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