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丰镇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北沙即常阴沙与刘海沙之间开凿常通港,港南地区属常熟,港北地区隶通州管辖。常通港以南的地区,清末民初归常熟县沙洲市自治公所治理,治所设在合兴镇,后迁往西港镇。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属刘海沙乡自治议事董事管理局治理。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8月,常熟县实行区乡制,以区辖乡,港南地区属常熟县第四区(南沙区)管辖。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4月,重新划区,属第七区,即西港区。
民国30年(公元1941年)1月,锦丰地区属东沙区,后以二干河为界分为干西区和在山区。
民国35年(公元1946年)5月,常熟县扩、并乡镇,重编保甲,西港区改称沙洲区。
民国17年(1928年)归刘海沙区行政局三兴乡管辖,治所设在三兴镇。日伪时期归入常熟县版图。
1949年4月,原属南通管辖的刘海沙划归常熟县,锦丰在常通港以北的土地划入沙洲区北固乡治下。
1950年2月,废除保甲制,设置行政村组,重新调整、划分区乡。沙洲区分拆成常阴、沙洲、南丰3个新区。锦丰地区分属沙洲、常阴两区管辖。
1956年,民丰乡并入锦丰乡。
1957年7月15日,撤区并乡,锦丰地区锦丰、南兴、店岸、西港4个小乡合并成大乡——锦丰乡。
1958年2月,常熟县撤销区级建制,锦丰乡直属常熟县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9月,沙洲人民公社成立,撤销原行政乡、村建置,锦丰乡改为锦丰工区,村改为大队,大队设连、排编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
1959年1月,撤销沙洲人民公社,成立东、西沙洲人民公社,锦丰工区隶属西沙洲人民公社。
1962年元月,建立沙洲县,锦丰人民公社隶属沙洲县管辖。
1978年9月,民丰大队在二干河西的2个生产队被划出,建种子场。
1981年,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体制。
1986年9月,撤县建市,锦丰乡属张家港市管辖。12月5日,锦丰撤乡建镇。
1991年5月,锦丰镇居民委员会成立。
1995年9月,丰乐村并入联兴村。
1997年7月,种子场划归向阳村管理。
2003年由原锦丰、三兴、合兴三镇及原东莱镇三个村合并组建而成锦丰镇。
截至2015年11月锦丰镇面积114平方公里,辖2个办事处、23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委会。
1949年,境内户籍总数为7132户,人口总数为2978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76人。
1953年开始,将人口划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1957年并大乡时,全乡户数7335户,人口29219人。1960年,户籍总数为7156户,人口总数为29185人。其中,男性14494人、女性14691人,性别比例为98.66∶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31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57人。
1980年,户籍总数为10863户,人口总数为34913人。其中,男性17514人、女性17399人,性别比例100.66∶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46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26人。
1998年,户籍总数为15881户,人口总数为38152人。其中,男性19747人,女性18678人,性别比例105.72∶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622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22人。
截至2015年11月锦丰镇总人口18万。
锦丰地处长江南岸,太湖平原的北缘。镇中心所在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8′,北纬31°57′。距张家港市政府所在地杨舍镇15公里。位于张家港市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域范围 锦丰北临长江,与 如皋市、 通州区隔江相望,东北以二干河和北中心河为界与三兴镇辖区相邻;东面北段以老三干河(桥北港段)为界与乐余镇辖区相接,南段以老三干河(南港段)为界与东莱镇辖区相连;南面隔南中心河与合兴镇辖区毗邻;西面与大新镇辖区接壤,面积34.36平方公里。
锦丰大地原系江水携带泥砂沉积,形成大小沙洲,逐步积涨、延伸、并联而成。清末民初,经过围垦,境内有大小圩塘122个,无山多水,地势低而平坦。地程高度 以吴淞零点为标准,高程为1.7米至4米,平均高程为2.4米。
河道 境内河道密布,纵横交错。流经境内的区域性河道有二干河,市级河道有一干河、老三干河、北中心河、南中心河。镇级河道有锦阳河、锦一河、锦西河、团结河、协丰河、田家港、建设支港、夹漕港、元西河、双红港、太平港、九龙港、楝树港等15条,总长度30.44公里,有桥梁48座。
锦丰镇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较丰富,无霜期长,季风环流是支配本地气候的重要因素,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控制,以炎热多雨天气为主,冬季受欧亚大陆强冷空气侵袭,以干旱寒冷气候为主,春秋两季则是冷热季风交替时期,形成干、湿、冷、暖的多变天气, 年平均气温为15℃。
