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原名《自然资源》,1977年创刊,由郭沫若院长题写刊名。最初仅为报道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成果的半年刊,且内部发行。1979年改为公开发行的季刊,随着学科的发展,1989年改为双月刊,其任务也由创刊初期的只是准确、快速地传播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信息和成果,发展成为研究和讨论与自然资源分布、配置、利用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学术刊物,为推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8年,为适应21世纪国际资源环境科学发展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求,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经过充分论证,并报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批准,《自然资源》正式更名为《资源科学》。改名后,本刊迅速攀升为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刊载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国家攻关计划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重大或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中国“资源科学”界基础性学科发展和最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把培养跨世纪的中、青年资源科学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完成。
面对“资源科学”即将提升为一级学科的机遇和挑战,本刊编委会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深化“资源科学”内涵,切实提高本刊的学术影响力,为建立和发展“资源科学”的理论体系做出新的贡献,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把本刊办成在世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刊物。
本届编委会
主编 成升魁
副主编
刘毅 封志明 谷树忠 史培军 李保国 李家永
顾问
孙鸿烈 石玉林 刘昌明 李文华 郑度 孙九林 赵士洞 陆大道 elisabeth kessler
编委
傅伯杰 贺缠生 胡存智 黄季馄 康慕谊 李启家 李世奎 李秀彬 刘纪远 吕国平 倪晋仁 牛文元 欧阳华 潘晓玲齐 晔 石敏俊 王仰麟 王 毅 夏 军 谢高地 张 雷 张新安 周成虎 周国逸 周宏春 陈百明 董云社 崔鹏 葛全胜 黄元仿 李周 林振山 刘健 刘彦随 陆杰华 罗勇 闵庆文 牛亚非 齐亚彬 邵景力 沈镭 唐华俊 王浩 王启基 谢俊奇 杨桂山 杨红生 于贵瑞 张柏 张凤荣 周寅康 陈健飞 董锁成
根据本刊编委会2002年度会议精神,《资源科学》将按照本学科的分类体系和框架设置相对稳定的栏目,开辟综论、专论、专栏、综述、评论、简讯等6类18个栏目,每期3~5个栏目,拟采用的稿件将根据文章主题编排入相应的栏目发表,各栏目所含内容如下:
综论重点登载资源科学理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资源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综合性论文。
土地资源包括土地资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土地生产力、土壤质量、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等。
水资源包括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和水资源调配、水环境容量、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管理、资源开发利用的水文学效应等。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及其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以及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重点是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和药用动、植物资源。
能源与矿产资源包括能源与矿产资源评价、能源结构、能源规划、能源与矿产资源供需分析、能源与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管理等。
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冰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海洋环境保护和海能资源利用等。
气候资源重点是自然物质转化为资源产品的气候要素分析,气候资源评价和气候变化对物质资源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影响,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小气候效应等。
旅游资源包括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容量、旅游资源区划与规划等。
社会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与教育资源。
资源经济包括资源价值与成本核算、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资源配置、资源安全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学问题。
资源管理主要刊载讨论资源政策、产权制度和资源立法等方面的文章。
资源信息包括资源信息获取、存储、处理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性文章和介绍方法与技术的文章,重点是遥感和GIS技术及数学模型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资源再生利用包括资源再生利用原理、实验及其相关技术与方法等。
资源工程技术主要是重大资源工程的构思、设计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与方法等。
专栏登载编辑部特约专稿,通常由5篇左右主题一致的一组文章组成,每期只安排1个专栏,系统报道省部级以上项目的研究成果,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的部分优秀论文,或者是围绕某一个科学问题展开的专题学术讨论。
综述围绕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介绍国内外资源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评论主要是针对近期出版的专著和报、刊登载的文章,以及重大资源工程立项等有关问题发表作者独立的见解和意见,特别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争鸣。
简报(简讯)快速报道有创新性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有关的重要学术活动、科技新闻、学术会议通知、本刊文告和书讯等。
本刊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3号917大楼,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内
邮政编码:100101
网址:https://www.resci.cn
电子信箱:zykx@igsnrr.ac.cn
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国内邮发代号:82-4,国外发行代号:BM416
刊号:
ISSN1007-7588
CN11-3868/N
《资源科学》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插图:
第一章 资源科学概述
第一节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属性
资源是资财之源,说详细些也就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威廉·配第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①在这里,马克思把土地理解为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原始仓库”,是泛指各类自然资源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②由此可见,只有当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时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相互分离未经结合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只能是潜在的资源或潜在的资源要素。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长期演化形成的各种有用自然物,例如未开垦的土地、原始森林、草原、水流、地下矿藏以及生长在陆地和江河湖海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人口中的劳动年龄人口。关于劳动年龄人口,世界各国没有一个统一规定,我国男劳动力年龄是l6岁至60岁,女劳动力是l6岁至55岁。劳动力是指劳动者本身具有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是社会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要依靠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结合求得解决。资源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下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演化形态、性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优化配置与管理的发展规律。
