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奇

王仲奇

中文名 王仲奇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 2022年12月25日
籍贯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
出生日期 1932年6月29日
毕业院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1947年-1948年,于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初中毕业。

1948年-195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4]

王仲奇院士发言王仲奇院士发言(5)1952年-1956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60年10月-1962年10月,在莫斯科国立研究大学机械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5]

工作经历

1957年7月—1960年10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

1978年8月—1985年5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研室主任。

1978年8月—1982年8月,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副主任。

1985年1月—1998年12月,在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院长、名誉院长。

1999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3]

人物逝世

2022年12月25日,王仲奇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0岁。[2]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0年至1962年,王仲奇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时,提出了一种新型叶片-弯扭叶片,使叶栅中的能量损失下降了30~50%,该项科研成果在原苏联发明与发现委员会进行了登记,并获该委员会颁发的“发明优先权证书”。弯扭叶片成功地应用于蒸汽轮机,航空发动机和弹用涡喷发动机上。[1]

20世纪60年代,王仲奇在提出弯曲叶片这一雏形的基础上,总结出“C”型静压分布准则和与此相应的“边界层径向迁移”理论,以及叶片侧型面造型新概念,并由此产生了“叶片弯扭联合气动成型”的新概念,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且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套完整的弯扭叶片设计体系。[6]

20世纪70年代,王仲奇在对发动机在原设计自由度——叶片沿其高度“扭曲”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设计自由度——叶片沿其高度“弯曲”,从而较易于控制流场中的气动参数的合理分布,达到优化流型,降低能量损失的目的,为弯扭叶片的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7]

学术论著

截至2007年6月,王仲奇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了《透平机械原理》《透平机械三元流动计算及其数学和气动力学基础》等三部著作。[8]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98年 《透平机械三元流动计算及其数学和气动力学基础》 王仲奇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年 《透平机械原理》 王仲奇 机械工业出版社[9]

人才培养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98年 《透平机械三元流动计算及其数学和气动力学基础》 王仲奇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年 《透平机械原理》 王仲奇 机械工业出版社[9]

社会任职

教育理念

王仲奇认为,要培养个博士就要很专,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对博士培养时,不可能让他很博,更重要的是要专,要使其先打下一定的基础,再往上走,如果基础打不好,往上走就很慢了,围绕自己的专业方向,要把基础打牢。[10]

王仲奇认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大学期间打好基础,掌握真本领,将来才能在社会立足。[11]

指导学生

截至2007年6月,王仲奇院士培养的研究生达70余人。[8]

讲座报告

2005年5月20日下午,受“太阳岛论坛”之邀,王仲奇在哈尔滨商业大学专家公寓国际会议厅为大学生进行了专题讲座。[11]

荣誉表彰

王仲奇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气动热力学分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黑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哈尔滨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2]

人物评价

年份 荣誉称号
2010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08年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7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1]
1996年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 劳动模范
1989年 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1994年 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7]
1993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7年  国家科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6年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

词条图册

年份 荣誉称号
2010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08年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7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1]
1996年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 劳动模范
1989年 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1994年 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7]
1993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7年  国家科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6年  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