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山面积0.07平方公里,海拔141米周无支脉,底大顶尖,宛若圆锥,北魏郦道元赞其“孤峰秀立,形若委粟”,民国《临朐续志》谓其“四周石齿嶙峋露,一簇松荫盖笠圆”。
该山不高不险,弹丸之丘,只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且孤耸于平陆,犹如天外飞来一峰,令世人刮目相看,它翠黛若青螺,孤卧于朐北平原之上,引得历代骚人墨客歌咏赞颂。
粟山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中山国的发源地.战国时,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春秋末)中山立国(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211年后灭国),属中山国,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年)中山桓公迁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内),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赵灭中山,属赵国番吾郡封地。旧志载,粟山汉有后稷祠祀后稷,八蜡庙祭八神,是封邑中历代县令祭地神之所。还有公婆庙,明朝改为东镇行宫。清乾隆年间又建泰山行宫,道光十三年迁入吕祖庙,修逄山神行宫于左右跨院。山之侧,面水建王灵官祠,宏伟壮观,曾有“古骈第一观”之誉,香火颇盛,每岁二举。至40年代,其建筑和林木,均毁于兵燹。
1953年春,共青团临朐县委组织团员青年上山遍植松柏,绿化粟山,为纪念此次活动,粟山一度更名为青年山。
90年代,为发展旅游事业,山下粟山村民募资数十万元,修复山上古建,增建功德门、步云阶、萃仙亭以及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