资源是一个涉及范围广阔,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课题。关于资源的概念和范围,当前各界尚未达到共识。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创造的实物资源,均属社会物质财富,本文界定的资源范围为自然资源、实物资源以及直接参与自然资源转变为实物资源的各种社会生产要素。因此,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其中社会资源只限于劳动力、物资、资金、科技、信息等与自然资源演变有直接关系的社会生产要素。
导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资源科学概述
第一节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属性
二、资源科学的任务
三、资源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资源结构与资源的历史演变
一、资源结构体系
二、资源演变的因素、动力和方式
三、资源开发利用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三节 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国家干预
二、市场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资源科学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资源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科学理论基础的涵义
二、地球科学
三、生态科学
四、经济科学
第二节 资源科学的理论研究
一、资源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综合考察方法在中国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综合考察的兴起与沿革
二、综合考察的基本经验
三、信息技术与系统分析方法在综合考察中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资源分类与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节 资源分类
一、资源分类的意义
二、资源分类的多样化
三、对各种资源分类的评价
四、资源的系统分类
第二节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一、资源科学发生发展特点的概述
二、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资源科学的发展、前沿与展望
第一节 资源科学的发展历史
一、资源科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开发
二、资源科学基础的建立-地球科学及各门类资源的研究积累
三、资源科学的建立与完善-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时期
第二节 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
一、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资源科学研究的前沿及热点领域
三、研究前沿领域中的若干重要课题
第三节 我国资源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二、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与资源科学当前研究的重点
三、按照发展目标,未来5。15年我国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现代信息技术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现代资源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源信息的获取
二、资源信息的管理
三、资源信息的集成与服务体系
第二节 资源信息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在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资源信息的时间序列分析
二、资源信息的空间分析
三、资源信息的综合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基础资源学
第六章 资源地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资源的形成
一、宇宙中的地球
二、几类重要自然资源的形成
第三节 资源的时空特征
一、资源系统
二、资源的分布
三、资源的组合结构
第四节 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概述
二、几类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资源生态学
第一节 资源生态学的概念、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
一、资源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资源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资源生态系统
一、资源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属性
二、主要的资源生态系统
第三节 资源生态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一、资源生态安全
二、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三、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资源经济学
第一节 资源经济学概论
一、资源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资源经济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资源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性质
四、资源经济学的基础科学和基础理论
五、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六、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资源生产过程
一、资源和资源生产过程
二、自然界中的资源生产
三、资源内涵模式
四、资源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五、资源价模型
第三节 资源配置
一、资源核算
二、西方经济学的资源最佳配置理论评介
二、市场失灵
第四节 资源利用
一、资源最佳利用原理概述
二、不可再生资源(以矿产资源为例)最佳利用基本模型
三、基本模型扩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资源信息学
第一节 源信息学
一、信息的基本概念
二、资源信息
第二节 资源信息学和资源信息学的学科体系
一、资源信息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二、资源信息学的学科体系
三、资源信息学的应用
四、资源信息学研究的热点
第三节 资源信息学的技术体系
一、资源信息学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资源信息技术的特点
二、资源信息学的工程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资源法学
第一节 资源法与资源法学
一、资源法
二、对资源的认识与资源法律制度的建立
三、资源法学
第二节 资源法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资源法学的基本理论
二、资源法学的方法论
第三节 资源法律体系构建和资源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资源法律体系的构建
二、资源法的制定和实施
三、我国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
第四节 对资源法学认识的飞跃与资源法制的过去、现在及将来
一、农业社会对资源法的认识
二、产业革命以来对资源法的认识
三、资源法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
第十一章 资源管理学
第三篇 部门资源学
第十二章 土地资源学
第十三章 水资源学
第十四章 生物资源学
第十五章 气候资源学
第十六章 矿产资源学
第十七章 能源资源学
第十八章 天然药物资源学
第十九章 旅游资源学
第二十章 人力资源学
第二十一章 区域资源学
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自20世纪下半年以来,工程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其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性称号,授予对中国工程科技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科技工作者.院士们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围绕国家、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咨洵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持。他们的研究代表中国在该领域中的最高学术水平。院士们视发展二[程科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勤奋工作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院士的学术著作,是院士多年刻苦钻研和辛勤劳动的成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这些学术著作,不仅对我国工程科技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具有极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对于促进年轻工程科技人才成长,造就出类拔萃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我国工程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设立中国工程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库》,把院士们的学术成果向全社会推广。此举不但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优秀科学技术著作的出版,也对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繁荣科技出版事业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