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儒永

郑儒永

中文名 郑儒永
出生地 中国香港
代表作品 白粉菌属级分类系统
出生日期 1931年1月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系统 真菌学家。女。原籍广东潮阳。生于香港。1953年毕业于 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一直致力于 真菌分类系统的合理化与完善,对 白粉菌目全世界所有属的有性型、无性型特征进行了研究,1985年发表的 白粉菌属级分类系统一直为国际权威刊物《 子囊菌系统》采用。在种和种下级分类中纠正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大种倾向和 寄主范围过大的不合理现象。对变异性大、交叉性状多因而分类难度很大的 毛霉目进行形态结合分子 系统学研究,并开创了无性型结合有性型特征的系统分类,解决了一些有争议属种的分类归属。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 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和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1999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一贯致力于真菌分类的合理化与完善。对白粉菌目全世界所有属的有性型、无性型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采用了远比前人用得更多的有性型特征,澄清和订正了许多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较为俣理和接近自然的 白粉菌科属级分类系统,一九八五年发表后一直为国际灌威刊物《子囊菌系统》采用至今,保持了十六年的国际领先地位。此系统已被国际有关学术界广泛接受。在 白粉菌和种和种下级分类中与合作者一起采用了以形态为基础和寄主范围以一个科为最大极限的分类原则,纠正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大种主义倾向和一个种的寄主范围过大的不合理现象。 毛霉目真菌的变异性大,交叉性状多,不少属种遗留有大量 难以解决的 分类学问题,尚未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分类系统。她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分类标准而使其科、属分类更为合理。她的研究小组还开展了毛霉目生理生化和 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工作以补充形态分类对属间、种间亲缘关系的了解,并根据种间配合 亲和性和有性形态上的差异,解决了一些有争议属种的 分类地位。对毛霉目内的整个属的全世界所有种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以及全型(无性型和有性型)研究在国内外均属首次。此外,她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高等植物中的内生 毛霉菌。在人体病原毛霉菌的鉴定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并发现了根 毛霉属的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它们是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分类群的首次报道。新近完成的小克银汉霉属的专著性研究已被国际上选用为《物种二 OOO工程》中此属的颧威依据。 在发展我国的真菌学事业方面,郑参与创办了我国解放后成立的各种重要真菌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及刊物,参加了各种有关的工具书、教科书、大百科全书等编著工作。在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与许多国家的许多同行保持联系和合作,并促成了我国与国际间的真菌学术刊物、真菌菌种和标本的交换、培养人才方面,通过讲授有关课程、审改文章、 回答问题、提供资料等帮助研究所内外的青年同行,并推荐了多名研究生赴国外深造;她本人直接培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多名,均已以优异成绩取得学位并在科研中发挥作用。
  在国内外学报一级的刊物上已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五篇,著作或编著九本,全国会议和国际会议论文二十二篇。科研成果曾获中科院 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