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拆模后即为完成面,不能再有修饰,所以施工的事先计画,施工中的确实负责工作精神都要贯彻到底,因此清水混凝土也会流露出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的朴素精神来。
过去的工地文化习惯修修补补,再用贴瓷砖、涂漆来掩盖修补的痕迹,其本质是马虎、不负责任的工作精神。在欧、美、日本等国家,清水混凝土是美术馆、博物馆、住宅常使用的表现素材。
「清水模」,一个大家朗朗上口的建筑名词,随著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热潮,以及数件以清水模为语汇的建筑个案,素朴静谧的清水模,悄悄掀起一场宁静的变革。
清水模似乎和安藤忠雄画上等号。安藤锺爱清水模,然而清水模当然也不是始自安藤。法国建筑大师科比意(Le Corbusier)早在20世纪初即开始大量始用;意大利的史卡帕(Carlo Scarpa)在1960年代设计的几幢意大利乡间经典清水模建筑,宛如上帝不小心滴落在青草地上的水泥滴。今年普立兹建筑奖得主:保罗‧曼德斯‧达罗查(Paulo Mendes da Rocha),亦是一位善于以清水模变化空间的巴西建筑大师。台湾因为地缘的关系,对日本资讯、旅游交流方便,自然对安藤较为熟悉。
不过,安藤忠雄虽然不是第一位使用者,但可说是一位几乎全心专注于清水模的建筑师,并且,赋予清水模哲学层次的意义。清水模没有任何装饰的外表,乍看之下,像未完成的建筑,甚至予人「废墟」之感。然而,愈简单的物质,往往隐藏著愈深奥的道理。清水模正因为不再修饰,所以从开始到完成的每一步骤都是关键:模板不能有钉痕、平整没有孔洞;水泥色泽要统一,以免出现成色不均的现象;灌注时,必须均匀使水泥分布在模板中,避免出现蜂巢现象;最後,拆模板时,便是验证之前努力的时刻。每个步骤,都在清水模上留下痕迹,躲也躲不掉。
这就是清水模的精神,做好每个动作,以手工的精神,完成一面又一面的洁静如清水的墙面。一般水泥墙面施作,都抱持著反正最后还会贴瓷砖的心态,依赖外部修饰来掩盖自身的不足,模板下的工夫,和清水模相去十万八千里。从此观之,清水模的材料精神,在于对于施工粗劣的品质可以一再被遮掩的营建现况予以无声的抗议;清水模反装饰、反物质,象征一种至朴至诚、还以本来面目的原初精神。
无论是清晨的朝阳或是正午烈日、午後三点的斜射日光,映在素朴、不假修饰的清水模表面肌理上,俨然是光影表现的最佳舞台。
有人曾说革命必先革心,这句话用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是最恰当的,心灵改造的程度显现于外,就是清水混凝土的品质。