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梁家小学,王子洪等教师任教。1948年,成立梁家完小。1969年,村集体投资3万元,新建校舍,学生住进宽敞明亮的教室。1975年,教师16人,学生达400余人。之后,学校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1人,其中有2人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人均粮食550公斤,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400辆、摩托车260辆、电话430部、彩电540台、电冰箱200台、洗衣机4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仅为5平方米。1978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2年,村民全部住上宽敞明亮的瓦房,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后又建起幼儿园等福利设施。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村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自放电影。1982年,村集体投资10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5年,村安装了闭路电视。2000年,一次性安装程控电话400多部,成为电话村。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刘学春在南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0年,发展党员8名,并成立党支部,刘学春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领导全村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40余人,随军南下作战。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2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77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刘学春、张凤兰、孙宝忠、王焕芝、刘京松、孙宝胜、王德云、王永坤、王同德、隋书龄、王悦松、隋书龙。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孙宝忠、孙宝胜、王焕芝、王悦芝、王永伸、王志彬、王同德、梁德仁、隋宝福、隋宝龙、王少江。1999年4月,隋宝龙当选为首任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10月,王少江当选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