2014年,冶金工业园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99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25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亿元,入库税金4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8亿美元,全镇村级可用财力8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48元。
2013年冶金产业实现产值1260亿元,经济总量占园(镇)规模工业总量的92%左右,2013年玻璃建材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2实现销售收入38.59亿元,入库税金9749万元。2013年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9亿元。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 500亿元,人均GDP为27.78万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355亿元,入库税金40.6亿元;注册外资2.4亿美元,到账外资1.8亿美元,注册外地资本19.1亿元;玖隆物流园注册企业200家,实现开票交易额1005亿元。
1975年,建立锦丰公社文艺宣传队,1980年10月,锦丰公社筹建以文化站为核心的公社文化中心,地址在原镇老街西市梢。1981年1月,经县、地区两级验收批准正式成立,设文化中心管理委员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站负责业余文体活动和各种街头宣传活动。文化中心是以集镇为核心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中心管理委员会,有主任1人。管辖文化站、影剧院、中心俱乐部、各大队俱乐部、农乐园、文艺宣传队及彩印厂等单位。1992年,省文化厅命名锦丰镇为江苏省文化先进镇。1997年11月,因房屋拆迁改造,镇政府投入80万元,将文化中心移址公园路锦丰大桥西堍航丰公司大楼办公。除影剧院外,其余文化单位相随迁移新址。新址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1800平方米。主要设施有图书阅览室、书店、奕棋室、桌球室、乒乓室、电教室、健身房、游戏机房、录像放映厅、录像发行站、舞厅和老干部活动室等。是年,锦丰镇成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1998年5月,通过省特级文化站和苏州市明星图书馆验收。同年8月,广播电视站与文化中心合并,组成文化广播电视站。
锦丰镇人民医院是全省首家乡镇级红十字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1995年3月8日,医院获得省首家乡镇级红十字医院冠名权。2004年7月28日,卫生局、镇政府顺利交接,医院成为镇办镇管的公立医院。经报批,医院更名为“张家港市锦丰镇人民医院”。医院拥有现代医学领域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如能组织远程会诊的全身螺旋CT机,连云港市最早使用的多功能岛屿式低剂量直接数字化X光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彩超、电子胃镜、C臂机、腹腔镜、宫腔镜、全自动生化仪、五分类血球计数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进口除颤器等。病房内设抢救监护系统、门诊大厅设置大屏幕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全院实行电脑信息管理系统。该院十分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照急救站的规范要求,新建了2000平方米的急诊大楼,配备了两辆救护车及必备的医疗设备,和公安“110”联网设立了无线电台和卫星定位装置。
锦丰初中和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是江苏省示范初中和国家级重点职中。
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是锦丰镇镇属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3年5月经市政府统筹,由原市机电职业学校与原锦丰中学职高部组建而成。学校占地面积71369平方米,建筑面积39800平方米,教职工170名,其中专任教师136名,双师型教师34名,占专业教师的60.4%。在校班级53个,在校生2530名。
锦丰初级中学前身为锦丰中学,2003年独立建制,新校秉承老校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于2003年年底高标准创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学校占地面积35889.9平方米,建筑 面积15950平方米,教学用房1101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26个教学班,1252名学生,专任教师84人,各学科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本科学历以上教师64人,占任课老师的76.2%,其中在读研究生2人;在读本科16人,占19.5﹪;35岁以下青年教师47人,占55.95%;有市教学能手3人,市教坛新秀3人。
饮食
解放前,境内居民以元麦为主食,辅以少量的米、面、杂粮。元麦的食法是将元麦磨成细颗粒,俗称麦粞。用筛子把麦粞分成粗细两种,粗麦粞做饭,细麦粞煮粥。如果在麦粞饭和麦粞粥里掺和大米一起煮,则称作“和米麦饭”“和米麦粥”。大米为珍贵食粮,只有少数地主、豪绅、富商能终年享用。普通农户一日三餐吃麦粞,只有在秋熟稻谷登场和逢年过节才以大米改善生活。极贫困者一日两餐麦粞粥。平日佐餐除新鲜蔬菜外,常以酱、咸菜、腌萝卜、腌茄子、秧草干作菜肴。境内流传这样的话∶“富人一仓粮,穷人一缸酱,一甏咸菜可渡荒”。居民常在春季自制豆酱和面酱,腌制咸菜以备常年食用。传统家常菜有咸菜豆瓣汤、黄瓜面糊羹、毛豆咸瓜丁,常吃的点心有面衣、馒头干、韭菜茄丝饼。居民淳朴好客,来了客人,上集镇割肉打酒,裹馄饨、做圆子款待。解放初期,大米稍有增加但仍以麦为主食。但食法有所变化,除早晚两餐吃麦粞粥外,中午改食麦片饭。1963年开始,国家放宽粮食定量,减少统购,归还农民自留地,开放粮油等国家统购统销物资以外的集市贸易。市场有蔬菜、禽、蛋、鱼供应和凭票供应的猪肉。居民饮食条件好转。70年代,国家增加了大米供应,居民饮食米麦各半。1981年,锦丰由稻棉夹种区改为纯棉区。国家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大米供应。居民饮食由过去的以麦为主米为辅的时代,进入到以米为主麦为辅的时代。这时,集市贸易放开,鸡、鸭、鱼、肉、蛋和粮食制品大量上市,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到80年代后期,原属国家统购统销的粮油完全进入集贸市场,居民不再持卡上粮管所购买粮油。至此,人们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粉。90年代,粮食和各种副食品充斥市场,居民饮食求精求细,讲究烹调,应用现代化炊具,液化气、电器灶具进入寻常人家,鸡、鸭、鱼、肉登上日常餐桌。
明末清初,境内区域方始形成江心沙洲。到十九世纪中叶清咸丰年间,这里开始围圩造田。其时,长江下游这一段水域的北岸坍削严重,沿江一带失地农民和一些渔、船民,如启东、海门、崇明、通州、如皋、靖江等地的人们,携亲带眷,纷纷来此谋生,并逐步定居下来。民国初年,随着围垦规模的不断扩大,移民越来越多,有因婚嫁而来此定居的,有少数来自江南的围垦沙田者和来自镇江、扬州的经商者,以及因战乱而流落于此的人们。移民们带来了各自祖籍地的母语方言。他们子孙繁衍,所操方言世代相传。这就是境内有着众多方言的由来。境内移民较为普遍的语言大致可分为三类∶老沙话、常阴沙话、江北话。讲老沙话的是沙洲地区最早的移民,他们在锦丰地区尚未成陆时就已移居沙洲的西南部,待锦丰地区逐步成陆时,有部分老沙人向东发展,移居于境内围成圩田的西南边界沿线。老沙话悠婉而多重唇之音,属吴语方言区在长江边的一个方言点。境内讲这种语言的人约占总人口的20%。第二类是讲常阴沙话的人群,是从崇明、海门、启东一带来的移民,他们的语音、词汇、语法相近,聚居于锦丰之后相互仿效、渗透,经历一百多年的融合,逐步嬗变成一种以母语方言为基础的新方言——常阴沙话,属吴语方言区中的崇海方言片。这种语言柔绵音轻,讲这种方言的居民占锦丰人口的55%以上。第三类是讲江北话的人群,是来自通州、如皋、靖江等地移民的后代。他们的方言同属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片,但彼此语音差异较大,虽同居一地,不能融合为统一的方言语种。人们习惯把上述这三地语言统称为江北话。讲这类方言的人群占境内人口的20%强。境内三种方言中,人们讲常阴沙话的居多,在机关、团体、学校等公众场合,人们把常阴沙话作社交语言。从20世纪50年代起,常阴沙话逐步演变为境内通用语言,其他方言一般只在自己的方言社区或老一辈人群中流传。60年代,境内西北沿江地区居住的靖江、如皋、通州等地的移民后代,因坍江而东迁南丰、东沙等地,讲江北话的人群减少,社区缩小。其余讲江北话的居民与讲常阴沙话的居民聚居于同一圩埭,天长日久,其后人都学会了讲常阴沙话,而对于自己的母语反倒生疏了。60年代出生的江北人,有许多已不会讲祖先的方言了。讲老沙话的居民居住于境内西南边境沿线,与大新、合兴讲老沙话的社区相连,故至今仍保持说自己的方言。在公众场合讲常阴沙话时,人们尽量运用现代汉语词汇,避免用土气十足的方言词汇。例如,不说“鸡葛、鸽葛”,而讲“这个、那个”;不说“纠化、过化”,而讲“这里、那里”;不说“哈啦、喳啦”,而讲“什么、怎么”。三种方言都有自己特殊的元音和辅音,与普通话的发音迥然不同。仅举数例以汉语拼音拼写读音的字词,以示三者语音上的差异。(其中江北话以如皋方言为准,下同)
解放前,境内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理教。它们各自拥有一批信徒,其中佛教、道教影响较大,信奉的人较多。但就广大乡民来说,并不局限于信仰某一宗教的教义,他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视为神灵,并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等崇拜活动,由此而形成了天神、地狱和人鬼的神灵系统。又因所处的环境影响,他们崇拜与自己生活、生产环境息息相关的民间流传的俗神。因此,乡民的宗教信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流行较广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和理教,二是历史上流传又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多神崇拜。
先后获得苏州市财政税收上台阶先进镇、村民自治先进镇、农村工作先进镇、社会治安安全镇,以及江苏省体育工作十佳先进单位和平安江苏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16年06月25日,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镇名单,锦丰镇排名35。
2018年10月,2018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锦丰镇排第23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